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丽,魏 华,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组织中单发或多发的异常生长的团块,现多由体检或触及颈前肿大而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测水平逐渐上升,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也逐年升高。研究[1]发现,通过高分辨率的B超检查,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可高达76%,而其中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为5%~15%,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3],已成为人们的一大健康隐患。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西医方面以随访观察、内科治疗为主,若伴有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可给予对症治疗[1,4]。有研究[5]发现,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为“甲减”)及甲状腺肿大明显压迫症状,甲状腺激素补充可明显改善甲减的临床症状及压迫症状,而伴有甲亢的良性甲状腺结节可选择抗甲亢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以及射频、微波消融治疗[6]。

甲状腺结节可归属中医学“瘿囊”“瘿袋”“瘿瘤”等范畴,中医中药、中医外治法等治疗手段对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但目前无统一的疗效标准及辨证治疗的标准,各家治疗方法及用药均呈现多样化的特点[7-8]。魏华是全国名老中医路志正(以下尊称路老)的经验继承人,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科疾病的临床工作,对于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相关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和独到的经验。魏华认为甲状腺结节的病机以肝郁为始动环节,痰瘀为标,伴有脏腑功能失调,后期可出现正气虚衰的表现,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整体辨证,五脏同治,消补兼施,临床疗效显着。笔者有幸跟师魏华学习,受益匪浅,故将其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甲状腺结节的病因病机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尽数篇》云:“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济生方·瘿瘤论治》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滞血滞,为瘿为瘤。”[9]《圣济总录》载:“瘿瘤乃忧恚气结所出,且妇人多有之,盖忧恚甚于男子也。”[10]

由此可知,古代医家认为瘿病的发生离不开水土不宜、饮食失衡、情志失调,而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则为病机的关键,而女性更容易出现情绪障碍,故瘿病多见于女性。魏华认为甲状腺结节的病因主要与患者的精神紧张、压力较大所导致的情绪抑郁易怒相关,故肝郁气滞是甲状腺结节的始动环节。《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云:“运血者,即是气。”[11]气机郁滞,气血津液输布障碍,进而形成痰、饮、水、湿、血瘀等病理产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12]。脾主水谷津液的运化及输布,肝旺乘脾,脾失健运,津液停聚成痰,痰凝、血瘀日渐加重,痰瘀胶结,凝聚于颈前,病情逐渐加重,正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所言:“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13]

随着疾病的进展,痰瘀胶结,郁而化热,若火热耗伤阴津可出现阴虚火旺之证,后期因疾病迁延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津液化生减少,加之火热耗气伤津,病证可由实转虚,出现气阴亏虚等证。

综上,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肝郁气滞为始动环节,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痰凝血瘀为标,后期可出现正气虚衰的表现。

2 分期论治

魏华认为此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轻度痰凝血瘀,随着病情的进展,脏腑功能失调及气滞痰凝血瘀逐渐加重,两者互为因果,日久则呈现虚实夹杂之象。故在治疗过程中,须把握病机的动态演变,分期论治。

2.1 早期症见:颈前可无肿大或轻度肿大,无压痛,可仅彩超下发现甲状腺结节,情绪稍紧张,女性可伴有经前乳房胀痛等。

在甲状腺结节的初期,患者多以肝郁为主,痰浊凝聚于颈前则表现为甲状腺结节。而患者可无明显不适,只表现为精神紧张及颈前轻度肿大,余无不适,故此时当注重心理疏导,并加以疏肝理气之药,《金匮要略·卷上·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早期应辅以健脾化痰之药。

2.2 中期症见:颈前肿大较前加重,可表现为中度或重度肿大,无压痛,情绪不稳,女性经前乳房胀痛可加重,有些患者可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热象。

在疾病的中期,随着肝气郁滞、痰凝血瘀的加重,可见颈前肿大加重,女性经前乳房胀痛加重,舌暗,苔白腻;肝郁化火则可出现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等一派热象,若伴有阴伤则可出现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故治疗上在疏肝解郁,祛痰活血化瘀的同时,须注意是否存在火旺阴伤,适当加以泻火、滋阴的药物。

2.3 后期症见:颈前中度或重度肿大,质韧不痛,经久未消,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差腹泻,可伴有口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质淡暗边有齿印或舌红少苔,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数。

在甲状腺结节的后期,气滞痰凝血瘀日久,脏腑功能失调,久病必虚,此时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故后期患者多为气阴两虚,痰瘀互结之证。若阴虚较盛则表现为口干、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阴虚火旺之象,若气虚较重则表现为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纳差腹泻、腰酸乏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等脾肾气虚之象。故甲状腺结节后期的治疗当消补兼施,在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祛瘀的同时,当不忘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以固其本,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祛邪与固本的偏重也各有不同,随证治之。

