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济南 250355)

【临证验案】

张志远忆铃医效验方*

李玉清,张成博,齐冬梅,王新彦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济南 250355)

张志远教授为山东省名老中医,其于民国时期即悬壶济世,至今仍在行医。民国时期在行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铃医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特别是铃医治病时注意对秘方保密,如故意不写真实方名而以不相干的方名掩人耳目,俗谓之“腾笼换鸟”,但仍有部分秘方被人识破。现将张志远教授忆及的铃医秘方两味汤、大补养阴汤、雪里送柴汤、满氏验方三回头、扫帚丸等简介如下,供同道们研究与借鉴。

铃医;效验方;张志远

张志远教授生于1920年,自号蒲甘老人,是山东中医学院建院时期的八大元老之一,山东省名老中医,今已96岁,至今仍在行医。其于民国时期即已悬壶济世,世人对铃医多有偏见,认为铃医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将药卖出后便溜之大吉。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到一些铃医,发现许多铃医虽然理论深化程度较低,但其掌握若干验方,对针灸及外用药物颇为熟悉,手中多有几手绝技,有药到病除之效,并非全部为骗术。现将张志远从铃医处所师的数首方剂介绍如下。

1 秘方二味汤

1948年,从河南来三位铃医,在山东德州行医,行医时以一大篷车载之。从三位铃医所呼喊的话中得知,其专治鼻衄、吐血症,其效立竿见影。时有一胃出血妇人求诊,铃医从药箱中拿出一包红色粗药末,放在砂勺中煮,水沸后再煮5 min,稍凉嘱患者服之,效若桴鼓。有懂医者待铃医走后仔细研究他们抛却的药物残渣,发现此方仅有2味药,一是大黄,一是代赭石。张志远曾以此秘方2味汤用之实践,确是可收捷效。

按:大黄苦寒,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活血化瘀之功。《神农本草经》云:“下瘀血血闭。[1]”张仲景《金匮要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千金要方》载治吐血方:“温地黄汁一沸,纳大黄搅之,空腹顿服。[2]”《证类本草》引《简要济众方》治吐血方与此类似:“治吐血,川大黄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生地黄汁一合,水半盏,煎三五沸,无时服。[3]”此以大黄、生地黄治吐血。

对于大黄治吐血之机理《本草衍义》认为,张仲景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之吐血、衄血,其病机为“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4]”治法为“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4]。李时珍则稍有不同,从归经的角度来解释,认为大黄为血分药,能泻血中之伏火。李时珍曰:“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5]”但唐容川则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解释:“大黄……非徒下胃中之气也,即外而经脉、肌肤、躯壳,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致血有不和之处,大黄之性,亦无不达。[6]”又曰:“大黄一味既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6]”由上可知,历代医家对大黄治吐血机理之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名医别录》云:代赭石“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7]”《日华子本草》云代赭:“止吐血、鼻衄。[7]”《本草纲目》载治吐血、衄血、肠风下血之方:“血师(笔者注:代赭石别名)一两,火煅,米醋淬,尽醋一升,捣罗如面。每服一钱,白汤下。[8]”大黄与代赭石均为苦寒药,大黄活血化瘀血,代赭石质重降逆,为肝、心包络二经血分药,主治二经血分之病。二药相合治疗吐血证,竟收奇效。

2 大补养阴汤

1945年张志远遇一铃医在贸易集市摆摊应诊,该医为一举竿郎中已70余岁,由弟子牵着毛驴寻诊四方。其时,有一老妇气喘吁吁拄杖而来求其诊治,老妇言医院诊其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郎中给予大补阴汤5包散剂,嘱以纱布包煎分2次服。患者服后症状大减。老妇人又去复诊,郞中嘱继服1周,疗效很好,该妇人病愈。后该郎中所用之药被他人透露出来,该散剂由6种药物组成,分别是麻黄、细辛、白芥子、五味子、半夏和少量的洋金花。

按:详察此6味药,麻黄味辛温宣肺平喘;细辛味辛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之功;白芥子味辛温无毒,有温肺豁痰利气之功;五味子性温味酸,有敛肺止咳之功;半夏辛温,有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之功;洋金花即曼陀罗花味辛性温,有止咳平喘之功。观全方药性为辛温化痰、止咳平喘之剂,与补阴丝毫不涉,为何名大补养阴汤令人费解。张志远曾云铃医治病,为了保密开方时不写真实方名。比如外感风寒哮喘发作,开麻黄汤加川贝母,暗中却与小青龙汤,俗谓腾笼换鸟。虽然名实不符,但疗效较好,因此患者并不追究。此大补养阴汤当亦为遮人耳目之名。又洋金花辛温有毒,用时当注意用量,用量过大可致中毒甚则危及生命。

3 雪里送柴汤

铃医满庭芳业医50余年经验丰富,求治者敬之如神。1945年张志远与满庭芳弟子相遇,询及其弟子云:其师乃庠生出身,19岁乡试落第后改习岐黄。满庭芳对流行性热证高烧不退常用《伤寒论》方,给予雪里送柴汤,实即白虎汤加柴胡、黄芩、大黄,疗效较好。方剂组成:石膏60 g,知母15 g,柴胡20 g,黄芩20 g,甘草6 g,粳米60 g,大黄3 g。

