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延龄,宋 佳,张 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梁·陶弘景有一段关于古秤的论述广为人知:“古秤但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1]”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引用这句话时在后面加了一句:“此则神农之秤也。”[2]33唐·苏敬《新修本草》引用这句话时在后面加了一段补注:“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称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为用今者耳。[3]”上述3条文献直接提到的有古秤、神农秤、晋秤、南秤、复秤5种权衡名称,间接提到的有今秤、单秤、金银秤、丝绵秤和药秤。由于陶、孙、苏三人的论述将这些秤与经方药物计量联系到一起,后世学者在探讨经方药物计量重量单位量值时,往往也会提及这3条文献和这几种秤。如何认识这几种秤,对于探讨经方本原剂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神农秤

笔者经过全面且周密的文献分析,认识到孙思邈提到的“神农秤”其量值确实仅为东汉官秤的1/10。它可能是汉唐时期医生在临床上对方书所载古方剂量进行“裁减”的一种标准。当时的医生对于方书记载的古方剂量,“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葛洪肘后备急方·鹿鸣山续古序》)[4]。1 分仅为1两的1/4,2铢仅为1两的1/12。那时的医生把古籍上记载的成方剂量视为参考剂量;在临床应用时,或原方照用,或减量应用。至于减少的幅度,有时减至原方的1/4,有时甚至减原方的1/10、1/12。书本上记载的“两”,其量值是可以增减变化的,而不是绝对不变的。神农秤是当时的医生裁减古方剂量的一种标准,而不是一种实际的秤具[5]。

2 今秤、古秤

苏敬在补注时涉及到晋秤、古秤和今秤等标准。这段补注应该断为如下三句:一是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以来;二是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三是古方惟有张仲景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为用今者耳。这三句话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苏敬把与张仲景方药计量有关的几个问题集结在一起予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的医药家在着书时,并不会将相对独立的问题分为不同的段落,而是常常将若干虽然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问题写进同一个段落。这样的文体在《肘后备急方》《千金方》等书中随处可见。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古秤都是复秤,晋秤属于复秤的1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复秤在苏敬时期的部分地区或某些范围内还有应用,被称为“南秤”,所以苏敬说“今南秤是也”。南秤,顾名思义指的可能是由南朝传下来的秤,而不是南方使用的秤。这种秤只在局部地区或在较小的范围内使用,而不是在普遍范围内通用。这种秤不是“官秤”,否则就不会被称做“南秤”了。在这第一句话里有两个字至为关键,一是“古”字,一是“复”字。

首先分析一下“古”字。《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等书中经常出现“古秤”一词。古秤究竟指的是什么年代的秤?梁·陶弘景曰:“古秤但有铢、两,而无分名”,此中的“古秤”指的又是哪种秤?本文则需要明确苏敬“古秤皆复”的“古”指的是具体哪个历史时期。众所周知,“古”字指时代久远、已经成为过去的事物。苏敬为唐代人,所以在苏敬看来,秦汉是古,魏晋、南北朝、隋也都是古。“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苏敬的这句话清楚表达出以下两个意思,一是秤之复者并非一种而是多种,否则他不会说“古秤皆复”;二是他的确也视南朝为古,把南朝的秤视为“古秤”。南秤尚且被视为古秤,那么南朝以前的秤,包括吴秤、晋秤自然也都是古秤了。

不过,苏敬并不视汉秤为古秤。这是因为汉秤到了梁朝仍在广泛使用,是梁朝通用的“小秤”。它主要用于金银、丝绵和药物的称重,所以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今秤”。一种事物无论其年代多么久远,只要“今日”仍在沿用,未被“今日的”事物所取代,那么这一事物就没有“作古”,就不会被视为“古”。同理,梁代通用的三两为一两、三斤为一斤的“大秤”,虽然最迟在隋代就已出现,“隋人以三两为一两”[2]49,但由于它在苏敬所处的唐代也被广泛使用,而且是“官秤”,所以苏敬也不把它视为古秤。总之,由汉代沿用下来的小秤和最迟在隋代就已出现的三两为一两、三斤为一斤的大秤,在陶弘景及其同时代的人看来都是“今秤”。

