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朝,陈会生

1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110847;2 北部战区总医院

毛世洪,字达可,清代武林(浙江杭县)人,寿臻大耋撰《医学三信编》。其以拳拳之心言:“今予既信昔人,而私淑其意,且以补其未发。后之人倘有阅是编而信予者,要亦犹予之信昔矣,故题曰《三信编》”[1]。全书是以七言歌诀并配合解释的形式写成,很具可读性。该书详辨中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对后世治疗中风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笔者现就其论治中风的特点略作探讨。

1 病因、病机与思想源流

中风病是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神识昏蒙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中风病有真中与类中之别,分别由外风与内风所致。历代医家对中风有不同论述,毛世洪继承了前贤对中风病的认识,认为外风、内风均可致人中风,但治法却截然不同。

1.1 真中风《诸病源候论·总论卷之三十七》云:“贼风偏枯,是体偏受风,风客于半身也。人有劳伤血气,半身偏虚者,风乘虚入客,为偏风也。其风邪入深,真气去,邪气独留,则为偏枯”[2]。奠定了历代医家对中风认识的基础。毛世洪延用了“外风”之传统认识,称之为“真中”。这与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论述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提出的火、气、湿的类中风之前,“昔人”所用大小续命汤治疗的“因为风而致”的卒暴僵扑、不识人、四肢不举、偏枯的“真中风”[3]的认识相一致。毛世洪认为“北方地燥高阜生风,南方地湿卑坚多雨”[1]87。故真中风具有北多于南之特点,并以小续命汤主之。郭捷婷等[4]采用外风理论为指导治疗缺血性中风,结果表明小续命汤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毛世洪引用华岫云的“真中之病,南少北多”[1]98观点阐释内虚邪中,如“真中虽风从外来,亦由内虚,而邪得以乘虚以入。北方风气刚劲,南方风气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1]87。同时,他在书中引用《玉机微义》中记载刘宗厚见西北折风伤人而病暴死的经历,但刘宗厚认为外风致卒然昏愦致死不多见,不可尽以风治,而非风却更为常见,因此真中风“间可见之”。

1.2 类中风元代王履首次提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3]。总结了刘河间(肾水虚,心火暴亢,心神昏冒)、李东垣(本气自病)、朱丹溪(因于湿,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等三位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促进了中风病病因由“外风”向张景岳“内伤积损”的转变。毛世洪沿袭了张景岳“非风”“类中者,其风自内出也”的观点。并认同张景岳“七情内伤,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颓,此发病之因”[5]的发病基础论断。毛世洪认为突然神志昏溃,猝然扑倒的脱证,为阳气暴绝所致;其他“知绝肝经眼合瞑,若是口开心脏绝,声鼾手撒肺脾论,尿遗肾绝诚当识”[1]85均以各脏气绝来论释。另外,毛世洪继承了张景岳命门学说并有所发挥,以命门之水火解释类中风之病机。张景岳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之中蓄有元阳、元阴,火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即一阳藏与二阴之中,若真阴亏虚而不能藏命门之火,此火必浮越甚至消散。张景岳称命门为“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5]907。又谓:“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6]脏腑功能皆有赖命门之真火,如命门水亏火散,不能周流于脏腑间,脏腑之气或脱或绝,从而表现昏不识人,手撒眼合,或开而直视、遗尿、声齁口开等证。如毛世洪曰:“惟此病,竟是肾经与命门无形之水火自病,故一病竟绝也。当其发病之际,必有一股虚气从两肾中间,上夹脊,穿昆仑,过泥丸……此股虚气是即所谓无形之火也”[1]85。故毛世洪在类中风先兆的调摄中推崇六味、八味丸,认为脏腑之气或脱将绝之际,应以大剂姜附补命门之火。

刘河间曰:“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郁瞀,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7],其所创制的通腑泄热的三化汤、滋肾水补肾阳的地黄饮子等方,毛世洪均法遵河间而用之。李东垣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他将中风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在中风的辨证分型上则沿袭了仲景之说,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的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辨证分型一脉相承[8]。如《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曰:“中血脉,则口眼㖞斜,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中腑,则肢废;中脏,则性命危急。”这对毛世洪亦有影响,毛世洪将口角歪斜称之谓“中血脉”,又有“中腑”兼见身疼并六经见证者,主张以河间之法治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9]。宜以加减小续命汤法分经论治:如兼太阳经,无汗恶寒者,用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者,用桂枝续命汤;如兼阳明经,无汗身热不恶寒者,用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者,用葛根续命汤;如兼太阴经,无汗身凉者,用附子续命汤;如兼少阴,中风有汗无热者,用桂附续命汤;如六经症状混淆,系之少阳、厥阴经,肢节疼痛者,用羌活连翘续命汤。

2 中风危重症的救治

毛世洪认为,中风病的闭证、脱证及肾内真阳虚衰之大虚之症,属于中风病的危重情况。当适时采取益气回阳、救阴固脱或清火逐痰利气之法,以挽病情于危急。

2.1 中风脱证救治除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外,中风脱证表现为目合口张,呼吸声鼾,手撒,目撺摇头,面赤汗多,大小便自遗等五脏气绝的症状[10]。此类病症,病情危殆,毛世洪认为治疗当以“理中大剂倍人参”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如触诊少腹冰冷者,应配合外治之“灸气海穴”、急炒盐、艾、附子“蒸脐”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假如其人素受寒邪侵袭而未愈,或暴受风寒,则风水相搏,由此“寒风”导致的脱绝之症,“当温补元气,急用附子理中大剂灌之。”

