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二利,雷根平,董 盛,周 锋,袁普卫,李京涛,陈 敏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β属冠状病毒感染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1]。其致病性强、传染迅速、致死率高,已被列入法定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2020 年2 月11 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3]中指出:新冠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特殊情况下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早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临床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4型。

1 病因病机

COVID-19 属中医“疫”病范畴,疫与疠相通,故又可称为“疠气”。《说文解字》中载:“疠恶疾也”。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云:“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瘟疫论》中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又云:“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仝小林院士认为本病病机为寒湿,寒湿之邪夹天地间之疫气,故将本病归属于“寒湿疫”范畴[4];又有学者提出“寒湿疫毒”病机,认为疫病要先辨其毒性[5];上海地区学者根据疾病表现将其归为“湿瘟”范畴,以湿邪为主[6],广东、山东、南京等地区学者均认为本病与湿邪关系密切[7-9]。湖北武汉地区又称“江城”,临江河而建,气候潮湿,且冬季湿冷,结合天时与地形,故可将本病病机概括为寒湿疫毒犯肺,病理因素为湿、热、瘀、虚。

2 新冠肺炎的六经辨证

COVID-19 以发热、干咳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周身酸痛、咳嗽、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不发热[3]。《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这里的恶寒指怕冷,体痛指周身酸痛,呕逆指恶心、呕吐,故可将新冠肺炎归于伤寒病,张仲景辨病分两个层次,先辨伤寒,再辨六经,伤寒属太阳病,故可将新冠肺炎归属六经中的太阳病[10]。尚有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胃肠道症状,《伤寒论》第191 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34 条:“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处自下利指腹泻,太阳经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出现腹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报道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首发症状仅为腹泻,故本病与阳明经病密不可分。无论病在太阳还是阳明,病只在阳经,所谓“阳道实而阴道虚”,三阳经反映的表证、实证、热证出现在疾病的早中期,此时正气抗邪有力。轻型或普通型COVID-19 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及胃肠道症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用药以麻黄、石膏、柴胡、黄芩、虎杖等为主,太阳病的代表用药以麻黄、桂枝为主,大黄、虎杖、石膏临床常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为阳明经常用药。

COVID-19 部分患者起初发病并无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而是以腹部胀满、呕吐、腹泻腹痛、纳呆、口干不欲饮等症状为主。《伤寒论》第286 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实则是脾虚里寒证,脾病及肺,肺脾同属太阴经,脾虚气机升降不利致腹满而吐,《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此时以太阴温补法为主。临床有极少部分患者起初并无症状,发病后出现神昏、烦躁、胸腹灼热,手足逆冷。《伤寒论》第340 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不止。”第351 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阴经病离不开肝与心包,阴阳气相逆,出现手足逆冷,此时应以回阳救逆为主要治疗大法,以四逆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若患者首发症状以三阴经为主,病情较凶险,治疗较棘手,预后较差。

3 新冠肺炎的六经传变

六经受邪后,正邪相争,若正气抗邪有力,疾病向愈,若正气虚、邪气盛,或失治误治,疾病就会通过六经传变。因此辨治COVID-19 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用“六经传变”理论来辨析新冠肺炎的病情发展。六经传变包括循经传、表里传、直中、合病、并病等形式,COVID-19 最常见的是循经传、合病与直中。

多数COVID-19 患者最初发病表现为太阳病,太阳病可传阳明、少阳,若耽误病情或者失治误治,则出现胃肠道疾病,或便秘或腹泻,此时疾病已传入阳明经。且太阳与阳明合病较常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指出:普通型患者临床表现既有发热、咳嗽,又有腹胀、便秘不畅、舌苔黄燥等症状,阳明经病所在胃与大肠,是一个多气多血之腑,此时泄胃肠燥热,其余症状即可减轻,《伤寒论》中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孙宏源等[11]对天津地区88 例新冠肺炎患者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症状中有发热与腹泻。合病病情较急,多为实证、热证,治疗要参考其特点选方用药。

首发神昏、烦躁、手足厥冷等一派厥阴、少阴症状,发病不经三阳经而直中三阴经的老年人病情凶险;老年人气血虚弱,正气不足而邪气较重,可致内闭外脱,治疗常用四逆汤加附子以回阳救逆,预后一般较差。

