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琼,农志飞,韦 杏,李崇进,邹 敏

1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 广西中医药大学; 4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由人类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春夏季节流行,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1]。常常因发热、口痛、流涎影响进食等。由于人类易感肠道病毒[2],而患病儿童和隐性感染患儿是重要传染源,故不同年龄段小儿均可患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3-4]。该病可在幼儿园、学校、公共场所等聚集发生[5],极少部分患儿感染后可能会发生头痛、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6]。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肠道抗病毒药物。西医主要以一般治疗、消除病因、干扰素局部用药、利巴韦林口服为主,但因抗病毒药具有局限性,患儿的耐受性差常不推荐使用[7]。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更安全、快速、简易[8-10]。壮医药是中医药的组成部分,红鞭岗梅汤源于壮族民间,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着,但尚未见系统疗效评价。本研究观察红鞭岗梅汤对疱疹性咽峡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18 年2 月至2019 年8 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 例,治疗期间1 例患儿因服用其他药物剔除,实际完成39 例;观察组实际完成40 例。对照组患儿男女比例21∶18;平均年龄(3.2±1.27)岁;平均病程(3.8±1.29)天;平均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65±1.30)kg/m2;治疗组患儿男女比例22∶18;平均年龄(3.0±1.32)岁;平均病程(3.6±1.15)天;平均BMI(18.36±1.57)kg/m2。两组患儿性别、病程、BMI、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治疗前对所有患儿监护人进行宣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版)制定[11]。症状:急性起病、口痛、发热;体征:咽部充血,咽颚弓、软腭、悬雍垂、扁桃体见灰白色疱疹或溃疡等。

1.2.2 风热乘脾证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制定。主症:疱疹大小不等,数目多,部分可融合成片,局部灼热疼痛,口渴欲饮;次证:烦热、口渴但却拒食,大便干或正常,小便黄或正常;舌脉指纹:舌质、舌尖偏红,苔薄黄或腻,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1.3 纳入标准1)符合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及中医风热乘脾证辨证标准;2)病程2天以内;3)入组前腋温≤39℃;4)年龄1~6岁。

1.4 排除标准1)对本观察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2)患有神经系统受累(面色苍白、嗜睡、易惊、烦躁、精神差、肢体抖动等)或伴有肝、肾、心功能损害患儿;3)臀部、手、足疱疹者。

1.5 脱落标准1)不遵医嘱服药、记录表填写不全影响判断者;2)不愿继续进行临床观察,中途退出者;3)治疗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病情恶化者。

1.6 治疗方法

1.6.1 观察组 红鞭岗梅汤组成:一点红、马鞭草、岗梅根、白茅根各10 g,红糖5 g,采用饮片自煎,由广西双蚁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5361796)。煎煮方法:选取陶瓷锅,用200 mL清水浸泡12 min,武火煮开,改文火煎煮9 min倒出汤液,放入5 g红糖。用法用量:1~2岁30 mL;3~4岁60 mL;5~6岁100 mL;分早、中、晚、睡前4次温服,共治疗5天。

1.6.2 对照组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组成:板蓝根、苦地丁、蒲公英、黄芩(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95,规格:10 mL/支)。用法用量:1~2 岁1/2 支,3~4 岁2/3 支,5~6 岁1 支,1天3次,分早、中、晚饭后口服[13],共治疗5天。

1.7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建议次日复查,若相关指标下降,无需抗菌药物治疗。当患儿腋温≥38.5℃时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治疗期间居家隔离、清淡饮食。

1.8 观察指标

1.8.1 疱疹数量、体温、进食量、流涎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疱疹数量减少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进食量改善时间、流涎消失时间以及患儿服药难易程度、大便情况。

1.8.2 中医证候评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结合相关指南、文献[14-16]及专家意见,将主症(疱疹数量、体温、食欲、流涎)按无症状及轻、中、重度分别记0、2、4、6 分,次症(咳嗽、流涕、精神、大便)按无症状及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 分。病情分级标准:按照无症状0 分;轻度积分≤12分,中度积分13~20分,重度积分21~28分。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进行评分。

1.8.3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2 天内疱疹减少,无发热,进食量恢复,流涎消失;显效:3 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且不再回升,咽峡部疱疹减少且无新发疱疹,进食量增加,流涎减少;有效:4 天内,疱疹减少,无新溃疡出现,进食量增加,流涎减少;无效:5 天以上,体温正常或仍低热,咽峡部疱疹不愈,咽痛,进食量未恢复正常。

