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郭 琴,陈文玉,王智明

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风湿病科,甘肃 白银 730090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以多关节冰冷、疼痛、酸楚、僵硬、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全身怕风、怕冷等症状的疾病[1],虽然有中药、针灸[2-3]等多种治疗方法,但因该病自身特点,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笔者采用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治疗该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甘肃省中医院白银分院风湿骨病科门诊治疗的膝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针刺组各40例,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年 VAS评分/分 关节冰冷模拟评分/分 压痛点数/个男/例 女/例治疗组 40 13 27 32.79±12.37 6.02±2.01 6.71±1.13 7.33±1.49 5.25±1.21中药组 40 15 25 34.04±11.85 5.88±1.93 6.59±1.08 7.47±1.52 5.37±1.28针刺组 40 14 26 33.28±12.19 5.97±1.91 6.58±1.20 7.26±1.40 5.18±1.16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制定。1)有感受风寒湿邪病史;2)膝关节冰冷感、疼痛、酸楚、活动困难,遇冷加重,逢热减轻;3)受累关节无炎症表现;4)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胍氨酸肽抗体、自身抗体、结核抗体、血常规均正常;5)X线无改变。

1.3 纳入标准 纳入:1)明确诊断为膝风湿寒性关节痛者;2)年龄20~40岁者;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排除:1)各种皮肤病、关节局部皮肤破溃者;2)合并心、肺、肾、脑、肝、血液系统等其他严重原发病、精神病不能接受针刀及针灸治疗者;3)由脊髓肿瘤、腰椎间盘病变、腰椎骨质增生、腰三横突综合征、臀肌挛缩等引起者;4)拒绝小针刀及针灸治疗,或不能耐受祛寒逐风合剂,不愿接受中药治疗或对中药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技术治疗,仅松解髌下脂肪垫,其他部位不松解,具体操作按文献[4]进行,每5天1次,3次为1个疗程;中药组口服祛寒逐风合剂(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制剂中心生产,甘药制字Z04000849,规格:250mL/瓶)50mL,3次/d,15天为1个疗程;针刺组根据辨证及局部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取穴,用平补平泻法,每天治疗1次,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6 观察指标

1.6.1 关节疼痛模拟评分(VAS)[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纸上画一条10 cm横线,标注10个刻度,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难以忍受的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根据自己感受在横线上画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1.6.2 关节冰冷模拟评分 参照关节疼痛模拟评分方法记录数值。

1.6.3 压痛点数 使用大拇指指腹用中等力量触压关节周围,患者感觉疼痛为一个压痛点,然后统计一个关节所有的压痛点的总和即为压痛点数。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骨性关节炎主要症状或体征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控制:主要症状或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或体征有好转;无效: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改善。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有效率治疗组为95.0%,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VAS、关节冰冷评分及压痛点数 3组患者VAS、关节冰冷评分及压痛点数均较治疗前降低或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治疗组VAS、关节冰冷评分及压痛点数降低或减少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2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关节冰冷评分及压痛点数比较(±s)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VAS、关节冰冷评分及压痛点数比较(±s)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中药组及针刺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分 关节冰冷模拟评分/分 压痛点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6.71±1.13 2.30±0.87*# 7.33±1.49 3.51±0.92*# 5.25±1.21 2.33±0.76*#中药组 40 6.59±1.08 3.18±1.03* 7.47±1.52 4.25±1.01* 5.37±1.28 3.52±0.84*针刺组 40 6.58±1.20 3.94±1.14* 7.26±1.40 4.73±1.12* 5.18±1.16 3.96±0.91*

