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梅 张应学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中药

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伤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多采用阻滞、镇痛、中药外敷及传统毫针针刺人中穴、手针腰痛点、绝骨穴等方法治疗,一般疗程长,有时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笔者近5年来采用针刺配合中药黄芪五物汤治疗该病5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患者均根据《现代疼痛学》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腰痛,不能转侧及弯腰,腰肌紧张实验阳性确诊[1]。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30 min,最长7 d,平均2 d。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4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40 min,最长6 d,平均2.1 d。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针剌治疗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双侧)见图1;昆仑穴上3寸、腓骨后缘见图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嘱患者头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及下肢外踝上约三寸,腓骨后缘,定点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先用50 mm毫针,针尖与脊柱呈30°角进针,直达第七颈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转泻法,快提插,快捻转泻六数(最好使针感向下传至腰部),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后嘱病人站立(可让家人或医护人员搀扶)。腰伤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0 mm毫针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行针过程中,针处胀酸剧烈,难以忍受时嘱患者做弯腰、扭腰动作,然后把针提至皮下,嘱其自由行走,同时扭动腰肢,站起活动腰部5 min左右,再重复以上治疗,再行补泻法六数,如此反复3次,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1.2中药治疗用黄芪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枣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剂,根据病情服用1~3剂。

2.2对照组药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庆大霉素4万U组成混悬液。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找出腰部明确的压痛点,局部皮肤消毒,根据患者体形选用6-9号针头,将配制好的混悬液注入腰肌扭伤处,一次注射1~3个点,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显效: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动度较大时仍有轻微疼痛;有效: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可行走,但活动仍受限;无效;治疗后疼痛及腰部活动度均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5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腰痛”中的气滞血瘀型,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本病的发生多由腰部用力不当或闪挫致气滞血瘀,治疗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恢复功能。传统针灸多选用肾俞、委中、人中[2]穴治疗,但疗程长,疗效不是十分显着。而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疗时及治疗后疼痛较明显,病人不易接受。

笔者主穴选用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此处深部有竖脊肌通过,针感可沿背部最长的竖脊肌直达病变部位,直接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伤中医辨证属实证,故行先泻后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伤穴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有独特疗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十伤有九寒”,急性腰扭伤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益气温经,行气活经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吸收[3]。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伤后出现局部炎性肿胀、渗出,肌纤维断裂。治疗的关键是加强血循环,减少渗出,促进肌纤维的修复。针刺的双向调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症灶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并消除水肿,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断痛觉神经传导通路,及时改善患者症状[4]。

参考资料:

[1]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症针灸治疗学[M].西安:天则出版社,1989:298.

[3]张荣川,邱德文.实用方剂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汤德安.实验针灸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中药

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伤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多采用阻滞、镇痛、中药外敷及传统毫针针刺人中穴、手针腰痛点、绝骨穴等方法治疗,一般疗程长,有时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笔者近5年来采用针刺配合中药黄芪五物汤治疗该病5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患者均根据《现代疼痛学》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腰痛,不能转侧及弯腰,腰肌紧张实验阳性确诊[1]。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30 min,最长7 d,平均2 d。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4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40 min,最长6 d,平均2.1 d。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针剌治疗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双侧)见图1;昆仑穴上3寸、腓骨后缘见图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嘱患者头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及下肢外踝上约三寸,腓骨后缘,定点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先用50 mm毫针,针尖与脊柱呈30°角进针,直达第七颈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转泻法,快提插,快捻转泻六数(最好使针感向下传至腰部),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后嘱病人站立(可让家人或医护人员搀扶)。腰伤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0 mm毫针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行针过程中,针处胀酸剧烈,难以忍受时嘱患者做弯腰、扭腰动作,然后把针提至皮下,嘱其自由行走,同时扭动腰肢,站起活动腰部5 min左右,再重复以上治疗,再行补泻法六数,如此反复3次,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1.2中药治疗用黄芪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枣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剂,根据病情服用1~3剂。

2.2对照组药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庆大霉素4万U组成混悬液。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找出腰部明确的压痛点,局部皮肤消毒,根据患者体形选用6-9号针头,将配制好的混悬液注入腰肌扭伤处,一次注射1~3个点,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显效: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动度较大时仍有轻微疼痛;有效: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可行走,但活动仍受限;无效;治疗后疼痛及腰部活动度均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5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腰痛”中的气滞血瘀型,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本病的发生多由腰部用力不当或闪挫致气滞血瘀,治疗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恢复功能。传统针灸多选用肾俞、委中、人中[2]穴治疗,但疗程长,疗效不是十分显着。而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疗时及治疗后疼痛较明显,病人不易接受。

