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筠,王 勤

(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着[1],也是最早将“养生”、“导引”用于防病治病的古典医着。该书论述面广且精辟,对病源、病证有独到的见解;在诸证后未载一药一方,只载“养生方”和“导引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更是它的一大特色。书中所载的“养生方”和“导引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对隋及隋代以前养生思想和方法的一次全面总结。本研究以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诸病源候论》为蓝本,参照丁光迪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对书中“导引法”进行整理和研究,着重对书中“导引法”的特征和时代价值进行分析。

1 导引法

据考,“导引”在我国用于养生治病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华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在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养生术、治疗术。“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者也。[2]”《诸病源候论》中卷27有“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3]。

导引包括导气和引体两个内容,导气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一种呼吸锻炼,引体就是引伸肢体,活动筋骨。根据各代医家名人对它的解释,可将其归纳为:通过姿势调整、呼吸锻炼、身心松弛、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节律的动作和自我按摩等方法以调节和增强人体机能,诱导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潜力,起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防治疾病的作用。现代证明,导引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治疗中风、伤寒、肌体疼痛等许多慢性疾病亦有较好的康复效果[4]。

2 全书“导引法”的特征与时代价值

2.1 强调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全书50卷分67门1739则证候,载有“导引法”277则,分列于38卷156候。书中诸证之后的“导引法”对进行导引的时辰、地点、方向等都有明确要求,即强调“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依时而治和依时而养”。如卷28有:“鸡鸣,东向坐,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3]”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古老命题,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健身思想的理论基础。《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5]”《灵枢·岁露》亦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6]”说明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衰老、死亡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体只有达到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等外在自然环境的协调,才能获得自身内环境的平衡;人类的养生导引活动只有符合自然、社会、人体的客观规律,才能增进健康,否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预防和治疗理念正是中医学的根本所在,在当今社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并且越来越被西方及西医学的治疗思路所接受。

2.2 强调身体姿势和动作

书中“导引法”分为“静”和“动”两大类。“静”就是要求维持一定的身体姿势,通过调息、意念的协同作用进行导引;“动”则是按照规定进行伸展手臂、腿足,屈伸、旋转躯体,活动头部,自我按摩等动作。“动”的“外导引”和“静”的“内导引”都可使机体得到适度活动,从而促使人体气血畅通、经脉疏通、健骨柔筋,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如卷20有: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又有不消者,以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3]。

引体动作最早是以舞蹈的方式出现。上古时期人们作舞宣导以疗疾病只是一种原始、无定型的动作。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都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宜导之。[7]”直到先秦时期术式仍较为简单,多以模仿动物为主,见于文献的仅有“熊径鸟伸”等单个动作。东汉以后,引体术有了较快发展,晋·葛洪《抱朴子》记:“或屈伸,或俯卧,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8]”20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有描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做直臂、下蹲、收腹、踢腿、弯腰、转体、深呼吸等40多种导引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导引术日趋交融,人们在单纯肢体导引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形成了形、息、意三者兼修的健身模式。如宋代的八段锦、明末形成的太极拳、清代的易筋经等。传统导引术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精湛的实践与理论。今天,其健身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效用也更加全面。

2.3 强调呼吸导引

全书有134条“导引法”强调呼吸,有强调呼气的、强调吸气、规定呼吸次数、呼吸节奏或强调闭气不息的。如卷19有: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俯,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3]。通过练吸、练呼、呼吸皆练以及配合形体和意念的导引,可使体内阴阳平衡,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气血条畅,五志舒和,从而达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健身祛病的目的。

呼吸导引在我国源远流长,先秦时期《庄子·刻意》就把“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作为养生延年的一种方法。因其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健身治病功效显着而深受人们喜爱,也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在进行呼吸导引的过程中,创编了许多呼吸修炼的方法,如吐纳法、服气法、委气法、调气法、行气法、节气法、炼气法、闭气法、胎息法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通过呼吸导引,能达到按摩内脏、促进器官功能、调节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使人体达到“内环境稳定”状态。如今,人们愈来愈重视呼吸导引的作用,并将其理论和方法运用到保健、康复、治疗等各个领域。

2.4 强调意念

书中有38条导引法强调在进行导引时注重意念的配合,即通过放松、入静、存视五脏、内视丹田及存念、引气等意念活动的控制,呼吸气息的调整,配以一定的动作,对人体筋络产生刺激而使体内之气调动聚集、充实,以达到气缓血稳的状态。如卷1有:以背正倚壁,展两足及趾,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3]。

