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战,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黄帝内经》隐喻研究

陈 战,刘桂荣△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从修辞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和隐喻翻译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来《黄帝内经》隐喻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以期为《黄帝内经》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黄帝内经;隐喻;修辞;认知;隐喻翻译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书中提出许多重要的防病和治病原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隐喻是不同的概念域之间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映射,其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审视另一类事物,是联系不同事物或范畴的重要手段[1]。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建构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黄帝内经》中充满了各种概念隐喻,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哲和医家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较为久远,文辞深奥难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经文的理解。钱超尘[2]曾指出“《黄帝内经》修辞研究,是《黄帝内经》语言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全面系统地研究《黄帝内经》修辞,对于正确领会和掌握《黄帝内经》的经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兆贤[3]也认为《黄帝内经》的语言一直以奥雅着称,为正确理解其经文,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研究,研究其中的修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研究《黄帝内经》的隐喻现象将对中医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隐喻角度研究中国医药学和中医药翻译,学者们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现对相关研究做一回顾和展望,以期为《黄帝内经》隐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基础。

1 修辞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隐喻研究

隐喻是《黄帝内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修辞格,许多学者对其表现形式、修辞功能等展开了研究。班兆贤[4]认为《黄帝内经》中使用了大量比喻,充分发挥比喻的修辞作用,使深奥、抽象的中医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阐释中医的某些基本理论,能够使语言的表达更具有感染力,说理也更加充分,有助于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李照国[5]认为,隐喻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段,用来阐明医理和医法,因为古人在探讨理论或论辩思想时,常借助比喻的手法阐明事物的原理,揭示问题的本质。隐喻常以貌似判断句的形式出现,在表达上没有明喻直接。兰凤利[6]将《黄帝内经》中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他指出暗喻又称隐喻,在不借助比喻词的情况下可以把某物比拟成与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同时,他还研究了隐喻的翻译,认为一般应该隐喻译出。

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隐喻研究

2.1 隐喻的特征、认知基础和哲学基础 近年来,针对《黄帝内经》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格到概念认知的重大转变。很多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论证《黄帝内经》中大量隐喻的存在,分析隐喻的特征、认知基础和哲学基础,揭示隐喻研究的重要意义。贾春华等[7-9]认为把握中医语言是研究和评判中医学的前提,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成果来分析中医语言。他们借鉴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系统研究中医语言和风、寒、湿、火、土等概念。认为中医理论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这些隐喻正是构建中医理论的基础,因此,研究中医隐喻的意义不言而喻。还主张在认知视野下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角度去探讨中医病因病机的隐喻概念等。刘臻等[10]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黄帝内经》中的脏腑隐喻和阴阳隐喻,并论述目标域与源域的映射关系,提出《黄帝内经》中出现大量的隐喻从侧面证明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黄帝内经》使用朴素而又生动形象的隐喻来阐释医学道理,并成为中医学诊断推理的基础。五行隐喻有助于医生疾病的诊治,通过分析五行的生克关系,推断五脏病理,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谢菁等[11-12]在分析《黄帝内经》中普遍存在的隐喻思维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指出隐喻是中医文化的基础,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思维,相似性是战争隐喻构建的认知基础,而体验性则是其哲学基础。她认为,古人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中的具体概念以隐喻的形式跨域运用到中医病因领域,形成抽象概念。刘惠金等[13]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了中医理论中众多“火”的概念内涵、关系和不同“火证”的治法治则。他认为中医学理论是在身体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中医病因概念是人们应用自然界中的“原型”概念跨域形成的。谷浩荣等[14]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中医藏象学说进行考察。他认为,五行藏象体系就是一个基于人类经验体验而构建的概念隐喻系统。五行与五脏两个范畴域在经验基础之上建立相似关系,古人从五行的经验体验中得到认知结论,然后映射到五脏,实现对五脏的认知。