笔者主穴选用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此处深部有竖脊肌通过,针感可沿背部最长的竖脊肌直达病变部位,直接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伤中医辨证属实证,故行先泻后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伤穴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有独特疗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十伤有九寒”,急性腰扭伤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益气温经,行气活经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吸收[3]。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伤后出现局部炎性肿胀、渗出,肌纤维断裂。治疗的关键是加强血循环,减少渗出,促进肌纤维的修复。针刺的双向调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症灶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并消除水肿,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断痛觉神经传导通路,及时改善患者症状[4]。

参考资料:

[1]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症针灸治疗学[M].西安:天则出版社,1989:298.

[3]张荣川,邱德文.实用方剂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汤德安.实验针灸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中药

中图分类号:R68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5-0067-02

急性腰扭伤是疼痛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多采用阻滞、镇痛、中药外敷及传统毫针针刺人中穴、手针腰痛点、绝骨穴等方法治疗,一般疗程长,有时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笔者近5年来采用针刺配合中药黄芪五物汤治疗该病53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患者均根据《现代疼痛学》的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腰痛,不能转侧及弯腰,腰肌紧张实验阳性确诊[1]。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3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30 min,最长7 d,平均2 d。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4岁,平均40.5岁;病程最短40 min,最长6 d,平均2.1 d。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针剌治疗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双侧)见图1;昆仑穴上3寸、腓骨后缘见图2。

方法:病人先取坐位,嘱患者头向前曲,充分暴露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及下肢外踝上约三寸,腓骨后缘,定点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先用50 mm毫针,针尖与脊柱呈30°角进针,直达第七颈椎椎弓板,行提插捻转泻法,快提插,快捻转泻六数(最好使针感向下传至腰部),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后嘱病人站立(可让家人或医护人员搀扶)。腰伤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50 mm毫针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行针过程中,针处胀酸剧烈,难以忍受时嘱患者做弯腰、扭腰动作,然后把针提至皮下,嘱其自由行走,同时扭动腰肢,站起活动腰部5 min左右,再重复以上治疗,再行补泻法六数,如此反复3次,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1.2中药治疗用黄芪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20 g,桂枝25 g,白芍15 g,白芷15 g,川芎15 g,杜仲15 g,甘草10 g,大枣15 g,生姜20 g,用冷水浸泡30 min后文火煎制15 min服用,每日1剂,根据病情服用1~3剂。

2.2对照组药物:曲安奈德20 mg,利多卡因50 mg,庆大霉素4万U组成混悬液。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找出腰部明确的压痛点,局部皮肤消毒,根据患者体形选用6-9号针头,将配制好的混悬液注入腰肌扭伤处,一次注射1~3个点,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显效:治疗后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正常,但活动度较大时仍有轻微疼痛;有效: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可行走,但活动仍受限;无效;治疗后疼痛及腰部活动度均无明显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5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腰痛”中的气滞血瘀型,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本病的发生多由腰部用力不当或闪挫致气滞血瘀,治疗宜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恢复功能。传统针灸多选用肾俞、委中、人中[2]穴治疗,但疗程长,疗效不是十分显着。而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有副作用,且治疗时及治疗后疼痛较明显,病人不易接受。

笔者主穴选用第七颈椎棘突上旁开4 cm处,此处深部有竖脊肌通过,针感可沿背部最长的竖脊肌直达病变部位,直接起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急性腰扭伤中医辨证属实证,故行先泻后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腰伤穴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有独特疗效,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认为“十伤有九寒”,急性腰扭伤后往往伴有寒邪浸入,配合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加益气温经,行气活经通痹止痛之功,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吸收[3]。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腰部肌群急性扭伤后出现局部炎性肿胀、渗出,肌纤维断裂。治疗的关键是加强血循环,减少渗出,促进肌纤维的修复。针刺的双向调理作用能有效的降低炎症灶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回流,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并消除水肿,解除局部炎性刺激,并能阻断痛觉神经传导通路,及时改善患者症状[4]。

参考资料:

[1]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06.

[2]殷克敏.急症针灸治疗学[M].西安:天则出版社,1989:298.

[3]张荣川,邱德文.实用方剂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142.

[4]汤德安.实验针灸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1-256.

(收稿日期:201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