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晓兰,李 东,霍则军,程 桯

(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91; 2.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北京 10010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腰痛疾病,因第三腰椎横突较其他4个腰椎横突长,且附着于横突尖上的肌肉和韧带极易受损[1],当其受损后筋膜挛缩增厚和肌肉黏连,会摩擦或卡压周围神经、血管,导致第三腰椎横突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或腰臀部牵扯性疼痛。本病原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2],但伴随社会及工作环境变化,发病率逐年上升[3],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久坐久站工作人群多见[4]。由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因此部分医生常出现误诊等情况,从而影响临床疗效[5]。随着临床对该疾病的不断认识和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也得到极大改善。本研究比较针刺与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医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诊治的6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7~72岁,平均年龄(58.0±1.5)岁;病程0.2~3.1年,平均病程(1.1±0.2)年;单侧疼痛20例,双侧疼痛10例。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5±2.0)岁;病程0.1~2.8年,平均病程(0.8±0.3)年;单侧疼痛18例,双侧疼痛12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患者有突然弯腰扭伤或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病史;第三腰椎横突处存在明显压痛且可触及条索状硬结、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明显加重;X线片显示第三腰椎横突左右不对称或长度过长。

1.3 纳入标准

年龄45~75岁;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性贫血;合并严重精神疾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选取横突处阿是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选择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毫针,75%酒精消毒针刺穴位,指切进针斜刺或直刺,针刺得气以患者感受酸胀为宜,留针30 min,每周3次,疗程2周。

1.5.2 研究组 患者俯卧位,根据术前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定治疗部位并标记,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 ml加0.9%生理盐水5 ml混合局部麻醉,麻醉生效后,针刀(汉章牌I型3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刺入,使针刀接触第三腰椎横突骨面病灶区域,在横突尖部纵行切开,而后沿椎体骨面横行铲拨,剥离第三横突尖部黏连软组织,再将针刀与横突平行剥离横突尖部上缘及下缘后出针,无菌棉球压迫止血,无菌敷料黏贴创面,术后24 min创口不浸水以防感染,疗程1次。

1.6 观察指标

1.6.1 疼痛评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 采用1个长10 cm游动标尺, 两端代表疼痛极限, 一端标“0”示无痛, 另一端标“10”示剧痛, 向患者讲述评分法的概念、用法和意义后,嘱患者移动标尺在疼痛位置, 医生于尺子背面看到具体数字。2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个月、3个月进行观测。

1.6.2 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8]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腰部活动情况及压痛以评价疗效。优:腰部活动不受限且椎旁及痛区无任何压痛;良:腰部活动不受限,椎旁及痛区存在轻微压痛,可忍受;中:腰部活动轻微受限,椎旁及痛区存在压痛;差:腰部活动严重受限较治疗前后无任何改善。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

表1显示,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研究组疼痛评分改善更为显着(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注: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2.2 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

表2显示,研究组观察指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表2 2组患者腰部活动度及压痛治疗3个月后效果比较 [例(%)]

注: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腰腿痛原因之一,隐匿发病,原因复杂,腰脊神经后支受牵拉及卡压引发的非特异性腰痛(如腰肌劳损等病变)占较大比例。临床认为,因脊神经后支所支配结构所致[9-10],采用局部麻醉药物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患者远端主诉痛区的止痛效果并不理想[11],因此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病灶进行针对性治疗。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指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筋肉系统发生病变,引起各种急慢性损伤症状及体征[12]。伴随现代生活节奏与生活方式改变,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病人群增多,尤以久坐、久立人群居多。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慢性腰肌劳损类疾病,多为一侧或双侧的腰部酸痛钝痛,也会因损伤邻近神经,疼痛范围至臀后部、大腿后侧及膝内侧。针刀既继承中医“经筋疗法”,同时又吸收西医“手术刀”原理,剥离腰三横突周围软组织的黏连、瘢痕与挛缩,降低局部软组织张力和筋膜间室压力[13],减轻神经血管的刺激、压迫[14]和疼痛,加之人体不断地自我修复,从而使第三腰椎横突局部逐渐恢复力学平衡[15],最终达到良好疗效。本临床研究中发现,经针刺与针刀治疗,2组患者疼痛虽均较治疗前减轻,但针刀治疗较针刺治疗的疼痛评分改善更为显着(P<0.05), 在治疗后3个月后,针刀治疗组的腰部活动度和压痛评价观察指标优良率达86.67%(P<0.05),高于针刺治疗组66.67%(P<0.05)。由此得出结论,2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均可改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所致症状,但因针刺治疗难以解除脊神经后支机械牵拉卡压所致疼痛,且治疗中因针刺角度、深度不同以及施治者手法各异会导致疗效存在差异。而针刀治疗可通过剥离腰三横突周围软组织瘢痕和黏连,以减轻神经、血管刺激压迫达到更佳疗效,改善症状更趋显着,且疗程较针刺治疗缩短,减少患者就诊次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故针刀治疗优于针刺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针刀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可显着缓解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升疗效,且远期疗效良好,较针刺治疗更具优势。

[1] 钟亚彬,汪芗,张万龙,等.针刀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8):43-45.

[2] 孙雨桐,王希琳. 针灸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研究概况[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28(10): 1495-1497.

[3] 汲广成,乔晋琳,李金牛,等.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 134-135.

[4] 唐杰,张军,孙树椿,等.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2): 59-62.

[5] 骆明军,李玉迁,周和平,等.超声脉冲电导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34(1):83.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3.

[7] 张绍文,刘有亮,李治,等.探讨手法推拿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2):1992-1993.

[8] 麦超常,陈莹,王升旭,等.电针夹脊穴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局部压痛影响的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13,34(4):330-332.

[9] 刘成瑶,杨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8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34-135.

[10] 李淑文.中医综合外治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132例的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81-82.

[11] 范桂清,张万龙,汪芗,等.针刺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止痛作用与镇痛机制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4,9(7):931-933.

[12] 牛白璐,陈勇,胡幼平. 经筋病与经筋疗法概述[J].实用中医杂志,2009,25(4): 271-272.

[13] 曾贵刚,张秀芬,权伍成,等.针刀松解术对膝骨性关节炎局部软组织张力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4):244-247.

[14] 叶肖琳,黄雪莲,叶新苗,等.小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 Meta 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784-2788.

[15] 陈梅,刘福水,等. 针刀与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比较的 Meta 分析[J].中医药通报,2017,2(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