按:白虎汤用于清阳明气分之热。柴胡,《本草纲目》云:“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9]”又云:“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9]”张景岳《新方八阵》创一柴胡饮、二柴胡饮、三柴胡饮、四柴胡饮、五柴胡饮、正柴胡饮等,分别用于中气不足、元气不足、肝经血少、外有邪而内有火等不同情况下外感风寒者。张景岳对柴胡较为欣赏,认为“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10],是外感发烧的常用药。黄芩苦寒,能入肺经,对肺热咳嗽疗效较好。李时珍云:“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11]”张志远认为该方用小量大黄苦寒峻下,可引热下行,是满庭芳值得表扬的一妙招。满氏弟子云,其师门每年祭祀的医家是张仲景、孙思邈、张从正,其用药亦偏攻邪。

4 满氏验方三回头

铃医满庭芳老人还藏有1首验方名三回头。此方可治气郁证,症见烦躁、易怒、孤独、梦多或是抱有怨气无处倾诉、宣泄,起开散、解结之作用,效果较好。张志远曾侧面向满庭芳老人弟子打听此方组成,但其弟子均守口如瓶,不肯吐露一字。他还曾到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出诊,与一药店经理攀谈,得知满氏曾到药店买药配治气郁证之方,药物组成:香附15 g,柴胡15 g,栝楼30 g,甘松15 g,石菖蒲15 g,厚朴15 g,大黄6 g。张志远悟道:此即为满氏秘而不传之三回头方。张志远于临床治疗精神障碍、忧郁、焦虑、强迫疾患时应用此方,效果较好。他还谈到常于此方中加入莪术15 g活血化瘀,效果更佳。

按:此方当为治肝郁气滞所致的烦燥等症。柴胡味苦、平,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之功,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的主要组成部分。香附味辛甘、微苦,功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本草纲目》“发明”曰:“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乃足厥阴肝、手少阳三焦气分主药,而兼通十二经气分……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12]”方中香附兼行十二经,能解诸郁。栝楼苦寒,《重庆堂随笔》云:“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玉璜先生言之最详。[13]”甘松,《本草纲目》载:“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14]”石菖蒲,《神农本草经》载其有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之功。厚朴苦温能行滞气。肝郁气滞,久则血行亦不利,故用小量大黄取其活血行滞之功。张志远更用莪术15 g,以增行气解郁破瘀之功。

5 扫帚丸

鲁北一带民间曾流传1首方剂为铃医所留,名扫帚丸,专治风火上蒙清窍、气滞血瘀之头痛,无论前额、头顶、太阳穴一侧或是两侧头痛均可治愈。药物组成:羌活100 g,独活100 g,藁本100 g,白芷100 g,炒蔓荆子100 g,菊花100 g,川芎100 g,制乳香50 g,炒没药50 g,大黄10 g,碾末水泛为丸,每次6~10 g,每日3次。张志远曾将该方改为汤剂,但功力不显,还归丸药后效果较佳。有同道加入金钱白花蛇50 g,但疗效未见明显提升。

按:风火上蒙清窍、气滞血瘀之头痛,治宜宣散风火、活血祛瘀止痛。方中羌活、独活常被医家作为药对使用,有辛温宣散止痛之功。藁本味辛气温,《神农本草经疏》曰:“风头痛者,风中于太阳经也,此药正入本经,故悉主之。[15]”白芷辛温乃镇痛良品,张志远认为此药为神药性头痛必需药。《是斋百一选方》载一医案云:“王定国因被风吹,自山阳挐舟至泗州求医,杨吉老既诊脉,即与药一弹圆,便服……并进两圆,病若失去。王甚喜问为何药,答曰:公如道得其中一味,即传此方。王思索良久,自川芎、防风之类,凡举数种,皆非,但一味白芷耳。[16]”可知都梁丸由白芷1味组成。刘完素认为白芷善医正阳明头痛;蔓荆子味苦微寒,张元素认为此药善医太阳头痛、凉诸经血;川芎辛温,少阳引经药,可治诸经头痛,李杲曾云头痛必用川芎;菊花性寒,有宣散风热之功,可治头目风热、脑骨疼痛;乳香、没药常相兼而用,长于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张志远认为二药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口服可治疗各种疼痛。大黄能荡涤肠腑、推陈致新,使热从下行,且有一定的活血之功。诸药相合可治风火上炎、气滞血瘀之头痛。

又:此方改为汤剂功效不显,推其原因当为汤剂煎煮,有些药物有效成分挥发,不能产生应有的疗效所致。如青蒿,《肘后备急方》言其使用方法为绞汁服,若使用煎煮法,因青蒿素不耐高温会致其挥发,其理当为一致。总之,张志远认为铃医手中有一些验方,值得传承学习。

[1]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46.

[2]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8: 272.

[3]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47.

[4]寇宗奭.本草衍义[M].宋淳熙十二年江西转运司刻庆元元年重修本.卷十一.1页

[5]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65.

[6]血证论[M].魏武英,李佺,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5-27.

[7]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8.

[8]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59.

[9]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7-478.

[10]景岳全书[M].李玉清,步瑞兰,成建军,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613.

[11]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74.

[12]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36.

[13]重庆堂随笔[M].王燕平,侯酉娟,张华敏,校注.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81.

[14]李时珍医学全书·本草纲目[M].柳长华,徐春波,王振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18.

[15]神农本草经疏[M].李玉清,成建军,孔长征,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34.

[16]是斋百一选方[M].刘耀,张世亮,刘磊,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3.

R289.5

A

1006-3250(2017)01-0124-03

2016-07-08

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4YJAZH104)-山东当代名老中医口述史研究

李玉清(1969-),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医学博士,国医大师张灿玾学术传承人,从事《伤寒论》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