邵 斌 王建斌 金 星 陈 麟 陈 捷※

(1.福建省立医院南院康复科,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康复科,福建 南平 353000;3.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福建 福州 350001)

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其中肢体偏侧瘫痪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表现,而相较于下肢,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持续时间长、恢复效果差,尤其是手功能的恢复更为缓慢[1]。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通常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老年中风幸存者中。脑血管事件发生后6个月,大约2/3的患者仍然患有严重的手功能灵活性受损,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2]。基于这些流行病学事实,需要超越当前中风后手部运动康复策略的新概念。

《中国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3]明确指出,中医疗法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必然选择,且多种中医康复疗法综合使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电针作为一种绿色疗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并且已经有系统评价证实了电针的疗效优势。基于经络理论“治痿独取阳明”的思想,以及阳明经已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软瘫、偏瘫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实践,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曲池、手三里对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招募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0 例、常规组30例。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卒中性质、卒中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经临床诊断和CT、MRI 或MRA 定位确诊证实一侧半球内的病变位置;(2)表现为严重的偏侧肢体瘫痪;(3)对针灸、电针产生的疼痛能耐受;(4)年龄40~70 岁;(5)首次发病,发病时间最短2 周,最长6 个月,且生命体征相对稳定;(6)神志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完成研究;(7)参与前获得每位患者的知情同意。所有受试者在参与之前都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评估。

1.3 排除标准(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陷小神经障碍等轻症患者;(2)除外肌力弱还存在其他运动障碍,如肩手综合征、外伤、手术等;(3)伴随严重的心、肝、肾及代谢性疾病;(4)不适合行针灸或电针治疗的患者,如心律不齐、安装起搏器等。

1.4 治疗方法2 组患者均予以康复科卒中常规护理和治疗,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避免过度劳累、体位摆放护理、心理健康疏导等;中医治疗主要包括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疏经通络等;西医治疗包括改善循环,营养神经,促进脑细胞代谢,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

1.4.1 常规组由1 位具有5 年以上临床经验的针灸医师进行针灸操作。穴位:偏瘫侧的手阳明大肠经3 个穴位(合谷、手三里和曲池)。针具:佳健牌针灸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60095 号,批 号175144,规格:0.30 mm×25 mm、0.30 mm×40 mm)。操作:患者坐位或者健侧卧位,以75%酒精[福建汇正药业有限公司,闽卫消证字(2007)第0045号]消毒穴位。根据患者胖瘦体型及穴位不同进针20~35 mm,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止。留针30 min,期间以提插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行针2 次。每日治疗1次,1周治疗5次,共治疗4周,即1个疗程。

1.4.2 电针组针灸操作同上,在进针完成后,将达佳牌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G680-D 型)连接于曲池与手三里处的针柄上,应用连续波,频率为1 Hz。治疗强度以上肢肌肉微颤、患者耐受为宜,时间为20 min。每日1 次,1 周治疗5 次,共治疗4 周,即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Brunnstrom 分级上肢部分 及Fugl-Meyer 评 定 量 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进行评定。

1.6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呈正态分布者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评分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s,分)

组别电针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34.47±7.97 35.33±7.72-0.43 0.67治疗后67.03±11.91 56.27±9.03 3.95 0 P值t值-20.51-13.67 00

2.2 2 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上肢部分比较2 组患者治疗前Brunnstrom 分级上肢部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电针组优于常规组(P<0.01)。见表3。

表3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Brunnstrom 分级上肢部分比较(例)

2.3 2 组患者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比较2 组治疗前Fugl-Meyer 上肢部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Fugl-Meyer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比较 (± s,分)

表4 2组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Fugl-Meyer上肢部分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电针组常规组t值P值例数30 30治疗前45.30±5.27 45.48±5.45-0.27 0.79治疗后73.80±8.95 64.17±5.45 5.04 0 t值-14.81-12.99 P值00

3 讨论

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改善主要取决于偏瘫侧手运动功能的改善,然而中风后手运动功能的恢复往往滞后于近端关节的恢复,并且损伤通常对治疗干预有抵抗力[5]。目前,即使在卒中后急性期即进行广泛的康复治疗干预,恢复受损手功能的可能性也很低。在卒中后3个月,只有12%的卒中幸存者报告手功能没有困难,38%的幸存者报告手功能有严重困难[6]。然而对于几乎所有的卒中幸存者而言,只有具备足够好的手部运动功能控制,才能基本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现代康复理论和临床实践表明,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的多种功能障碍,加快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7]。近年来,中医康复理念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形式多样(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效果显着、实施简单。

脑卒中在中医学称为中风病,而卒中后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中医“经筋病”范畴,中医辨证认为病位在脑,病机复杂多样,气血瘀滞且运行逆乱,导致脑脉痹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失用及半身不遂,故出现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手运动功能障碍。

从改良Barthel 指数评分、Brunnstrom 分级上肢部分及Fugl-Meyer 上肢部分评分来看,电针可以改善患者Barthel 指数和Fugl-Meyer 上肢部分评分,同时使Brunnstrom 分级上肢部分中Ⅱ、Ⅲ级的患者数量明显较少,说明电针治疗能更快促使患者脱离软瘫期,诱发肌张力。既往研究[8]结果表明,针刺可以刺激肌梭冲动进入中枢,从而刺激肌肉收缩;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受损脑区,促进功能恢复和重建以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之间的联系,使手部功能得到恢复[9]。也有研究[10]发现卒中后手的运动功能恢复依赖于对侧初级运动皮层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因此电针刺激曲池、手三里能进一步兴奋对侧初级运动皮层神经,从而促进手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电针曲池、手三里对加快脑卒中后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