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春,李 莉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早期即可表现出感觉神经障碍[1-2]。患者随着病程进展会出现运动神经障碍、坏疽、足部溃疡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4]。目前,尚无理想的护理方案,需进一步探究。保护动机护理理论从动机角度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探讨,是通过调节认知对认知行为进行改变的一种过程,进而改变自身行为[5-6]。目前,保护动机护理已广泛应用于各项健康行为及教育的干预,但是目前将其用于DPN的相关研究较少。另外,DPN在中医中属于“痹症”“消渴”范畴,临床多通过内外治法治疗DPN,其中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推拿理疗、灸法及针刺等,穴位贴敷即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7-8]。穴位敷贴能够改善DPN患者感觉功能及神经症状[9]。因此,本研究使用穴位贴敷联合保护动机护理干预DPN并分析其疗效,旨在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10]相关诊断标准,中医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11]相关诊断标准且符合寒凝血瘀证患者:小腿抽搐或肢体麻木,发凉冷痛,腿足挛急,夜间为甚,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苔白滑,舌质淡胖色暗,脉细涩或细数。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4)糖化血红蛋白不足7.5%,空腹血糖为5.0~7.0 mmol/L。

1.3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周围神经病变病因,或非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2)哺乳期、妊娠期患者;(3)合并高渗性昏迷、下肢破溃及严重感染等疾病。

1.4 研究对象 选取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80例DPN(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1811-09)。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入院后,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PPT形式进行集中知识讲座,每周2次,以增强生动性,每次30~40 min。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健康教育,1个月后以电话形式进行随访。

1.5.2 治疗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保护动机护理:(1)针对易感性及严重性。增强患者对疾病的易感性及严重性的认知为目的,部分患者缺乏对糖尿病并发症及其后果的了解。方法: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1~2 d后评估患者,建立护理档案,组织健康讲座,进行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 h,由内分泌专家为患者集中讲述糖尿病并发症及其相关内容,包括常规护理方式、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症严重性、糖尿病注意事项及表现、自我监测方法及监测重要性。结束后,为患者发放监测血糖方案,讲述血管病变、眼部病变等并发症相关内容。组织病友进行经验交流会,每周进行1次个体化指导及电话随访(出院后1个月),20 min/次。(2)针对回报(内部及外部)。内部回报:不规律监测血糖易为身体带来不适。外部回报:朋友及家属未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方法:提高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为患者及其家属演示监测血糖的方法,以视频方式指导患者血糖监测,告知其注意事项、减轻疼痛的方法并配合练习(家属及患者),及时指出错误之处,规范自我血糖监测方法,纠正其错误观念,增强监测血糖的错误认知,进而引导其弱化内外部回报。(3)针对反应效能。护理人员应邀请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好)进行病友讲座,讲解监测血糖方法,建立康复信心,提高患者监测血糖的重要性,进而主动进行血糖监测,提高自我效能。(4)针对反应代价。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血糖监测的好处,出院后也可通过微信或电话随访方式了解患者监测血糖的依从性,进而解决问题,降低反应代价。

治疗组再给予穴位贴敷(丹参、苏木、红花、川芎、独活、丝瓜络),用于活血化瘀,疏风活络;取穴委中穴、承山、风市、肾俞、阳陵泉、足三里,隔日1次,每次贴敷4 h,共治疗14 d。

2组护理措施均于住院期间进行。

1.6 观察指标(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使用购自日本光电工业株式会社的Neuro Exam M-800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SNCV、MNCV(分别于干预前后)。(2)临床症状积分及Toronto临床评分。临床症状积分包括手足畏寒、肢体痛、肢体麻木等,按照轻、中、重分别记2、4、6分(分别于干预前后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Toronto临床评分包括感觉试验(5分)、神经症状(6分)、神经反射(8分),共19分,测试患者双下肢(分别于干预前后),分值越低提示临床症状越轻。

1.7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并发症及糖尿病疗效评价标准评估。(1)显效: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指数增加5 m/s,体征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有效: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不足5 m/s,体征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3)无效: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体征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8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率(%)描述,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线资料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s)

性别 文化程度(例)男 女 高中及以下 大专及以上治疗组 40 51.75±5.32 19 21 4.41±1.15 22 18对照组 40 51.23±5.26 22 18 4.56±1.23 25 15检验统计量 t=0.440 t=0.450 t=0.563 χ2=0.464 P 0.661 0.520 0.575 0.496组别 例数 年龄(岁) 糖尿病病程(年)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患者SNCV、MNCV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NCV、M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NCV、MNCV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NCV、M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NCV、MNCV比较(±s,m/s)