传统导引术的显着特点是神形兼练、首重养神,强调进行意、气、形的整体运动,充分发挥大脑对生命过程动态变化的控制作用,使人的生命运动处于优化状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意识指挥下的肌肉运动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使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下降,使人的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兴奋灶,其他区域则处于自我抑制状态,从而打破疾病的兴奋灶,让由于过度兴奋而使机体致病的这部分大脑皮层细胞得以康复;提高用意能力的同时使人体各器官系统和各种生理机能得到调节,各种蛋白酶、消化液等也分泌正常,从而增进人体的身心健康[9]。因此,良性的意念会调整大脑和脏腑的功能,使疾病康复、机体健壮,反之则使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的生活容量和人们生活节奏达到了高密度和高频度水平,人的疲劳由过去的四肢转向大脑,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失常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9],因此进行意、气、形兼备的健身导引更适合现代人。

2.5 模仿动物

全书有9条“导引法”强调通过模仿蛇、龙、蛤蟆等动物的行气、身体姿势和起居特点等进行导引,以达到治病强身的效果。如卷3有:蛇行气,曲卧已,正身,复起,踞,闭目,随气所在向之,不息十二通,少食裁通肠,服气为食,以舐为浆,春出冬藏,不财不养。以治五劳七伤[3]。

早期的导引多模仿动物。如《淮南子》有“熊经鸟申,凫浴蝯躩,鸱视虎顾。[10]”《抱朴子内篇·杂应》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猿据、兔惊等。[11]”而最具代表、最有影响的是东汉时期着名医家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它模仿虎之威武刚

健、鹿之动转舒展、熊之步履稳健、猿之搓头攀援、鸟之高翔轻落,形象鲜明,简便可作。常练能使人气血通畅,筋骨强健,因而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2.6 强调治未病

对全书附有导引法的所有“候”进行分析,发现其病因病机都与“虚”有关。如“脏腑虚”、“体虚”、“偏虚”、“气血虚”、“人体虚”等,病邪“随其虚处而停滞”。附于此后的“导引法”突出强调“虚者补之”。如卷3有“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漱口,舌撩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3]。

“虚”本身并不是某种疾病的特定成分,而是潜夹在各种疾病之中或先于疾病而存在,或疾病之后未复原的一种体质状态。治“虚”即治未病,“治未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5]”“不治已病治未病”充分体现了先人对疾病的积极预防,这种以预防为主,对疾病防微杜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医学思想经历代医家丰富、发展和完善,在当今社会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和临床实用价值。

3 明显的衍误和不足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当属中古汉语时期,语言与现今差距较大,故其文简意博,古奥费解;又经后世辗转翻刻,或有错简,或有湮灭,或有意义流转,因此舛讹难免,这给习研者造成一定困难;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的“导引法”难免掺杂一些旧的传统观念和迷信荒诞之说,有些论述随意夸大了导引法的作用,这是学习和研究该书时应予注意的。

《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法虽为历代所重视,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非常短暂。清末民初,廖平和曹炳章将其从《诸病源候论》中单独辑录成书,编为《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1989年赵邦柱先生主编《古代气功治病法——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1993年丁光迪先生编着《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研究》[12]。到目前为止,《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研究专着仅此3部,对书中导引内容的研究仍存在重着述的专门研究、轻实用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对其实用性可操作性及疗效的研究至今仍不够具体和深入等问题,尤其是在医学和体育之间还存在一些隔裂和研究空白,如此更有待我辈对其深入研究。

4 结语

随着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将从历史的临床治疗学逐渐发展为“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体育也将转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转向个体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导引”不仅能运用在增强体质、健身防病上,而且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在现代健康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观全书的“导引法”,可见天人合一、神形一体、顺应自然、内外结合、动静互涵、重养轻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蕴涵丰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导引术的精髓和核心,与现代医学模式趋于一致,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其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9.

[2] 张继禹.中华道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2.

[3]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7,103,104,229,239,279,287.

[4] 曹恒海.导引是一种体操吗[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858.

[5]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8,14.

[6] 王冰.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1.

[7]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2009:119.

[8]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5.

[9] 李颖媛.论太极拳的现代养生之道[J].体育文化导刊,2003,4:43.

[10]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527.

[11] 葛洪.抱朴子[M].上海:世界书局,1935:65-71.

[12] 刘峰,刘天君.关于《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研究的分析[J].中医教育, 2011,3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