2.2 中风闭证救治中风闭证表现为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不能言语、二便不通、耳聋鼻塞等,多由风火痰热或痰浊导致脏腑功能闭塞的症状[10]。对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挟痰挟火所致的“阳闭”,多由火热腑实所致,见大便闭结,腹满胀闷,毛世洪主张予以由枳实、厚朴、羌活、大黄组成的三化汤,疏风通腑泄热;如为平素气虚兼血弱之人,应施与缓泻兼顾气血之麻仁丸;假如“其人素有积热,或郁火暴发,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之“热风”导致的闭证,法当“疏风,”先以搐鼻散吹之,后灌服牛黄丸清火熄风;对于风挟痰湿,内闭经络,阻滞阳气的痰湿偏盛的“阴闭”,毛世洪主张处以胆南星、附子、川乌组成的三生饮,同时配人参,以益气化痰、回阳救逆。阴闭时亦有阳脱之虞,毛世洪有“补不及者宜攻”之论,认为“邪中三阴,寒痰壅塞,上下不通,一身阳气暴绝,独绛宫一点真火犹在。斯时欲补脏腑之阳气,又似乎壶汤而浇雪山[1]4。故须投苏合香丸、三生饮,以攻痰利气,逐内外之寒邪,以免真火消散。

2.3 肾内真阳虚衰之症肾内真阳素衰之人,中风后若见其脉一呼一吸二或三至,阔大虚软,此为肾阳欲竭之脉象,有发展为脱证之势,当急煎大剂人参、附子,若抢救及时而得生存者,当继用人参、黄芪、附子煎汤频饮,直到触之脐下温和、手足口眼能动为止。待饮食如常,二便如故,予以大剂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兼八味丸,以培补先后天之气。

3 失语与口角歪斜的论治

毛世洪认为中风言语障碍者,在内有心、脾、肾三经之异,在外又有风寒客于会厌者。毛世洪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元。道家陆潜虚对于精、气、神的定义是:“灵明知觉之谓神,充周运动之谓气,滋液润泽之谓精”[11]。毛世洪承《黄庭经》“五脏之中各有神”及《黄帝内经》“六腑注气而不留,五脏注精而不泄”之论,推演出“五脏各又具一精气神”[1]10的论断。并认为“五脏之神,皆拱于心,五脏之精,皆贮于肾,故五神虚则心不安,五精虚则肾衰惫”[1]10。并说:“凡一脏之精虚,皆使肾病。若竟肾虚,则五脏之精皆竭矣。神气亦然,而心、肝、脾、肺之往还,亦若是也”[1]10。由此可见,除心主神、肾主精的主导作用外,同时应当将心、肾与其他脏功能联系起来。心主神,其中一个方面为主思维活动与语言,精可以养神,五脏精病可累及本脏神,而脾肾等脏神病又可累及心神,故痰扰心窍,或痰困脾经,或肾中元阴元阳亏虚,皆可影响心神,从而出现言语障碍。在治疗时,如患者痰迷心窍,心神被扰,当服牛黄丸、神仙解语丹以清心火;若风痰聚于脾经,当以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合用解语丹化痰;若因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当用壮水之主的六味汤加远志、石菖蒲壮肾水兼开心窍。若因肾经虚寒,当用益火之原的地黄饮子,或用虎骨胶丸加鹿茸;若风寒客于会厌,声音不扬者,用甘桔汤加疏散之药,或兼服转舌膏亦可也。对于中血脉的口角歪斜,毛世洪按照“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的依据,认为是胃土之脉为病,提出了独特外治之法——先烧皂角、降香的薰法以逐外邪、顺血脉,后以酒煎桂枝,湿敷浸瘫痪侧面部以温经散寒。

4 中风先兆的调摄毛世洪认为,对于平日有头目眩晕、视物旋转、恶心欲吐者,为类中风之先兆。多由肝、肾、脾、肺亏虚所致,须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根据脉象,如两尺虚衰,服六味、八味丸培补肝肾。寸关虚弱者,服六君子汤、十全大补丸等调补脾肺。由此可见,毛世洪对于中风的预防,注重或培正固本,或补肾水命火,以防命火浮散。同时,毛世洪主张忌用搜风顺气药以防“引邪入内。”

5 小结

毛世洪所处时代导致其对中风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论述真中风及类中风包含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语言謇涩或不语、神识昏蒙为主症的一系列疾病,与现代中医学之真中风、类中风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毛世洪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从命门阐发中风脱证之病机,对中风危重症的抢救提供详尽的治疗方案;对于失语的病机与治疗,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与治法;对于口角歪斜的治疗之法与中风先兆的调摄之法,亦有独到之处。毛世洪治疗中风的思想,如益气养血补虚、化痰搜风祛邪等治法依然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广泛运用[12]。总体而言,毛世洪对中风病的论治思想与方法,对当今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