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泉,陈志强,王月华,张江华

(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2.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河北石家庄 050017)

糖尿病肾病(DN)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认为,DN是消渴病日久迁延不愈的结果,其发病与诸多因素有关。虽然病因不同,但DN的基本病机是一致的,即内热伤阴耗气致气阴两虚,这一观点最早由着名中医学家祝谌予先生提出,现已成中医界的共识。气虚无力运血而致血瘀;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不畅而致“阴虚血瘀”,病久不愈深伏于肾络渐成微小症积,致使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DN的发生。因此现在多数学者认为“瘀血症积阻于肾络”是DN的基本病机。由于其致病机制与络病理论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故亦有医家用络病理论对DN进行分析和论治。然络病理论发展了新的分支——“气络”,因此有必要运用气络理论对DN进行深入的探讨。

1 气络理论及其在DN的研究现状

张介宾在《类经》中首提“气络”一词,如《类经·四卷·藏象类》曰:“血脉在中,气络在外,所当实其阴经而泻其阳络。”此句指明了气络的部位和治疗大法。然遍查《类经》再无有关“气络”的论述,甚为遗憾。

随着气络概念的提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逐渐重视起来,并对其在DN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吴以岭教授认为,气络与NE I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内在一致性,并指出肾中气络通过NEI网络各种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发挥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功能以实现肾络与其他脏腑间的信息传递与功能协调。高彦彬认为,络脉分为经络之络(气络)和脉络之络(血络)。其中经络之络运行经气,发挥气主煦之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强调糖尿病因气阴两虚、痰瘀阻络、久病入络导致络病,从而产生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等主要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糖尿病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吴氏与高氏首用气络思想对DN进行了分析,但侧重点不同,吴氏强调气络的物质基础,而高氏则侧重于气络的功能特点。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吴氏认为肾中气络的物质基础偏重于NEI网络,而在病理状态下除NEI网络外的其他物质成分研究较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吴氏重视“气”的生理功能,并认为中医之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的功能涵盖了西医所讲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然中医之气有“正气”与“邪气”之分,气络中运行的正气固然可用吴氏的观点进行分析,但在病理状态下的邪气侵袭就难以说明,因此有必要对肾中气络的病理加以分析和补充。

朴春丽等认为,DN患者通常具有的虚、瘀、痰、毒病理特点,与炎症发病学说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强调毒损肾络是DN的主要病理机制,并且指出毒是指DN时各种代谢紊乱、ECM积聚、肾组织内高表达的MCP-1、N F-kB等细胞因子。赵雁与李岩等认为,在糖尿病性血管损伤的过程中,涵括了络病机制的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络脉失养、津凝痰结、络毒蕴结全部病理变化过程。曹式丽等认为,在肾脏疾病的演变过程中,络气瘀滞、虚滞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络脉瘀阻则是络脉病变程度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

上述内容可见,DN的络病病理机制主要是毒损肾络,故而毒也是络病在病理阶段的主要物质基础。何谓“毒”?毒是指DN时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ECM积聚以及肾组织内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等。此毒为内毒,在DN形成的各个阶段(气络、血络)都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区分DN的气络之毒与血络之毒?可从两点进行区别,一是以部位来划分,所谓“气络在外,血脉在中”;二是以属性来划分,气络之“气”具有慓疾滑利、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而血络之“气”具有清纯柔和、受脉管约束的特性。

如何运用气络理论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DN进行研究?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为其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并提供了技术支持。

2 代谢组学发展概况及其研究DN的优势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主要是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低分子量代谢产物是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时期内对生理反应、病理刺激、药物作用或遗传影响等所做的具体应答,它更多地反映了该生物或细胞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因此当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并引发生理或病理改变时,代谢产物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与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比较,代谢组学更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特点,且机体内许多生命活动,诸如细胞信号释放、能量传递以及细胞间通信等都受代谢物调控。所以有人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告诉你什么可能会发生,而代谢组学则告诉你什么确实发生了”。

运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DN的优势有三。首先,代谢组学采集的样本主要是血液和尿液,尤其是尿液易于取材,方便快捷,无痛苦,不仅可作为泌尿系统本身疾病的诊断指标,也可间接检查内分泌及其他脏器功能状况,因此尿液所检测的指标能反映全身的变化情况。这种从系统整体效应的角度去看待研究对象,而非从某一个具体的化合物变化入手的研究方法,符合中医从普遍联系的变化中去分析、认识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符合中医气络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变化相结合的认识规律,更符合DN的发病特点。其次,代谢组学的研究对象是对分子量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这些小分子代谢产物不受脉管的约束,可以自由穿梭,符合中医气络中“气”的慓疾滑利特性。这些气的成分既可指生理情况下的小分子代谢产物,又可指病理情况下的毒性物质,也可指药物干预情况下的有效成分。这些成分在机体内无时不刻地进行着运动和变化,这种检测代谢物水平动态变化,提取潜在的有诊断或常规程序化价值的生化信息,以此来反映生物体在外源刺激作用下真实的体内的生物学过程,符合中医气络中运行的气的恒动思想,更符合DN的局部病理变化特点。最后,代谢组学研究的是小分子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是在酶的作用下生成的。酶的功能并非都是通过数量的变化而改变,有些仅仅是活性的调整,而代谢组学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这种变化,甚至可以成百上千地放大,因此代谢组学能先于症状显现之前检测出患者的异常变化,这与中医络病理论所认识“气络病轻,血络病重”的观点有一致之处,也符合DN的病理变化过程。

3 结语

运用中医气络理论研究DN应遵循气络中运行“气”的整体思想和慓疾滑利的属性,并充分结合DN的局部病理变化特点,以生理上的NE I网络、病理上的毒损肾络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探索DN在气络层面上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以及药物治疗改变DN内在规律与本质。运用气络理论研究DN,扩大中医气络理论的应用范围,丰富气络的理论内涵,将有可能使气络研究在DN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