3 用药特点

魏华师从路老,深得路老“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学术思想,故魏华认为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关键是疏肝健脾,调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减少痰浊、瘀血的产生,另外加清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药以治标,后期出现脾肾虚衰,痰瘀互结时,当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标。

3.1 中药内服用药

3.1.1 疏肝当不忘养肝 因肝体阴而用阳,故在疏肝的同时当不忘养肝阴,因此多使用柴胡、薄荷、玫瑰花等平肝柔肝之药,并辅以养血柔肝之药(如白芍)以固其本。

3.1.2 健脾兼祛湿“脾为生痰之源”,痰湿为甲状腺结节的一大病理因素,故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健脾多用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既健脾又能燥湿化痰、利湿之药。

3.1.3 理气化痰散结当不忘顾阴 行气多用法半夏、化橘红,化痰散结则多用浙贝母、夏枯草、玄参、龙骨、牡蛎以化坚,行气化痰药物多辛散、香燥易伤阴,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重用,同时辅以知母、天花粉兼以固护阴液。

3.1.4 清热泻火之药当中病即止 清热泻火则多用龙胆泻肝汤,寒凉之物易损伤脾胃阳气,故龙胆草、栀子等寒凉之药应短期使用,中病即止,使用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纳差、腹痛腹胀、腹泻等脾胃功能受损的表现,及时调整中药处方。值得一提的是,若患者大便秘结,在清热化痰的同时可加枳壳、枳实等行气通腑之药使邪有出路,亦可加以泽泻、通草等利下之药使热邪从小便而出。

3.1.5 破血行气之药要慎用 活血化瘀则多用丹参、赤芍、牡丹皮、川芎,可加香附、陈皮、郁金等行气之药,而三棱、莪术、穿山甲等破气破血之药须在患者正气充足时使用,亦不可久用,以免伤及正气。

3.1.6 攻补兼施,宁缓勿急 路老认为该病发展缓慢,故治疗应“宁缓勿急”,尤其是后期由实转虚,应转移治疗的重点,以固护正气为主,辅以祛邪,而补脾多用黄芪、党参、黄精以阴阳双补。若阴虚较盛可以养阴生津为主,多用生地黄、沙参、麦冬、天花粉等。

3.2 中药外敷方因甲状腺处于体表,使用中药外敷局部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此前研究发现四黄散、丹棱散结膏、外用紫金锭局部治疗甲状腺结节、亚急性甲状腺炎均有较好的效果[14-15]。四黄散、丹棱散结膏均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四黄散由黄芩、黄柏、大黄、黄连等组成,具有清热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丹棱散结膏则是由丹参、三棱、莪术、川芎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破瘀消症的作用;而紫金锭为古今常用方药,主要成分由山慈菇、三七、千金子、红大戟、朱砂、麝香、五倍子、雄黄等组成,亦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的功效。中药内服联合外治的方法不仅能调和整体气血、脏腑功能,又能着眼于局部,将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情绪疏导与饮食指导魏华认为该病与情绪、饮食关系密切,故在治疗的同时需注意心理疏导,嘱患者注意心情舒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忌食辛辣,戒烟酒。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1患者,女,34岁,2017年9月15日初诊。主诉:发现甲状腺结节1个月。1个月前因颈前肿大于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提示双侧甲状腺混合回声结节(左侧大小约5 mm×3 mm,右侧大小约30 mm×13 mm,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TI-RADS分级为3级,颈部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回声)。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患者来魏华门诊处就诊。刻诊:患者无颈前不适,心情焦虑,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尚调,纳可,眠差,大便偏少;舌稍红,苔薄黄微腻,脉动滑。查体提示甲状腺双侧Ⅱ度肿大,质地软,欠均匀,右侧叶可触及结节状改变,质软,活动可,无压痛。既往无头颈放射史,未患过严重的急慢性疾病。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瘤(气郁痰热互结)。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处方:浙贝母15 g,橘核10 g,北柴胡15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山慈菇10 g,石见穿10 g,白花蛇舌草1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0 g,太子参15 g,知母10 g,茯苓20 g,枳实15 g,甘草1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另加外用紫金锭,研碎,用温蜂蜜水调敷颈前甲状腺区。嘱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

