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飞飞,童 瑶,刘璐佳,王有鹏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大叶性肺炎是一种难治性肺炎,临床以咳、痰、喘、热为主要特点,重者可出现气急喘憋、鼻翼扇动等症状。大叶性肺炎属于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其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该书叙述小儿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之为“肺炎喘嗽”[1]。目前,大叶性肺炎的发病率虽略有降低,但其起病急、发病重,仍需要及时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以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最为多见。该类肺炎的病程长,单纯依靠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肺部炎症不易被迅速控制[2],尤其是后期咳嗽、咳痰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王有鹏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多年,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积累了大量治疗肺热未尽、痰浊明显为特征的大叶性肺炎恢复期经验。他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兼有“易寒易热”的生理特点,再加上嗜食肥甘厚味等不良生活习惯,使邪气易从阳化热,当邪气侵袭肺脾则引起肺热咳嗽、痰热伏留等证候[3]。针对这种情况给予泻白温胆汤,既可以用泻白散清除肺部的郁热伏火,又可以通过温胆汤分消走泄,清除痰热,恢复三焦通畅,最后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

1 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

1.1 肺脾生克失常

《脾胃论》曰:“脾胃虚,则肺最受病。[4]”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易致母病及子,金生乏源,产生肺系疾病。王有鹏认为脾胃失于运化会引起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小儿肺脏娇嫩,感受风寒之邪从口鼻而入,肺卫受邪,清肃之令不行则易导致气滞、痰凝,阻碍气道的通畅,引发咳嗽、喘息、痰鸣等一系列肺系问题发为肺炎喘嗽。

1.2 气机失调

五脏相表里的腑气亏虚,六腑气化失常,与肺、脾的关系尤为密切。《素问·咳论篇》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脏腑之邪皆聚于胃,以肺先受邪而后传于其他脏腑,肺胃病遂成咳之源[5]。肺主气机的升降和宣发,脾胃为气机的升降枢纽,人体的水火、气血、阴阳都会随着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从经络上说,肺脉经胃入胸到达肺脏,故平素嗜食生冷及肥甘厚味之品而产生的寒痰等邪气,亦会经过脉络的传输到达肺脏。故肺脾胃受邪,升降失司,会导致气机逆乱,引发咳嗽、气喘等症状。因此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都应当注重宣发肺气、运化脾胃,以达到气机通畅、给邪气以出路的目的。

2 治疗法则:分消走泄

2.1 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是指用祛湿行气的药物因势利导,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而采取相应措施给湿邪以出路[6]。分消走泄中的“分消”有2种含义,一是以部位而言,从人体的不同部位消解病邪;一是以病而言,分不同的病证消邪。“走泄”则是指用生性流动之药物,使湿热之邪通泄于体外。三焦是人体水液及气的运行通道,故三焦通利水液及气运行通畅。若三焦运行不畅,则水液停聚、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引发气聚、痰凝等病理状态,进一步诱发各脏腑疾病[7],所以临床上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以三焦通利失司的疾病,均具有显着疗效。

在治疗儿科内伤杂病时,王有鹏往往采用合方加减治疗,包括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力图以“和法”清利三焦,疏通气机,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分消走泄法常被归类为清法或消法,但在临床上运用分消走泄法后,认为其应分属为中医八法中的“和法”,因运用此法后不仅患儿体内的邪气被清除,还可使阴阳达到平衡,正气得以恢复。临床实践证明,采用“和法”经典方剂加减治疗儿科各类疾病,均能获得显着的疗效。

2.2 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大叶性肺炎

2.2.1 分消走泄法清除肺中痰热伏火 王有鹏认为,肺脾主一身的气机升降和水液代谢,任意一脏受损都会引起全身气机及水液代谢失调而诱发疾病。小儿肺脏娇嫩,肺失宣发肃降,不能输布津液,易致水湿停肺;小儿先天脾胃之气不足,后天家长喂养不当致患儿脾气虚弱,无法正常运化体内的水谷精微,从而酿生痰湿。肺脾病引起痰湿等病理产物堆积,会日久化热成为宿根[8]。故在临床上治疗痰热伏留于肺、痰浊明显的肺炎喘嗽后期,以泻白散清除肺中郁热伏火,以温胆汤分消走泄的方法,清利三焦、疏通气机、调和阴阳。在清除肺中伏热的基础上兼以运脾祛痰,不仅清理病邪,还纠正改善患儿体内痰湿热的状态,达到祛邪以扶正[9]。