2.2 隐喻的分类和功能 一些学者根据不同始源域对《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分类,论证了隐喻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并探讨隐喻的功能。谢菁等[11]将《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等。他们认为,古代医家大量运用隐喻的手法,借助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各种已知的范畴或概念去认知生命现象、构建中医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隐喻语言,对中医学概念的形成、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起促进作用。屠金莉[15]分析《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并根据不同始源域把隐喻分成8种类型:阴阳隐喻、五行隐喻、气隐喻、自然隐喻、政治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和物体隐喻。她认为中医语言是一种以隐喻认知为基础的语言,运用隐喻可帮助认识和理解与人体、疾病、诊疗等目标域中的抽象认知概念。贾春华[16]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认知逻辑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医五行学说的概念隐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医藏象、病机、治法、五色、五味、五时、五方等基本理论概念的隐喻特征。杨晓媛等[17]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探讨中医脾胃治则的来源,结合古代土壤相关文献中的相关语料进行类比推理,诠释中医脾胃治则的隐喻认知来源,认为中医的脾胃治则是基于对“土”的隐喻认知。肖建喜等[19]全面分析了建构针灸学经典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学说,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从根本上建构了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经穴命名中的隐喻思维体现了认知与修辞的双重功用,认知求真,修辞求美,因此,经穴名称是真与美的结合。

3 《黄帝内经》隐喻翻译研究

3.1 隐喻翻译的不同研究视角 许多学者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语料库、认知隐喻等不同视角分析和阐释《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及其英译。黄光惠[19]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对比分析李照国、吴连胜和Ilza Veith对《黄帝内经·素问》中概念隐喻的英译情况。他根据英汉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的异同,从文化维相交和不相交两个角度分析3个译本的整合适应度,即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实现的转换程度。李莫南[20]采用语料库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阐释《黄帝内经》中的隐喻及其翻译过程,在分析隐喻意义的基础上重构翻译过程,探讨各空间的要素。他得出的结论是:隐喻翻译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对于保留原文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王雨艳[21]从认知隐喻视角研究《黄帝内经》等典籍中的隐喻现象,分析译本中的隐喻思维模式和语言。她认为隐喻的思维模式就是中医学中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隐喻思维和语言对理解中医药文化与翻译具有本源性和广泛性,深入研究隐喻思维有助于解读更深层级的文化现象。闫舒瑶[22]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及其在认知框架关照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他总结出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特征,即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陌生、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科学。在翻译中医隐喻时,译者需要根据相异文化间共享概念的重叠程度在综合认知框架的指导下灵活采用翻译策略。

3.2 隐喻翻译的原则 许多学者对比《黄帝内经》不同译本中隐喻修辞格的翻译实例,提出隐喻翻译的原则。梁琥[23]分析和对比吴版、倪版和李版《素问》译本中的比喻等修辞格的译文,认为翻译不是简单进行字对字的翻译,译者要进行再创造,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处理。赵阳等[24]从修辞学的角度考察了《黄帝内经》语言的隐喻现象,提出在英译医古文修辞格时可放弃原文的形式,仅保留其内容,应当遵循“可能时尽量异化,必要时尽管归化”的原则,既要传递医学知识,又要考虑到语言的承载,将中医学科学性、哲学型和文学性融为一体。杨颖[25]结合修辞学的定义阐述了如何改革《黄帝内经·素问》中修辞格翻译原则。她主张翻译隐喻等修辞格最好采取直译的方法,保留喻体的原有结构,在确实无法表达的情况下再考虑意译。

3.3 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许多学者对《黄帝内经》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进行阐释,并分析不同译本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文树德(Paul U.Unschuld)提出了决定比喻存亡的理性原则,认为《黄帝内经》构建的理论体系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因此,其中的大量比喻具有重要价值,翻译时当然应该译出[26],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李照国[27]认为中医典籍中的比喻在翻译方法上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明喻可以直译或者化明喻为一般;暗喻最好转化成明喻,或化暗喻为一般,或者省略不译;借喻可转变为一般。杨璘璘[28]研究了《黄帝内经》两个译本中比喻等修辞格的翻译策略,并阐释译者吴氏和倪氏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其研究结果表明,吴译本在起始规范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充分性,而毛译本则更倾向于可接受性。薛俊梅[29]就比喻辞格的内容与风格的保留展开了探讨。她认为,由于文化因素的不同,翻译《黄帝内经》等中医典籍中的修辞格应该根据原文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明喻可采取直译的方法,以便保留原语的风格;翻译暗喻则需要先把握其真正喻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借喻可以采用变借喻为一般的翻译方法。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英汉民族间存在的差异,既要正确表达原文意义,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修辞。张斌等[30]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医语言的隐喻性特征,提出隐喻认知视域下的中医翻译策略。他们认为,翻译中医典籍时需要努力把握隐喻的文化喻象和语义关联,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在完整传递医学信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特征和文化价值。