2诊:2017年10月17日。服上方14剂后,患者精神紧张、经前乳房胀痛稍减轻,睡眠较前稍改善,余症基本同前;舌稍红,苔薄黄微腻,脉象略动滑。予上方浙贝母加至20 g,法半夏加至15 g,橘核加至15 g,山慈菇加至15 g,石见穿加至15 g,蒲公英加至2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对患者加强情绪疏导,嘱忌食辛辣。

3诊:2017年11月21日。患者近期外感风寒,现无发热、恶寒,痰多,纳差,余症同前;舌稍红,苔薄黄微腻,脉滑动略数。末次月经:2017年10月8日。予2诊处方去知母,加皂角刺15 g,山楂15 g,薏苡仁15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

4诊:2017年12月19日。患者痰量较前减少,纳眠可,二便调,余症同前;舌暗红,苔薄黄微腻,舌底脉络瘀暗,脉略动。予3诊处方去山楂,加丹参20 g,莪术1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

5诊:2018年1月23日。患者颜面部出现散发的痤疮,色暗红,心情焦虑及经前乳房胀痛较前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舌底脉络瘀暗,脉细滑略数。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双侧甲状腺混合回声,右侧大小较前减小,左侧大小基本同前(左侧5 mm×3 mm,右侧28 mm×15 mm,余基本同前)。辨证为阴虚痰热瘀结。处方:浙贝母20 g,连翘30 g,法半夏10 g,甘草10 g,天冬20 g,山慈菇10 g,北柴胡10 g,茯苓15 g,枳实10 g,薏苡仁15 g,生地黄15 g,车前草30 g,当归5 g,五灵脂10 g(包煎),盐牛膝15 g,炒关黄柏10 g,黄芩1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予中成药杞菊地黄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 g),8丸/次,2次/d。继续外用紫金锭外敷甲状腺区。

6诊:2018年2月27日。患者颜面部散发痤疮较前明显(额部、下颌部明显),心情可,经前乳房胀痛明显改善,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黄微腻,脉细滑略数。予5诊处方加玄参15 g,紫草10 g,白芷5 g,炒黄连5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

7诊:2018年3月27日。患者颜面部痤疮、经前乳房胀痛较前减轻,心情可,纳可,多梦,二便调;舌稍暗红,苔薄黄微腻,舌底脉络瘀暗较前减轻,脉细略数。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左侧结节基本同前,右侧大小较前明显减小(14 mm×8 mm×7 mm)。予6诊处方去白芷、紫草,加炒栀子5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

患者继续规律复诊,2018年7月24日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双侧结节均较前明显减小:左侧4 mm×5 mm,右侧10 mm×6 mm,至今结节大小未见继续增长。面部痤疮已消退,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缓解,心情舒畅,纳眠可。

按语:患者为年轻女性,早期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伴有经前乳房胀痛、精神焦虑,大便少,结合舌脉,辨证为气郁痰热互结,治疗上先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为主。方药中柴胡、法半夏、橘核、陈皮疏肝理气;山慈菇、石见穿、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夏枯草清热化痰;枳实理气通腑;太子参、茯苓以益气健脾防肝郁乘脾;知母养阴以防伤阴;甘草清热兼调和诸药。2诊时,患者服药后诸症均较前稍改善,颈前肿大基本同前,故适当加大浙贝母、法半夏、橘核、山慈菇、石见穿、蒲公英的用量,以增强理气清热化痰之力。3诊时,患者因外感后遗留痰多、纳差等症,予2诊处方加入皂角刺以增强化痰之力,山楂健胃消食,薏苡仁健脾渗湿以阻痰湿生成之源,去知母以免寒凉损伤脾胃阳气。4诊时,患者痰较前减少,舌暗红,舌底脉络瘀暗,予3诊处方加丹参、莪术以活血化瘀。5诊时,患者出现额部、下颌部散发暗红色痤疮,经前乳房胀痛、心情焦虑较前稍好转,脉细滑略数,结合舌诊,考虑辨证为阴虚痰热瘀结,治疗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养阴清热为法。处方中予法半夏、柴胡、浙贝母、山慈菇理气化痰;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当归、五灵脂、牛膝活血化瘀;天冬、生地黄、炒黄柏、黄芩养阴清热;枳实通腑泻热;薏苡仁健脾渗湿;另外加服杞菊地黄丸加强滋阴清热之功。6诊时,颜面部散发痤疮较前加重,色暗红,且额部、下颌部多发,此为足阳明胃经循行之处,考虑为胃热熏蒸所致,予5诊处方加入黄连、白芷、玄参、紫草以清胃热,消肿排脓,凉血解毒。7诊时,患者颜面部痤疮较前明显好转,心情焦虑及经前乳房胀痛均明显改善,多梦,予6诊处方去白芷、紫草、柴胡,加炒栀子清热除烦。患者早期病机以气郁痰热互结为主,故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为主,佐以少许益气养阴之药,后期出现血瘀、阴虚等证,故加强了活血化瘀、滋阴的功效。在该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魏华对病证的改变有了动态的把握,灵活运用中药处方,结合患者不同时期的症状变化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并结合中药外敷、情绪疏导、饮食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经治疗后,患者甲状腺结节较前明显减小,心情焦虑、经前乳房胀痛、眠差多梦等整体症状均得以改善。