1.9 统计学方法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F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疱疹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食欲、流涎、精神、咳嗽、流涕、大便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观察组40对照组39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发热1.30±1.53 0.28±0.67*1.54±1.68 0.45±0.96**疱疹3.30±0.71 0.15±0.53*2.97±1.20 0.62±1.13*食欲1.65±1.27 0.80±1.09*1.58±1.46 0.85±1.01**流涎0.71±1.07 0.15±0.54*0.72±1.07 0.26±0.67**精神0.38±0.56 0.08±0.26*0.30±0.61 0.08±0.27**咳嗽0.50±0.64 0.10±0.30*0.46±0.60 0.10±0.31**流涕0.68±0.59 0.08±0.27*0.61±0.47 0.08±0.27**大便0.53±0.68 0.03±0.16*0.56±0.68 0.03±0.16**

2.2 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及进食量恢复时间两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热时间、进食量恢复时间、流涎消失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疱疹消退、退热、进食量恢复及流涎消失时间(±s) h

表2 两组患儿疱疹消退、退热、进食量恢复及流涎消失时间(±s) h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例数40 39疱疹消退72.75±11.26*82.54±11.37 3.84 0.000退热28.61±9.64 31.12±11.42 0.823 0.413进食量恢复57.28±10.08 61.03±10.27 1.792 0.077流涎消失38.65±11.52 43.25±9.74 1.363 0.181

2.3 临床疗效观察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 例(15%)、18 例(45%)、14 例(35%)、2例(5%)及95%,对照组分别为2例(5.1%)、11 例(28.2%)、20 例(51.3%)、6 例(15.4%)及84.6%,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0,P=0.126>0.05)。

2.4 不良反应及服药依从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中未出现大便偏稀及皮疹情况,服药依从性高,未出现灌服情况。对照组患儿大便偏稀3 例,暂缓用药后症状消失,未出现皮疹情况;9 例需要监护人灌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0%(0/40);对照组为7.7%(3/39)。 服药依从性观察组为100%(0/40);对照组为76.9%(9/39)。

3 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小RNA 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导致的上呼吸道疾病[17],有自限性,自然病程1周左右,重者可达2周,但由于患儿患病时发热、吞咽困难、流涎烦躁,容易引起家长的焦虑。目前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退热、静脉补液、酌情使用抗病毒等药物[18-19],可以使患儿发热、疱疹等得到一定控制,但对部分患儿疗效欠佳,且易出现复发风险,还可能出现各种胃肠道、肝肾、神经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临床也常使用中成药[20-22]、自拟中药[23]、中医外治法等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壮医学中尚无疱疹性咽峡炎的记载,根据症状、体征属“货烟妈”(咽痛)范畴。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湿热,毒物尤多,故壮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毒虚致病”理论,认为“病从毒起、无毒不致病”[24]。壮医认为,咽喉是沟通人体气道、谷道的门户。毒邪从口鼻侵入,咽喉首当其冲,邪毒蕴结于咽喉,阻碍气机,导致气道、谷道气机阻滞,天、地、人三气失衡,导致“货烟妈”。

红鞭岗梅汤是韦杏副教授精心挖掘于壮族民间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验方,具有通调气道、谷道,利咽止痛,祛除湿热邪毒功效。方中一点红又名红背紫丁,羊蹄草等,为菊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微苦、微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等书中记载具有通龙路、火路,祛风毒,清热毒,除湿毒的功效,临床用于感冒发热、咽痛、口疮、咳喘等病症;马鞭草又名凤颈草、紫顶龙芽草等,为多年生直立草本石梓属植物,味微寒、微苦、辛,《西昌中草药》《抗肿瘤壮药彩色图谱》记载其具有通龙路、调水道,解瘴毒,清热毒作用,临床用于咽痛、发热、咳嗽等病症。岗梅根又名点秤根、山梅根等,为梅叶冬青的根,味苦、微甘、凉,《陆川本草》记载其具有通龙路,解热毒功效,临床用于感冒,咽痛,胃痛,咳嗽等症;白茅根又名茅草根,丝茅草等,属禾本科植物白茅根茎,味甘、寒。《本草经集注》《壮医药》记载其具有调水道,清热毒、止血功效,临床用于肺热喘咳、热病烦渇、血热出血、胃热呕逆等症;红糖为家庭常用调味品,具有调和谷道的作用。该方药配伍严谨,其中一点红、马鞭草共为主药,合用可加强清除湿热毒邪之力,使气道、谷道之热得泄,气道、谷道恢复运化,升降得宜,邪有所出;岗梅根祛热毒,利咽喉,通龙路为帮药;白茅根清热毒,通水道为引药,使湿热邪毒从小便而出;红糖调和谷道并调和诸药,改善口味,增加服药的依从性。本方以“主、帮、带(引)”的壮医配伍原则,可疏风清热利湿,祛除毒邪,使“三道两路”通畅,气机顺畅,恢复健康。

本研究结果表明壮医红鞭岗梅汤能有效控制疱疹性咽峡炎风热乘脾证患儿临床症状,缩短临床治愈时间,快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同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且因本方甘甜可口,增加了患儿服药的依从性,解决了临床中小儿因口痛惧怕服药的忧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