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莉 姚鹏宇 李子涵 李春锋

(1.淄博市骨科医院骨二科,山东 淄博 255000;2.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山东工程技术研究室,山东 济南 250102;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济南 250014;4.淄博市中心医院心电图诊断室,山东 淄博 255000)

清代着名医家叶天士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继承前人学术经验,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创立新说,别开法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搜集叶氏临证医案加以分类整理编撰而成,是一部反映叶氏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关键着作[1]。《临证指南医案》开篇即为中风门,共载医案32则,该篇不仅记载了叶天士“阳化内风”“肝胃同治”等治疗中风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亦不乏关于中医护理思想的论述。叶天士十分重视中风病的护理,《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的中医护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戒酒肉、重运气、调情志、宜静养、节劳损和慎艾灸6 个方面。现简述如下,以冀抛砖引玉。

1 叶天士中医护理思想

1.1 戒酒肉脾胃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核心病理作用,肝为风木之脏,需赖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有13 则医案与脾胃相关,占29%[2]。胃阴虚,则土不伏火,龙相变动;脾气虚,则生化乏源,肝体失养,皆可致肝脏体用失调[3]。脾胃虚则肝风易动,肝木横则中宫受侮。故中风尤忌酒肉也,概酒肉戕害脾胃也。《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方血络痹胸胁痛案云:“酒热戕胃”,叶氏门人邹滋九曰:“有膏粱酒肉,饮醇浓味之人,久之脾胃酿成湿热”。酒肉重浊厚味,浊易害清,助热动风,致经络清空痹阻,《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葛胞络热邪阻窍案云:“平昔酒肉助热动风为病,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络”,中风之起,平日酒肉饮食其致病大因也。一项纳入512 715 名成年人的临床研究[4]证实饮酒会增加中风的风险,且平均酒精摄入量与中风风险呈持续正的对数线性关系。

戒酒肉是叶天士中风病护理的关键思想,也是多种疾病护理基本原则,在《临证指南医案》多篇中均有戒酒肉的论述,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江阴虚阳升案云:“但酒色无病宜节,有病宜绝”,《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孙惊恐痰火升案谓:“深戒酒肉浓味”等。中风病者,戒酒肉,有未病先防,病后易愈之益;未患疾者,戒之,可免病发。《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曾肾阴虚肝风动案言:“节劳戒饮,可免仆中”;已罹中风,戒之,可望向愈,《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陈痰火阻络案曰:“调理百日,戒酒肉,可望向愈”。

1.2 重运气叶天士十分重视运气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人与天地相应,正常人的身体会随气候变化自我调节,而正气亏虚之人,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及时适应外界变化,则容易罹患新疾或使痼疾更甚[5]。中风病的病情变化与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6302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电子病历发现,总体上惊蛰至立夏和寒露等节气缺血性中风病入院人数较高,此病主要在春夏之交和深秋高发[6]。叶天士关注运气变化,察时令之变,而预护其先。叶天士对于运气交接问题,倡导交气遵大寒说,在《临证指南医案·脱》一篇中提到:“交大寒节,初之气,厥阴风木主候”[7]。大寒节气交接,风木动则真气少藏,易发中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丁肾阴虚肝风动案载:“大寒节,真气少藏”,指出大寒时节,真气不守,宜罹中风。叶天士针对四时节气特点,遵循“春夏发泄”一论,《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唐气虚案言:“当时令之发泄,忌投风药”,夏日腠理开而发泄,忌以风药,消烁真阴,引致肝风。叶天士在临证中将运气学说作为分析病情和拟方用药的依据,厥阴风木司天,重视风火运气要素,《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某妪肾阴虚肝风动案言:“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

叶氏深谙天人之道,尤其重视人体与五运六气、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的关系,并掌握自然对人体的致病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天人观分析病情,运用其规律辨证施治[8]。重运气、先调护是叶天士中风病日常护理的独特观点,于运气变化之前,先予调护为法,防病之变。《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沈液虚风动案更是指出:“今夏热益加发泄,真气更虚,日饵生津益气勿怠”,中风病患者夏令饮食重视补虚培元,日常多食用人参、西洋参等生津益气之品。大寒是中风病的关键节气之一,也是叶天士十分重视的节气,宜避寒保暖,温阳补虚。此外于风木司天之年,尤需关注气候变化,调节情志,养护身体,防病因时而甚。

