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梅,宋立中,万红棉,张继东

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14;2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3济南市中医医院;4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最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是独立的疾病,也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1]。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运用针刺疗法配合芩丹汤治疗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病(Ⅰ期和Ⅱ期高血压)肝热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联盟指定的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有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及分期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收缩压(SBP)小于 1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小于 80 mmHg;正常血压高值 SBP 120~139 mmHg,DBP 80~89 mmHg。高血压Ⅰ级:SBP 140~159 mmHg,DBP 90~99 mmHg;高血压Ⅱ级:SBP160~179 mmHg,DBP 100~109 mmHg。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主症: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症: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口唇紫暗、大便秘结、溲赤、心悸、失眠。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弦细数或弦细涩。2项主症加3项次症或舌象脉象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排除:1)年龄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继发性高血压者;4)合并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中药芩丹汤(免煎颗粒,由北京康仁堂中药有限公司生产)配合针刺治疗。药物组成:黄芩10 g,黄连6 g,钩藤 30 g,丹参 30 g,川芎 12 g,地龙10 g,益母草10 g,桑寄生20 g。用沸水200 mL冲开并充分搅匀,待温度适宜后分2次服用,1剂/d,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方法:风池、曲池、太冲、内庭、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患者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风池穴向鼻尖方向直刺1.5~2.5 cm。曲池穴直刺2~3 cm。太冲穴向脚心方向斜刺1.5~2.5 cm。内庭穴向足背方向斜刺 1~1.5cm。足三里穴直刺 2.5~3.5cm。三阴交穴直刺2~3cm。风池、曲池、太冲、内庭施以提插捻转泻法。足三里、三阴交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以穴位局部酸胀感或向下肢放射为佳。得气后留针30分钟。1次/d,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4.2 对照组 运用针刺疗法,取穴及操作方法、疗程同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 1)症状和体征包括中医诊断标准中的主症、次症和舌脉等共15项。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订。其中舌质、舌苔、脉像的计分为有则计1分,无则计0分。其余观察项目是每项症状如没有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以上累积分在30分以上者为重度,15~30分为中度,积分小于15分为轻度。2)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情程度变化情况 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程度变化情况

2.2 血压变化情况 治疗前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P<0.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s) m m H g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s) m m H g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1;#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BP D BP治疗前 161.04±8.14 100.17±7.21治疗组 30 治疗后 132.23±7.31* 85.15±6.42*差值 19.71±6.24# 14.35±6.52#治疗前 161.41±8.45 99.47±6.54对照组 30 治疗后 144.20±9.17* 89.04±5.11*差值 16.30±5.43 10.86±4.11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2组患者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比较(±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01;与对照组比较,△表示P<0.001,◇表示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全血高切黏度/(m Pa·s) 全血低切黏度/(m Pa·s) 血浆黏度/(m Pa·s) 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前 6.70±1.35 15.02±2.93 2.69±0.61 47.37±0.15 5.52±1.28治疗组 30 治疗后 5.19±0.92* 13.29±2.56# 2.14±0.13# 46.20±0.48* 4.91±0.13#差值 1.31±1.12△ 2.12±0.79△ 0.45±0.14◇ 2.13±0.16△ 0.74±0.23◇治疗前 6.69±1.58 15.61±2.05 2.63±0.59 47.54±0.12 5.63±1.08对照组 30 治疗后 6.08±0.72# 14.52±2.24# 2.16±0.32* 46.50±0.06* 4.94±0.24#差值 0.61±0.31 1.06±0.69 0.35±0.21 1.14±0.07 0.61±0.03

3 讨论

高血压病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病位在肝,与脾、肾、心关系密切。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中肥甘厚腻、辛辣刺激、高盐高糖等增多,容易导致体内热量过剩,出现内热症状,内热郁久,炼血成瘀。因此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临床较为常见。《圣济总录》云:“毒热内郁,则变为瘀血。”瘀血日久又可郁而化火。《丹溪心法》云:“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瘀血内热可相互影响。临床发现在高血压Ⅰ期患者肾虚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肝经热盛、肝火上炎等实证证候[3-4],出现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耳鸣、口苦、失眠、心烦、口唇紫暗、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数或弦细涩等症状和体征。

高血压病血瘀证指标主要反映在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微循环障碍和动脉硬化等方面。现代研究[5]表明红细胞比容是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因素之一,其增加常导致全血黏度增高,影响心、脑血流量及微循环灌注,易导致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纯针刺治疗与芩丹汤内服治疗肝热血瘀型高血压病,均可改善患者症状、血压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但针药并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本研究针灸处方中风池穴配伍太冲穴运用泻法针刺可清肝热、平肝阳。曲池穴为阳明大肠经合穴,现代研究[6]表明曲池穴配太冲穴可降低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内皮素含量,从而达到降压目的。内庭穴为阳明胃经荥穴,可清阳明之热邪,与太冲穴配伍,运用针刺泻法可缓解患者口干、口苦症状。三阴交穴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与清肝、胃热之太冲、内庭等穴位配伍,可减轻热邪煎熬津液导致之瘀血,加强活血化瘀之力。诸穴配伍可使肝热清、瘀血化从而缓解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等,血压得降。

中药芩丹汤方中黄芩、黄连清泻心肝之热,配合钩藤加强清肝热、平肝熄风之功;地龙、益母草等均为性偏寒凉之品,与黄芩、黄连配伍可加强清肝热作用。火热日久必伤肝肾之阴,导致肝肾阴虚,所以在清热同时用桑寄生滋补肝肾。诸药合用,心肝火热得清,气血调畅,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血压得到控制。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所含黄芩甙有抑菌、清热、降压、镇静等作用[7];黄连所含黄连素(BR)具有降压、降脂、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8-10];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微循环的改善通过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血液粘弹性实现[11-12];钩藤所含钩藤碱能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具有降压、镇静、安眠、解痉等作用[13];川芎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增加冠脉、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及抗血小板凝集作用[14];地龙具有溶栓、抗凝、降血压、平喘、抗心律失常及解热、镇痛、消炎等作用[15];益母草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从而改善心肌缺氧,减轻缺血或再灌注引起的损伤[16];桑寄生的有效成分桑寄生总苷具有降压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17]。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其降压机理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