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媛,梁凤霞△,王 华,陈 丽,黄 琪

(1. 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 2. 针灸治未病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61)

神阙之名最早源于《针灸甲乙经》,作为先天真息惟一潜藏的部位,是人体中最为隐秘而关键的穴位。《针灸穴名解》[1]载:“本穴在脐,脐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两肠俱关于化,即大而化之谓神也,因此而得名神阙。”从经络学说来看,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脐中央,是任脉上的穴位,与奇经八脉的任脉、督脉、冲脉和带脉直接关联,而任脉属阴脉之海, 与督脉相表里, 共司人体诸经之百脉,因此它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五脏六腑相通。从结构上来看,脐是母体与胎儿连接的枢纽,输布气血津液,是人的生命之根蒂,神机之所在。而从空间上来看,其位恰好居于人体的“黄金点”,与消化系统和气机升降出入都有着紧密联系,刺激神阙穴可调理脏腑经脉气血,百脉和,真气充,为人体生命力的所居之处。本文旨在通过现代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籍文献中神阙穴的临床应用情况,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1 资料

检索资料主要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华医典》第五版[2]为主,同时以权威出版社的纸质书籍作为文献条文的校对标准。检索的关键词为“神阙”“脐中”“气舍”“环谷”“维谷”“气合”,采取人机结合的检索方式。

2 方法

2.1 数据文献条文的筛选

2.1.1 纳入标准 含有神阙单穴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含有神阙穴配伍应用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 涉及神阙穴治疗疾病的相关医案及针药并用的相关条文)涉及神阙穴别名的条文。

2.1.2 排除标准 神阙用于定位的条文;论述神阙穴归经以及穴位理论性论述的条文;神阙作为病变部位的条文; 涉及神阙穴禁忌以及注意事项的相关条文。

2.1.3 剔除标准 重复的条文;民国及其以后针灸着作中关于神阙穴的条文。

2.2 腧穴以及病证名称的规范化处理

腧穴名称的规范化处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3]、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4]。对于不同的症状性描述、病证名称不一的情况,古籍条目中的病证名称则根据《中医内科学》[5]《中医外科学》[6]《中医妇科学》[7]《中医儿科学》[8]《中医内科急症学》[9]《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10]进行统一的规范化。

2.3 录入与统计

采用人机共同检索的方式,将筛选后符合要求的文献条文逐一录入到Microsoft Excel表格中,包含目标书名、朝代、作者、原文、病症、处方等,在基于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约简,并分别建立神阙穴单穴应用数据库、配伍应用数据库和应用方法数据库、应用药物数据库。以上数据库通过Microsoft Access2007进行数据仓库管理。并运用SPSS CLEMENTINE 软件对神阙穴古代临床应用仓库中的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主要应用方法、应用药物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阙穴单穴主治病证

表1显示,通过相关检索,与神阙穴应用相关的古籍着作共计186部,纳入文献条文共811条,其中单穴应用条文共671条,主治病证共达75种,总频次为725次。神阙穴单穴主治疾病种类较多,为分析神阙单穴主治的优势病证,将以各科病证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均频次为基础,大于或等于平均频次的疾病即为神阙单穴主治的优势病证。基于此表中的数据,大于或等于10次以上的方可纳入优势病种,包括内科病证如中暑、厥证、痢疾、肠鸣、泄泻、腹痛、中风、癃闭、大小便不通、水肿、淋证、自汗/盗汗、溺水,妇科病证如胞衣不下、产后小便不通、难产、死胎,儿科病证如小儿夜啼、小儿惊风、小儿脐疮、脐肿湿,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共计23种。从其优势病种可以看出,神阙穴单穴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上至泥丸下至涌泉,尤其是在脾胃病、肾病、妇科疾病以及儿科疾病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其位于腹部脐中央,上连中焦,邻近胃肠,足阳明胃经夹脐,足太阴脾经之筋结于脐,故此穴可与胃理肠以治肠鸣、泄泻等脾胃疾病。神阙又是下焦之枢纽,属于任脉上的一穴,冲、任、督三脉乃“一源三歧”,经气相通,蕴蓄经脉气血,通过艾灸、敷贴等方法刺激神阙穴,既可温补肾阳、利水固脱以疗癃闭、水肿等肾系疾病,又可疏通气血、调补冲任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同时神阙还能开窍苏厥、宁心安神,对于小儿惊风、夜啼等儿科疾病也卓有成效。