4 正气盛衰与六经传变

六经病邪的传变与正气的盛衰关系密切,《灵枢·百病始生》篇云:“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邪气与正气是人体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人体的正气与体质、先天禀赋、脏腑及气血津液等因素有关,并且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素问遗篇》从天、人、邪3 方面论述疫病发病,认为五脏虚则人虚[12]。而脏腑功能正常与人体正气关系密切,脏腑功能正常可从情志、饮食、劳伤等方面去调护。《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调养可分别从情志相盛、移情易性、行为疗法与五行音乐疗法等方面入手[13]。《素问》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方面要营养充分,要涉及各类食物,避免偏食,饮食清淡的同时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老年COVID-19 患者病情较重,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肾精亏虚,正气不足,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故“肾精亏虚”成为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机制[14]。不止老年人,所有人群都要保护肾精,适当劳作,房劳适度,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强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可使血脉流通,增强人体正气。同时“避其毒气”是防治疫病的重要方法,《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云:“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强调在疫病防治中正气是很重要的一方,但是避其毒气更加重要,现代医学的隔离防护充分体现这一观点。

5 顺应六经,防治COVID-19

六经的物质基础是脏腑经络,六经病变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客观反映。三阳经病变反映六腑病变,三阴经病变反映五脏病变,六经病的变化与脏腑密切相关[15],同时与经络关系密切,《伤寒论》中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张景岳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治十二经之道,在阳明,表里析,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经络通行内外,脏腑深藏体内,脏腑疾病可反映于经络,经络疾病可反映于脏腑。COVID-19 的防治应顺应六经,从脏腑经络特点出发预防其发生发展。

从脏腑的生理特点出发,通过导引法防治COVID-19[16],COVID-19 的发生离不开五脏,导引法的本质是顺应脏腑经络特点,将体内外气机通过呼吸变换,运送至全身,使疾病向愈。心主神志,疾病的发生及防治离不开情志因素,心情舒畅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练习导引首先要做到心神宁静,通过调心神而去心火,使身体向愈;肺主宣发肃降,脾主升清,肝主条达,将吸入之清气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运送至各脏腑;利用脾主升清功能使气血津液正常输布;顺从肝主条达之性,使气机上至巅顶,下达四肢;同时加以补肾固气法,如八段锦中“两手攀足固肾腰”来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神的目的,使身体向愈。

从经络角度出发,可通过艾灸及针刺防治新冠肺炎,艾叶“生温熟热,纯阳也,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艾灸可以通过穴位作用于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17]。《肘后备急方》中指出:“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研究表明[18]艾灸可以起到空气消毒的作用。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可通过艾灸足三里、气海、中脘提高其免疫力,改善症状,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可艾灸合谷、太冲、足三里、神阙来缩短病程,恢复期患者可艾灸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孔最来恢复肺脾功能,增强正气[19]。除艾灸处,针刺以上穴位也可达到相同作用,再配合汤药治疗,效果更佳。

六经病欲解时指疾病在特定时间内缓解或痊愈。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太阳经为诸阳之长,《伤寒论》曰:“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巳午未午时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时,此时病邪最弱,对于缓解太阳病有利,第193 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申至戌时阳明经气最旺,利于阳明病解,邪气退却。新冠肺炎患者起初症状一般为太阳病、阳明病或两经合病。《伤寒论》第291 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子时至寅时阳气已升,少阴病本是寒证,少阴得阳气生长,疾病见好,第328 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寅、卯、辰是少阳之气得旺之时,也是疾病欲解之时,新冠肺炎后期或危重患者一般都以厥、少阴经表现为主,了解其经欲解时,对于临床治疗或疾病预后有帮助。

6 小结

COVID-19 的病机以寒湿疫毒为主,根据其六经辨证,新冠肺炎前期与太阳、阳明经关系密切,以实证为主,后期与三阴经关系密切,以虚证为主。临床多见太阳经传至阳明经,太阳与阳明经合病,危重患者不经三阳经直中三阴经,病情凶险,预后不佳。同时顺应六经传变规律,通过增强正气、脏腑导引、艾灸针刺作用于经络及六经病欲解时等来防治新冠肺炎,有助于机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