2.3 安全性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针刺组各有1例在治疗部位出现皮肤瘀血,未影响治疗,1周后消失,中药组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膝风湿寒性关节痛属中医“痹证”范畴,冰冷疼痛为该病的主要症状,且患者多伴疲乏无力、怕风、食欲不振、精神过敏等症。究其原因或为感受风寒湿之邪,聚于肌肉筋脉,留于关节,阻碍气血,阳气不能温煦,而致关节冷痛,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当,瘀血内生,风寒湿瘀诸邪交结,损伤阳气,虚实夹杂,缠绵不解,治疗更为棘手;或因素体已虚、久病劳伤、产后体虚,复感六淫之邪,邪伏于肌肉骨骼,阳气被遏,不能卫外,病者自觉冰冷刺骨,虽炎热夏季,厚衣重被,不解其寒,此类膝痹,尤为难疗,病程往往数年或数十年。总之,膝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病因不离外邪入侵,主要为风寒湿瘀,同时正气虚弱,主要为阳气虚。祛除体内风寒湿瘀诸邪,培补气血阴阳之虚成为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小针刀疗法为近年来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通过针的形式刺入人体,发挥刀的切割功能,因此,它既有针刺效应,又有手术刀一样的切割效应[7],通过刺和切的作用疏通经络,松解粘连,祛寒除湿,温阳止痛。田雪梅等[8]通过小针刀松解大椎五穴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有效率达100%,其机理为大椎穴是手足六阳经脉交会之处,为“诸阳之会”,小针刀松解大椎诸穴能够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温阳益气,通督解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 fat pad,IPFP)是垫衬于髌骨、胫骨和股骨髁之间的脂肪组织,随着对IPFP的深入研究,认为IPFP不仅具有衬垫、润滑和稳定膝关节的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分泌功能,IPFP分泌的生物化学物质、脂肪源性干细胞、免疫细胞及脂肪细胞等在膝关节病变中起着重要作用[9]。膝关节的冰冷感、疼痛、酸楚及活动障碍的可能原因之一为环境因素和机体内部的变化促使IPFP分泌相关致炎因子,共同作用于滑膜、关节囊及软骨等组织,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出现的复杂症状[10],而IPFP由于结构特点,在膝关节运动过程中极易损伤,尤其在膝关节屈曲20°和100°以上角度时,因强力挤压更易出现损伤,病理表现为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久之出现纤维化,增生等变化[11],严重影响了IPFP的分泌功能,导致膝关节损伤。正是基于IPFP与膝关节损伤及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针刀松解IPFP治疗该病成为可能。

三点法针刀松解IPFP治疗膝关节痛是治疗膝关节疼痛的实用技术,采用此法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膝关节损伤,早期骨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及滑膜炎等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疗效可靠,临床实践显示,该方法不仅能够充分松解IPFP,而且安全性较好[4]。三点法针刀松解IPFP治疗膝风湿寒性关节痛的机理多考虑为治疗部位为内膝眼、外膝眼,既是针刀松解IPFP的最近和最安全的入路点,也是膝关节局部腧穴,在针刀松解IPFP同时完成了针刺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单独针刺此3穴能够起到较好的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温阳止痛,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同时,通过锐性切割和钝性分离,以消除IPFP局部的高张力和高应力,解除IPFP与髌骨、股骨、胫骨之间的粘连,恢复其正常形态结构、血液供应和分泌功能,使膝关节局部重新恢复到动态平衡状态,从而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一个疗程后,3组患者VAS、关节冰冷模拟评分和压痛点数均较治疗前减低或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治疗膝风湿寒性关节痛;与中药组和针刺组比较治疗组改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说明三点法针刀松解IPFP治疗膝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优于祛寒逐风合剂及针刺治疗,且无明显副作用,而且该技术较传统针刀治疗方法靶组织更明确,操作方法更简单,安全性更高,创伤更小,更易为患者接受。因此,三点法针刀松解IPFP治疗膝风湿寒性关节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1]王兆铭.中国中西医结合实用风湿病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23.

[2]杨凤霞.升阳益胃汤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54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2,31(8):600-601.

[3]芦艳平.探讨温针灸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1(4):2734.

[4]王智明,陈文玉,王娟娟,等.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9):22-25.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6]ColeB,FinchE,GowlandC,etal.Visualanalogue scale.In:physical rehabilition outcome measures[M].Toronto:Canada communicationg Group Publishing,1994:80.

[7]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2.

[8]田雪梅,王海东.针刀温阳通督法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4,27(3):120-122.

[9]Stannus OP,Jones G,Blizzard L,et a1.Associationsbetween serum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 and change in knee pain over 5 years in older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Ann Rheum Dis,2013,72(4):535-540.

[10]Ushiyama T,chano T,Inoue K,et a1.cytokine production in the infrapatellar fat pad:another source of cytokines in knee synovial fluids[J].Ann Rheum Dis,2003,62(2):108-112.

[11]毕胜,王福根,侯金山.兔髌下脂肪垫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组织病理变化[J].颈腰痛杂志,2000,21(2):108-109.

[12]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