表3 两组患者SNCV、MNCV比较(±s,m/s)

腓总神经SNCV 腓总神经MNCV 胫神经SNCV 胫神经MNCV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治疗组40 30.15±3.12 40.06±4.13 12.109 0.000 28.26±2.84 37.23±3.74 12.081 0.000 31.42±3.15 40.58±4.12 11.171 0.000 30.14±3.06 39.58±4.05 11.762 0对照组40 30.02±3.05 35.72±3.58 7.665 0.000 28.75±2.88 32.56±3.31 5.492 0.000 31.15±3.16 35.47±3.56 5.740 0.000 30.45±3.13 35.74±3.58 7.036 0 t 0.188 5.022 0.766 5.914 0.383 5.935 0.448 4.493 P 0.851 0.000 0.446 0.000 0.703 0.000 0.655 0.000组别 例数P.000.000

2.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Toronto临床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感觉试验、神经症状、神经反射评分及Toronto总评分、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感觉试验、神经症状、神经反射评分及Toronto总评分、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各项评分和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Toronto临床评分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Toronto临床评分比较 (±s,分)

感觉试验 神经症状 神经反射 Toronto总评分 临床症状积分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干预前 干预后 t P治疗组40 3.58±0.62 2.15±0.27 13.374 0.000 3.15±0.42 2.11±0.26 13.316 0.000 4.26±0.58 3.57±0.36 6.393 0.000 10.99±1.12 7.83±0.79 14.582 0.000 10.53±1.15 6.12±0.71 20.637 0.000对照组40 3.42±0.57 2.78±0.35 6.051 0.000 3.23±0.54 2.75±0.37 4.638 0.000 4.32±0.61 3.95±0.45 3.087 0.003 10.97±1.05 9.48±0.95 6.655 0.000 10.74±1.21 8.23±0.94 10.361 0.000 t 1.202 9.014 0.740 8.951 0.451 4.170 0.082 8.446 0.796 11.328 P 0.233 0.000 0.462 0.000 0.653 0.000 0.935 0.000 0.429 0.000组别 例数

3 讨 论

近年来,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逐年上升,以DPN较为常见。李小华等[13]研究显示,DPN的发生可能与血管损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免疫因素、氧化应激及代谢紊乱等有关。目前,临床尚缺乏根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自我护理为DPN患者必备技能,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生理功能下降,其自我护理能力亦下降明显。保护动机护理是通过系统分析健康行为,对患者认知进行调节,进而改变其行为,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其不仅可进行健康教育,还可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参与性[14]。DPN是由于络脉损伤导致,因久病入络、血行不畅、气血阴阳亏虚及消渴日久导致络脉失养,痹阻不通,引发寒凉、麻木、四肢疼痛等症状[15]。中医认为DPN的核心病机即为“血淤”“气虚”,多以“益气通络”为治疗原则。穴位敷贴以经络学说及中医整体观念为基础,将药物直接贴敷于相应穴位,渗透皮肤发挥疗效,既可避免消化道对药物的灭活作用,还可避免毒副作用,具有无创痛、药疗佳及易操作等特点[16]。

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络、祛除风湿、凉血解毒的作用,配伍肾俞主治下肢麻木;承山穴具有舒筋活络、通畅理气止痛的作用;风市穴具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之功效;肾腧穴具有调肾气、强腰脊等作用,与阳陵泉、足三里配伍,治疗下肢麻木。下肢麻木方贴敷于委中、承山、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肾俞可以舒筋活络,理气活血,主治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麻木。

因此,本研究实施穴位贴敷联合保护动机护理干预DPN,结果显示: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后感觉试验、神经症状、神经反射评分及Toronto总评分、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各项评分和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保护动机护理干预DPN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效果显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保护动机护理通过组织病友讨论、健康教育及个体化指导等形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面对面),进而提高患者易感性及对疾病认知的严重性,进而使患者对不良行为的内外部回报进行弱化,利于患者克服自我护理过程中的障碍,进而促进其形成健康行为,提高整体护理效果。穴位贴敷中各药物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在相应穴位贴敷可发挥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效果。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NCV、MNCV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腓总神经、胫神经的SNCV、MN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保护动机护理干预DPN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与严露露等[17]研究中药贴敷可有效改善DPN患者临床症状的研究结果一致。主要是因为穴位贴敷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作用恒定持续,可刺激足底涌泉穴,进而使药效通达全身。保护动机护理通过帮助患者了解疾病,使其参与到疾病管理中,出院随访亦可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进而利于患者自我护理。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联合保护动机护理用于DPN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效果较好。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在后续研究中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分析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