那么哪种秤是古秤呢?接着分析一下“复”字。复是重复、双倍的意思。所谓“复秤”,指的就是“吴人以二两为一两”[6]288的吴秤。苏敬说“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可见南秤也是复秤。“今南秤是也”是苏敬插入的一句补注,意在提醒当时的读者注意,现在人们还在使用一种叫做“南秤”的秤,它也是复秤。汉代三个历史时期中,长度、容量单位量值均沿用秦制,几乎保持在四五百年间准确传递而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但重量单位的量值呈现下降趋势,西汉承秦制每斤约250 g,东汉秤明显低于秦和西汉,每斤约 222 g。[6]249一般情况下,隋唐时期人们说的古秤往往指汉秤。但笔者在前面说过,苏敬在将今秤和古秤对照起来说时,他所说的古秤指的就不是汉秤。如果他讲的古秤指的是汉秤,那么“古秤皆复”,汉秤就是他所讲的“复秤”。可是,如果汉秤是复秤,那它是哪一种秤的“复”,又是哪一种秤的双倍?换言之,与之相对的单秤是指哪种秤?至今既无文献也无文物证实魏晋隋唐时期存在一种与汉秤相对的单秤,其量值为已知汉秤量值的1/2。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苏敬讲的“古秤皆复”并不是指汉秤。笔者在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由于汉秤在隋唐时期仍广为人们所应用,所以它不会被视为古秤。宋·林亿注意到这点,故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中说:“吴有单秤、复秤;隋有大升、小升。”[2]33林亿不说秦或汉有单秤、复秤,而是说吴有单秤、复秤,这表明林亿认为汉代没有单秤或复秤,只是到了吴国才有了复秤。正因为有了复秤,所以汉秤就被相应地称为“单秤”了。只有这“二斤为一斤”的吴秤,也就是南秤,才是年代久远、早已成为过去的秤,才是“古秤”。

3 晋秤

回首苏敬所说的“晋秤”,显然是指晋代应用的秤。按照苏敬的意思,晋秤虽然被称为“晋秤”,但实际上它“始后汉末以来”,意即此秤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出现。只不过它在东汉末年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并未被称为“东汉秤”。林亿说的“吴有单秤、复秤”一语可以作为苏敬“晋秤始后汉末以来”一语的佐证。东汉以后是魏、蜀、吴三国,吴国有单秤、复秤,其实吴国使用的复秤早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笔者认为,复秤不是由单秤一两一两逐渐变大的,而大概是从东汉末年起就有人出于巧取豪夺的目的,搞了一种把二斤作为一斤、把二两作为一两的把戏,他们称这种秤为“复秤”。随着这种复秤的应用越来越多,迨至晋代已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便被人们称为“晋秤”。不过,这种秤虽然在晋代广泛应用,但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而成为晋代的官秤。假如它成了官秤,《晋书·历律志》一定会有记载。苏敬的这句话是承上句“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而来。意思是说,晋秤也是复秤的一种,它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出现了,故晋秤也属于古秤。

再来看“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这句话是说如何认识晋秤、南秤等复秤的量值,其方法就是将复秤的一斤分为二斤,一两分为二两。对于金银、丝绵和药物的称重,都要采用这种方法。亦即对于金银、丝绵和药物的称重,要用今秤而不能用古秤(复秤)。郭正忠认为苏敬的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复秤的量值是当时小秤的2倍,1斤约合今440 g,1两约合今27.5 g。

