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芬,邹明亮

(1.桂林医学院,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桂林 541004)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药物开发的日新月异,整个社会在治病方面似乎都在鼓励吃药,滥用药物的趋势已经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由药物依赖而造成的精神疾患。本文认为这种医学发展趋势是人类对传统医学的误读,其实质是在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自愈力是指生命有机体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治愈疾病的自我康复能力[1]。早在医学理论形成之际,中西传统医学就认识到机体自愈能力在治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自觉地利用这一能力治疗疾病。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以下简称为内经与文集)中自愈力的研究进行探讨,说明在中西医理论形成之际,传统医学是以帮助人体恢复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医生的角色是因势利导,在治疗上尽可能去发挥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来促使病人恢复健康的。

1 《内经》对人体自愈力的探索

内经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夫五运(即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始本,神明之府也。”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从而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人体健康也是依靠阴阳变化的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时,人体则健康;一旦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被打破,人体则发病。阴阳相对协调平衡是人体自愈的机制。也就是说,人有自然疗能、自我调节的能力来保持和维护阴阳自和的稳态。这一调节功能通过机体内部之间相互协调与平衡,使许多疾病不治自愈。除了阴阳维持动态平衡外,五行的生克制化也是人体调节自身平衡的机制之一。在中医的“五行生克”思想上,木就得由水来生,而且还要由金来克,即肝阳的生发不可能永远地生发,总有一个东西在克制你、制约你,同时自己也在克制和制约别的东西。五行学说就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机体的协调平衡。

内经借助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本身存在平衡机制。人体具有一种通过内部调节达到平衡、治愈疾病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医把这种人体天然的自愈力称之为“真气”、“元气”、“正气”、“肾气”、“阳气”等,而把破坏人体平衡的力量叫“邪气”、“阴气”、“瘴气”等。中医认为,发生疾病与机体抗御疾病能力(正气)的虚弱有密切的关系,如《内经》提出“正气充盈,百病不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虚损是形成疾病的内在依据,疾病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2]。治病应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平衡原则,调整已经失衡和因治疗带来的新的不平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亦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促使恢复健康。中医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扶正培本”。可见,中医治病是把重点放在提高人本身的自愈能力上的。在中医看来,自愈能力就是人体在平衡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节修复能力,把五脏六腑扶正后,自我康复能力就可发挥作用。中医常说的“三分病、七分养”也说明了中医治病不过分依赖药物,重在调动人体的自愈力。

2 《文集》对人体自愈力的探索

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体系最核心的内容是四行体液学说,认为世界由四元素构成,即气(风)、土(地)、水、火,这4种元素结合起来组成机体的各部分。这4种元素中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质,即冷、热、干、湿,机体的每一部分也各有其主要性质。而人体和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由4种主要液体组成的: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正是由于4种体液与冷、热、干、湿四原性的不同配伍决定了人体的生理特点与疾病性质。正如希氏在文集《论人性》中所说:“人的身体内有血液、税液、黄胆汁、黑胆汁……这些元素的比例、能量和体积配合得当,人就有完全的健康。当某一元素过多或缺乏时,或一元素单独处于身体一处,血与其他元素不相配合时,便感到痛苦。当一种元素离开其他元素而孤立时,不仅仅是它原来的地方要闹病,就是它停留的地方也要闹病;因为过多了,就造成痛苦和疾病。”希氏借助四行体液学说说明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健康就是建立在这4种体液之间平衡基础上。在《论食物》中进一步指出:“一切都建立在液体统一会合的基础上,一种统一的和谐,统一的交感的基础上。”

对于疾病,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症状是身体对疾病的反应,例如发热就是机体在驱除“病质”时用力的表现,是人体自行处理代谢物的又一方法。希氏就经常把发热作为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在《论瘟疫》说:“三日疟热的危险最小,最轻,并且是发热病中时间最长的,但它常能治愈他种危险疾病。”希氏把人体内有自己的治疗方法,称之为自然治愈力,治愈是通过自然力而获得,自然力是由生命力所造成的。他说:“自然力是疾病的医生……是自然自己找到的方法,虽然没有人教育和训练,但自然所行的是正确的。”在《论营养物》中也提到:“自然无师自行(Nature acts without masters)。”为此,医生的主要功用是帮助身体的自然力量。通过对病征和症状的观察,医生在适当的时间巧妙地参与治疗,而施行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自然的自愈力,促使病人恢复健康[7]。希氏提到的自然自愈力是指依靠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病原微生物使机体自然愈合的能力,这是每个人机体内都有的自身完备的调控体系。