4 展望

近年来学者们从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隐喻的特征,并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语料库、认知隐喻等分析和阐释《黄帝内经》隐喻的英译。他们对隐喻的分类不尽相同,而且对其翻译原则和方法也存在较大争议。另外,《黄帝内经·素问》隐喻的形成机制、运作机制、功能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尚存在较大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为更全面地把握《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现象,发挥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

[1] Lakoff&Johnson.M et aphorsW eLi veBy[M].Chi cago and London:The U ni versi t y of Chi cago Press,1980:1-5.

[2] 钱超尘.《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

[3] 班兆贤.《黄帝内经》修辞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5.

[4] 班兆贤.《内经》修辞研究——比喻、对偶及排比[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3):26-27.

[5] 李照国.《黄帝内经》的修辞特点及其英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1,32(5):69-73.

[6] 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翻译实例分析[J].中国翻译,2004,25(4):73-76.

[7] 贾春华.中医理沦思辨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7):441-443.

[8] 贾春华.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141-1143.

[9] 贾春华,谷浩荣,郭谱.中医语言的吁请——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8):1713-1714.

[10]刘臻,卢卫中.《黄帝内经》中的概念隐喻[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23-126.

[11]谢菁,贾春华.《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J].中医药学报,2011,39(1):1-4.

[12]谢菁,谷浩荣,贾春华.基于认知的“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 2100-2104.

[13]刘惠金,贾春华.从隐喻认知角度探究中医之“火”的概念内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87-2091.

[14]谷浩荣,贾春华,谢菁.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医藏象学说考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92-2095.

[15]屠金莉.《黄帝内经》的中医隐喻认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16]贾春华.具身心智视域下的中医五行概念隐喻的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研究方案[J].世界中医药,2013,8(1):91-95.

[17]杨晓媛,贾春华.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脾胃治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096-2099.

[18]肖建喜,许能贵,易玮.论经穴命名中隐喻思维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697-699.

[19]黄光惠.《黄帝内经·素问》概念隐喻英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20]李莫南.概念整合理论映照下的《黄帝内经》隐喻翻译——基于李本和威本的比较[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1]王雨艳.认知隐喻观视域下的中医药典籍隐喻英译研究:以《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为例[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2]闫舒瑶.从认知的角度谈中医隐喻翻译[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75-177.

[23]梁琥.基于图式-映射理论下的《黄帝内经》3种修辞格在三个译本中的对比翻译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4]赵阳,施蕴中.《内经》修辞格及英译实例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5):488-490.

[25]杨颖.《黄帝内经·素问》译文中修辞格翻译原则的改革[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3):33-34.

[26]魏遒杰.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

[27]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63-275.

[28]杨璘璘.《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英译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26(2):69-72.

[29]薛俊梅.论医古文比喻修辞格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1):39-41.

[30]张斌,杜福荣.认知理论视域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6):66-67.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Huangdi's Cannon of Medicine

CHEN Zhan,LIU Guir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355,China

The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Huangdi′s Cannon of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s of rhetoric,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y,to state briefly the deficiency in these researches,and to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in the hope of developing a new aspect for the research of Huangdi′s Cannon of Medicine.

Huangdi′s Cannon of Medicine;metaphor;rhetoric;cognition;metaphor translation

R2-03

A

1004-6852(2015)11-0133-04

2015-05-09

陈战(1980—),男,博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献及英译研究。

△通讯作者:刘桂荣(1963—),男,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历代医家临床学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