不过,对于苏敬的“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也有一种完全相反的理解。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秤在后汉末就出现了,它把东汉秤的一斤分为二斤、一两分为二两。换言之,晋秤的量值为东汉秤量值的1/2。如果东汉秤的1斤合今220 g,那么晋秤的1斤则为110 g,它的1两则为6.9 g。有些人接受这种观点[7],他们认为按照苏敬的说法,这种秤在东汉末就出现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所以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有可能就是用的这种秤,其量值仅为东汉秤量值的1/2。因此,经方的剂量并不很大,并不是大得令人无法接受的剂量,它与明清以来的方药剂量相差并不很多。

笔者曾经也照此理解苏敬这句话,而且比较顽固地认为,苏敬这句话只能如此理解。直至笔者在读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时,看到其中竟然有一句“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8]12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即用古秤称取的1斤金子,在葛洪所处的“今”也就是晋代相当于2斤。这说明晋代人用的秤,其量值只有古秤量值的1/2。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葛洪的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苏敬“晋秤始东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的依据。而且极有可能,苏敬“晋秤始东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的依据就是葛洪《抱朴子》的这句话。

不过,我们还是要仔细研究葛洪所讲的古秤究竟指的是哪种秤。首先,它是否可能指的是量值为1斤约合220 g的东汉秤?回答是可能的。因为葛洪说:“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率不过直三十许万。”[8]34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晋代黄金与钱的兑换比例是一两黄金值万钱[9]。葛洪说古秤的1斤金子到晋代就是2斤,可以兑换三十几万钱。1斤16两,2斤32两,1两万钱,2斤正好是30几万钱。这就说明葛洪所说的那种“古秤”,其量值确为晋代常用秤的2倍。不过,葛洪所说的“古秤”,其量值到底是220 g还是440 g,仅仅从葛洪的这句话是无从判别的。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三国时吴国的复秤,亦即量值为1斤合440 g的秤早在汉末就出现了。而“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还可以这样读:用古秤称取一斤金子,用今秤称是二斤,因此今秤量值是古秤的1/2。

有学者提出,葛洪“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文字有误,这句话可能遭到隋唐以后的道士篡改。清代学者俞正燮在其《癸巳类稿·药量称考》中说:“《抱朴子·金丹》云:金液,用古秤黄金一斤。又云: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率不过直三十许万。此必隋唐以后,道士私改,又倒误其数,至宋人着论,率多疏误。江邻几《杂志》云:‘古药方一两,今之三两。’隋合三两为一两。当是‘古药方三两,今之一两’。文倒误也。陈言《三因方》云:‘今以开元钱十个为一两,今三两,得汉唐十两。’”[10]

葛洪的“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与苏敬“晋秤始东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似乎给人一种提示:晋代曾经出现过一种量值仅为汉秤1/2的小秤,但是这种提示缺乏充分的文献或文物依据。而更多的文献资料表明,晋代的官秤虽然沿袭东汉制度,但在官秤以外还存在着一种量值为东汉秤2倍的秤,也就是所谓的“复秤”。

笔者认为,葛洪“古秤金一斤,于今为二斤”一句话中的“古秤”指的不是东汉秤,而可能是那种在东汉末就已出现,到三国时的吴国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的“吴秤”,其量值为东汉秤的2倍。“吴有单秤、复秤”,说的就是这种秤。

有一些学者把苏敬这段话里面的“晋秤”与“今秤”划上等号,这是不对的。郭正忠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11]。郭先生可能不太懂得中医,苏敬所说的“今秤”不可能与他讲的“晋秤”相等。郭先生认为“晋秤”是复秤,其量值2倍于古。如果张仲景用此种晋秤,则换算经方就会出现用药量很大且而加水量很少的情形,这是非常不合理的。苏敬以水药比例为依据是有道理的。他认为如果用复秤,由于其量值为单秤的2倍,那么药就太多、水就太少了。仅这一点,就可充分说明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使用的不是复秤。