表1 神阙穴单穴主治病证

3.2 神阙穴配伍主治病证

表2图1显示,神阙穴配伍应用条文共140条,主治病证共41种,总频次为165次。其中频次大于或等于5的优势病证有内科病证如中暑、厥证、痫证、痢疾、泄泻、肠鸣、腹痛、便秘、水肿、淋证,外科病证如脱肛,妇科病证如难产,儿科病证如痫证,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共计18种。将单穴和配伍主治病证的种类进行比较发现,神阙与其他腧穴配伍所产生的协同作用只是小范围上扩大了神阙穴的主治病证种类,单穴应用频次高于配伍应用。

表2 神阙穴配伍主治病证

图1 神阙穴单穴主治与配伍主治病证比较

3.3 神阙穴配伍主治优势病证的腧穴处方

表3显示,在分析神阙配伍主治的优势病证中,其配穴众多且配伍频次不一。为更好地归纳各病证中神阙穴的配伍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多地保留各配伍用穴,高频配穴的筛选将以神阙配伍治疗某一病证相关腧穴的平均频次为基础,大于或等于平均频次的腧穴为高频配伍用穴。其中与神阙穴配伍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关元、气海、三阴交。

3.4 神阙穴常用的方法

表4显示,经过统计神阙穴最常用的方法为灸法(包括隔物灸)、贴脐法、敷脐法,上述方法凸显了神阙穴的位置特异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脐部结构非常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首先脐部皮肤的角质层最为薄弱,且无脂肪组织,其下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对于温度和药物刺激都十分敏感;其次脐部下的腹膜有着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因此药物成分在脐穿透后可直接通过静脉网或腹下分支而进入体循环加快药物的吸收;同时脐动脉壁为髂内动脉的内脏分支终端,其结构较为特殊,对于药物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11];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脐部的凹形结构,如同一个天然的人体盛药部位。因此,神阙穴具有良好的传热、透热、导药的特性,不仅渗透力强、弥散快,而且避免了口服药物在胃肠道消化液的损耗,通过神阙灸法或者药物敷贴可以迅速发挥治疗作用,提高药物利用率。

表3 神阙穴配伍主治优势病证的腧穴处方

3.5 神阙穴常用的药物

表5显示,为进一步挖掘神阙穴在古籍文献中的用药规律,以神阙穴主治的优势病证为基础(包括单穴和配伍主治),最终选择大于平均频次的药物为该优势病证的常用药物。对于文献中药物名称的规范,参考《中药学》[12]教材进行统一的处理和统计。在神阙穴主治优势病证中,常用药物以盐使用频次最高,其次为葱、大蒜、生姜、麝香、丁香、吴茱萸、冬葵子等。

表4 神阙穴常用的应用方法

表5 神阙穴主治优势病证的常用药物

4 讨论

通过现代中医文献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古籍文献的统计分析发现,神阙穴主治范围大多集中在脾胃病、肾病以及妇科疾病。目前,神阙穴在这3个方面的疗效也得到证实。如神阙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痛经、前列腺增生、尿潴留等[13-16],可见古人的经验与现代临床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古籍文献归纳出的有效信息,结合现代医学的特点,以科学可靠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其疗效,并从中寻找规律,阐明作用机理,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临床应用。腧穴配伍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17],在配伍用穴方面,神阙多与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配伍,反映了神阙与脾胃肾、冲任督经脉的紧密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分析。在应用方法上,共统计出包括灸法、贴脐法、敷脐法等13种方法。其中神阙灸法在古籍中的应用频次最高,主要因其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治疗相对安全,副作用较少。笔者发现,古人在应用灸法时十分强调灸量,但现代临床操作中对于灸量的控制并不规范,人们对于灸量的概念已逐渐淡化,因此我们应当总结前人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灸法的操作规范,以提高其临床疗效。同时在检索中还发现,神阙穴被历代医家认定为禁针穴,归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古代人们认为神阙穴是人体的神机之处,乃是神明所居之所,存敬畏之心故不敢针刺;二是古人对于解剖学的认识十分浅薄,且由于当时技术限制,所制针具粗糙又消毒不严,针刺神阙穴极易导致脐部感染、化脓或刺伤动脉而出血的情况。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无菌操作技术和所用针具都已成熟的情况下,针刺神阙穴的各种研究应用屡见不鲜。如针刺神阙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8],加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19],对于婴幼儿的腹泻针刺神阙穴也可起到显着疗效[20]。因此不能偏颇的认为神阙穴不可针刺,应当通过更深入的临床研究,科学地分析其针刺的可行性。从药物应用方面来看,用药多为舒经通络、芳香走窜的药物,有助于药力的扩散,凸显神阙的结构特异性。其中对于如泄泻、痢疾、癃闭、水肿等疾病的用药记载十分详细,值得临床借鉴和创新。

数据挖掘能够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的、新颖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这为现代腧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的研究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文献中神阙穴的应用规律,可为针灸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激发科学研究思路,并有助于针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