4.2 验案2患者,女,59岁,2020年12月22日初诊。主诉:发现甲状腺结节6年余。既往未行系统诊治。2020年12月15日外院彩超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其中较大者左侧19 mm×12 mm×10 mm(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TIRADS分级为3级)。为进一步诊治,患者来魏华门诊处就诊。刻诊:患者自觉易疲倦乏力,余无不适,纳欠佳,大便稍溏,小便调,眠可;舌淡暗,苔白腻,舌底脉络瘀暗,脉沉细略弦。查体提示甲状腺左侧Ⅱ度肿大,可触及结节状改变,质软,活动可,无压痛,右侧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月经规律,偶有痛经、血块,现已绝经。既往无头颈部放射史,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未患过严重的急慢性疾病。西医诊断:甲状腺结节。中医诊断:瘿瘤(脾气虚合并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软坚散结。处方:黄芪15 g,党参10 g,白术10 g,茯苓15 g,炒麦芽15 g,炒薏苡仁30 g,北柴胡10 g,佛手10 g,山慈菇10 g,浙贝母10 g,牡蛎20 g(先煎),桂枝10 g,川芎10 g,当归5 g,丹参15 g,知母10 g,甘草1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另加丹棱散结膏外敷甲状腺区。嘱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清淡饮食。

2诊:2021年1月22日。服上方14剂后,患者自觉疲倦较前明显好转,纳可,二便调,眠可;舌暗稍淡,苔白微腻,舌底脉络瘀暗,脉沉略细弦。予前方去茯苓,炒薏苡仁减至15 g,加三棱10 g,莪术10 g。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继续予丹棱散结膏外敷甲状腺区。

3诊:2021年2月23日。患者已无疲倦乏力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稍暗,苔薄白,舌下脉络瘀暗较前减轻,脉沉细滑。予2诊处方去黄芪。14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

4诊:2021年3月22日。患者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舌底脉络瘀暗较前明显减轻,脉细滑。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左侧结节较前明显缩小(10 mm×6 mm×7 mm),余基本同前。予3诊处方去三棱、莪术。10剂,水煎服,1剂分2 d服,1次/d。患者服药后继续间断随诊3个月,期间方药微调,随访自诉复查甲状腺彩超未见明显异常,状态良好。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女性患者,甲状腺结节病史6年余,自觉疲倦乏力、纳差、便溏,颈前肿大,既往月经偶有痛经、血块,结合舌脉,辨证为脾气虚合并痰瘀互结,治疗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软坚散结为法。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益气健脾祛湿;炒麦芽开胃;柴胡、佛手疏肝理气;山慈菇、浙贝母、牡蛎化痰散结;桂枝、川芎、当归、丹参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知母固护阴液;甘草调和诸药,并予丹棱散结外敷甲状腺区以加强活血化瘀散结之力。2诊时,患者疲倦乏力、便溏均较前好转,考虑正气较前恢复,予去茯苓,炒薏苡仁减量以防祛湿太过伤及阴液,加三棱、莪术以加强化瘀之力。3诊时,患者已无疲倦乏力之症,故去黄芪。4诊时,患者已无不适,复查甲状腺彩超提示结节较前明显减小,舌淡红,舌底脉络瘀暗较前明显减轻,故去三棱、莪术以防破血伤正。由于患者病史较长,且具有疲倦乏力等虚证的表现,考虑为疾病的后期,故先以扶正为主,待正气恢复后再使用破血化瘀之药,且中病即止,做到了祛邪不伤正,并结合丹棱散结膏外敷、情绪饮食调节等多种治疗手段,患者各方面症状都得以好转,结节也较前明显减小,效果显着。

5 结 语

魏华根据对甲状腺结节的多年治疗经验提出当行分期辨证论治,在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过程中须对患者进行整体辨证,五脏同治,消补兼施,不可操之过急,避免损伤正气,适得其反。治疗方法应中药内服、外敷并用,使药到病所,并结合情志、饮食指导,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