综上所述,苏敬讲的古秤、南秤、晋秤都是复秤,今秤则是单秤亦即东汉秤。单秤1斤的量值是复秤量值的1/2,约合今220 g,复秤的量值1斤约合今440 g。

4 金银秤、丝绵秤

苏敬的第二句话是“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也”。意在提醒人们注意古秤、南秤和晋秤都是复秤;对于复秤,应该把它的一斤分为二斤,一两分为二两,这样一分就回复到了单秤。金银、丝绵和药物的称重都应该采用单秤,或者说都应该采用“今秤”,也就是小秤。这第二句话涉及到金银秤、丝绵秤和药秤的问题。金银是贵重金属,丝绵也是当时的贵重材料。北魏随绢布而增敛“丝绵”之赋,那是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改重秤”之后的一种新税。唐·雷敩《雷公炮炙论·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就提到“丝绵秤”:“凡云一两、一分、一铢者,正用今丝绵秤也。勿得将四铢为一分。有误必致所损,兼伤药力。[12]”称取丝绵重量的秤被称为“丝绵秤”,称取金银的秤可以称为“金银秤”。丝绵秤是北魏孝文帝“改重秤”之后出现的一个名称。之所以称为丝绵秤,是因为通用的秤已经改为大秤,而丝绵的秤重不能用大秤,只能用传统小秤。为了把它们区分开来,那时候的人们就把传统小秤称为“丝绵秤”。金银、丝绵和药的称重都用小秤,这就是“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的意思。其量值与东汉秤相等,1斤约合今220 g。

5 药秤

苏敬的第三句话是结合张仲景方讲今秤与复秤(古秤)不同。苏敬说:“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里面的“惟”字不可以理解为唯一的“唯”。如果作为唯一的“唯”讲,那么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因为首先“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可以读为“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这样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古方并非仅有张仲景一家。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那一时期的经方至少有11家。随后流传下来的古方还有《范汪方》《小品方》《崔氏方》等,苏敬对于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他绝不可能说“古方唯有张仲景一家”这样的话。其次,这句话如果不断开,读为“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意思是在所有古方中,只有张仲景方已涉及今秤。笔者以为苏敬这样认为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范汪方、小品方、崔氏方与张仲景方在药物计量以及用水量等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所以苏敬不可能区分开张仲景用的是今秤,而其他诸家用的是古秤。

苏敬这句话中的“惟”字是心字旁的“惟”,它是思考、思想、考虑的意思。《说文》:“惟,凡思也。”惟字的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十分常见:“每思诗人甫田之刺,深惟仲尼皆死之证”、“诸道士共思惟其处,不可得往”(见葛洪《抱朴子内篇》)。所以,苏敬“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的意思是说:“我考虑就古方而言,可能仲景方使用今秤计算剂量。”苏敬用这个“惟”字,意思是说我苏敬是这样思考的,我认为其可能性很大,不过我不会说必定如此。这是严谨学者通常采用的说话方式。苏敬是根据煮药的药水比进行的推测:“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为用今者耳。”意思是说,张仲景对方药的计量可能用的是今秤而不是古秤,不是复秤。因为古秤大而今秤小,古秤是今秤的2倍。如果用古秤称药,则药量增加1倍,但用水量没有变化,这样就会出现药多水少的不合理情形。

秤药的秤也是小秤,为了与通用的大秤相区别,可以把它叫做“药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能够完全明白,苏敬之所以写那样一段话,其目的是要告诉读者,大家一定要注意古今秤量存在差异。古秤是复秤,是今秤的2倍;将古秤一分为二便是今秤的量值。金银秤、丝绵秤、药秤它们的量值是相等的,没有轻重差别。

[1]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

[2]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3,49.

[3]唐·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1.

[4]晋·葛洪.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7.

[5]傅延龄,宋佳,张林.再论“神农秤”[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8):517-520.

[6]邱隆,丘光明,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49-288.

[7]中国中医科学院.伤寒论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04.

[8]晋·葛洪.抱朴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2-34.

[9]吴慧.中国经济史若干问题的计量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57.

[10]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药量称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69.

[11]郭正忠.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8.

[12]唐·雷敩.雷公炮制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