1.3 调情志情志是常见的临床致病因素,适度的情志活动有益于人体生命健康,而过极或不足的情志活动都会导致疾病,即所谓的“情志致病”。叶天士继承“内风”学说,创新性提出中风“身中阳气之变动”的病因病机,提倡“阳化内风”,丰富了中风病治疗理论[9]。情志异常是“阳化内风”的主要诱因之一,其中尤其以怒、忧、思等情志最为常见。怒则气上,气机逆乱,血随气并走于上,暴怒伤肝,肝阳暴张,内风动越,可致中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卢阳升热蒸液亏案载:“嗔怒动阳”,叶氏门人秦天一曰:“郁怒动肝”。怒志是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七情所伤,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10]。忧愁致郁,阳郁化风,清代程文囿《医述·卷六》载:“因忧思过度而神冒卒倒者,名曰中忧”,中忧即忧思过度导致中风,忧愁为中风起病之因也。《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俞氏卫虚络痹案言:“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伤忧愁则肢废也”。此外素体本虚,复加忧悲悒郁,易致阳化内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金肝肾虚内风动案曰:“阴气久伤,复遭忧悲悒郁,阳挟内风大冒”。

叶天士基于“内风”论,充分认识到情志作为中风内因的关键影响,叶天士云:“服药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欢悦”,深明情志致病,药石草木乏效,自我调节、移情易性方为关键,医案中多次强调注意调节情志。情志调节当重视中风病不同周期,未发之先,调达情志,防郁忌怒,易怒、易忧之人群,宜注重自我调节,移情易性。俟病已发,调畅气血,静养精神,避免因过度情绪导致中风病加剧。如《周慎斋遗书·中风》有云:“中风后多烦躁”,中风之后,防因病致郁、致躁,宜自我疏解。此外叶氏移情易性常用方法有二:一为改变生活环境,《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云:“山林寂静,兼用元功,经年按法,使阴阳渐交,而生生自振”;二为怡悦心志,开怀养神,《临证指南医案·吐血》云:“欲得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11]。

1.4 宜静养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碰撞,以静养生的思想萌芽[12]。《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叶天士很早就提出了静养疗疾之法,《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指出:“自能知惜静养则神藏”,强调静以制动的自我调养之法,静以养神,通过消除和减少精神压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13]。平日注意静养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病后静养则能加快机体的痊愈。静养贯穿中风病全过程,风性善动,肝易受扰,静则神安风停,养则柔肝缓急,《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某妪肾阴虚肝风动案载:“凡此仍属中厥根萌,当加慎静养为宜”。

1.5 节劳损叶天士于劳损一途论之甚详,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所录医案从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禀赋薄弱、久病失调、年老体衰、房劳伤精、劳神谋略等不同角度列举了虚劳的成因[14]。房劳太过,伤及肝肾,木失水涵,精损难复。劳力过度,气血生化乏源,木乏土培,肝脏失养。劳神太过,神耗气损,气虚致郁,郁而化火。劳损是中风发生、加重的关键诱因。叶天士重视劳损在中风病中的病理作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曾肾阴虚肝风动案言:“节劳戒饮,可免仆中”,倡导中风预防,需要节劳。《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房事、劳力等均应节制有度,精神思想上的劳损亦不可太过,即形神互济,节而有度。

1.6 慎艾灸艾灸是常用的养生妙法,中风病患者慎用艾灸是叶氏独特的学术观点。艾灸以温促通,能疗百疾,然非所有中风病患者均适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吕艾灸络热案云:“阳邪袭经络而为偏痱,血中必热,艾灸反助络热”。

2 结语

叶天士造诣精深,于中风一病经验独到,《临证指南医案》系叶氏经验荟萃之作,整理书中中风篇的中医护理学术思想与相关内容可知,叶氏于中风病的中医护理主要体现在戒酒肉、重运气、调情志、宜静养、节劳损和慎艾灸6 个方面,学术特色鲜明,对中风病护理具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