3 中西传统医学对人体自愈力研究的比较

3.1 相同之处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自组织、自清除的界面,自愈力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体战胜疾病的内在动力。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的稳态学说也证明了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生命物质运动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至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平衡。中西传统医学都注意到人体这种自然自愈力,认为人体可通过内部生理的调节达到平衡,这是疾病自愈的基础。希氏认为,无须医生干预,自然常可以治愈疾病,它通过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这些元素的比例、能量和体积配合得当以治愈疾病。中医借助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本身就有一个与生俱来、自发作用的和谐机制,维护着人体的平衡状态。中医强调的辨证施治始终围绕协助人体实现“阴平阳秘”为中心,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二者对疾病产生的机理有统一的认识,都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平衡状态被打破所致。中西传统医学都受到古代自然哲学的影响,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失和导致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失常而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希波克拉底把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学说运用到医学领域,创立四行体液学说,说明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身体内部整体的失衡所致。中西传统医学对疾病认识都具有整体性、模糊性和辨证性的特点。

同时,二者都认为医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体恢复自我调节能力,即在治疗上尽可能去发挥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希氏学派的治疗方法强调要在认真观察病征和症状后,医生要在适当的时间巧妙地参与治疗,通过医生与病人自愈力的共同努力,促使病人恢复健康。中医也主张,当某种疾病到了某一特定阶段出现自动痊愈的趋势时,医者应审察病机,无失其宜,因势利导,推进人体自愈的进程。可见,中西医治病的方法虽不同,但其治病的生理学原理是统一的,都主张医学与人体自愈力相结合,通过某种手段使生命活动恢复平衡状态。例如在文集的《论古代医学》指出:“如果身体中的热与冷同样混合,则无恙,因为热平衡冷,冷平衡热。”这种以平衡之法为治疗原则的思想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理如出一辙。再如希氏文集《论人性》中说:“医生必须知道,有余之病,治以泻法,因泻致病,治以补法。”还说:“运动过度,治以休息:安逸致病,治以运动。”换句话说,医生治病要掌握一个总原则,根据疾病、体质、季节和年龄等特点,以平衡为总纲,急则缓之,缓则急之。希氏所论的虚实补泻、劳逸缓急,与中医学的治疗和摄生原则基本相同[7]。

3.2 不同之处

第一,中西传统医学对疾病阐释的理论依据、专业术语不同。中医借助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之所以生病是偏阴或偏阳导致了人体失去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对健康个体的描述;传统西医运用四行体液学说说明人的健康与否取决于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之间以及与冷、热、干、湿之间比例是否搭配得当,液体统一、和谐的交感是希波克拉底学派对健康的解释。第二,中西传统医学的后期发展走向不同。传统中医由于没有异族的入侵而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阴阳五行学说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基石。故中医这种注重提高人体自愈力的思想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形成中医的整体观,即临床实践中不仅看到局部的疾病,更注意到整体的自身恢复功能;不仅看到方药的治疗作用,而且准确观察到人体的抗病能力。西方传统医学则几经沧桑,受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战争与宗教的洗礼,所以西方传统医学具有明显的历史间断性与文化异质的特点。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的主要功用是帮助身体的自然力量的思想淹没在西方医学各个流派之中。第三,中西传统医学在人体自愈力方面发展走向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东方人注重整体,西方人讲究个体;东方人喜欢体悟,西方人强调分析;东方人重宏观,西方人重微观。中西传统医学虽然在医学理论形成之际都认识到医学应帮助人体恢复自我调节能力,但这些文化差异却导致了二者发展走向的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要把现在对疾病的研究转向对健康的研究,更强调人体自我康复能力。在最新公布的健康要素比重中自我康复能力占50%,医院治疗却只占8%。日本医界也流传一种说法:“能治好的病,不用医药也能治好,不能治好的病,医药也是无能为力。人体本身就是最好的医生。”既然生命拥有这种神奇的自愈力量,使我们的身体永远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所以我们应注重研究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规律,以激发人体本身的天然自愈力,落实治疗学的第一原则——自然痊愈力的利用。

[1]邓磊,李伟锋.《伤寒论》白愈机理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4,22(2):18.

[2]李寅超,赵宜红.从医学模式的变迁论中医整体模式的价值与特色[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481.

[3]卡斯蒂廖尼.医学史(上册)[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1.

[4]朱明.阴阳五行学说与四行体液学说宏观框架体系的比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