2.2.2 泻白温胆汤方义探析 泻白温胆汤是由泻白散和温胆汤组合而成。泻白散中桑白皮能同时清泻肺气肺火,达到降气而平喘的作用;地骨皮清虚热、养营阴,能协助桑白皮清肺热,又能养阴、清肺中伏火;甘草能够保护胃气,调和药性及延缓药性,三药共用对于大叶性肺炎后期伏火郁热之证有较好的疗效。温胆汤中半夏、竹茹止呕除烦、化痰和胃;茯苓健脾渗利湿,从根源上解决生痰问题;枳实、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本方温凉相配,化痰而不过于温燥,清热而不过于寒凉,扶正祛邪兼顾[10]。其中温胆汤为分消走泄法的代表方剂,对于清除上中下三焦的痰饮、湿热效果尤为显着。上焦可以通过宣通肺气、辛宣发表、通调水道以祛湿,中焦可以通过辛开苦降以燥湿,下焦则淡渗以利湿。在通利的同时,可佐以健脾运脾之品以杜绝生湿之源,共奏消泄湿邪之功,以达到消散湿热之邪的目的。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选用方药应根据儿童体质特点,过于苦寒能削伐生发之气,过于辛热则耗损真阴精血,攻伐之剂用之不当则导致气血亏耗[11]。故王有鹏临床用药不常用重药,多用轻清上行之品,首选叶、次用茎,再重者给予根类药物,以此类推以达到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病理状态,提升患儿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 典型病案

张某,男,7岁。主诉咳嗽1个月。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症状改善。现患儿咳嗽伴黄稠痰难咯出,纳呆,睡眠可,小便黄少,便秘,曾有过青霉素类过敏史。症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示咽部(+),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散在痰鸣音。辅助检查支原体(+),胸片双侧肺纹理增粗,中医诊断肺炎喘嗽(恢复期)。王有鹏判断其为肺炎喘嗽后期(痰热未尽),治以清肺运脾化痰,给予泻白温胆汤加减。方药:蜜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侧柏叶10 g,蜜百部10 g,桔梗6 g,陈皮6 g,清半夏6 g,茯苓10 g,姜竹茹6 g,麸炒枳实6 g,玄参10 g,蝉蜕6 g,浙贝母10 g,甘草6 g,射干6 g,枇杷叶6 g,黄芩10 g,栝楼10 g,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嘱慎起居,节饮食,避风寒。二诊:患儿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症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查体咽部(±),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散在少量痰鸣音。在原方基础上减栝楼10 g、黄芩10 g,加胖大海3 g清热利咽。三诊:患儿无咳嗽、咳痰症状。症见舌质淡,苔薄白,脉和。查体咽部示(-),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

按语:王有鹏以泻白散和温胆汤为基础,配合病情加减药物,根据患儿咽部情况酌加玄贝甘桔汤以润肺化痰、利咽止痛,协助泻白温胆汤清泻肺热,因患儿咳嗽、伴黄稠痰难咯出,且双肺散在痰鸣音,加入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将其中的黄连换为黄芩,因为黄芩能够清上焦肺热,更加有利于清除肺部的痰热疾患。现代药理证明,黄芩对于支原体阳性肺炎具有一定的疗效[12]。王有鹏临床善于运用合方治疗各种疾病,此二方合用并酌情加减,不仅能够清除患儿体内的痰热伏邪,还能够改善患儿的痰湿热体质,标本兼治,改善患儿的身体素质。同时气机畅则五脏六腑清,故方中在清肺热同时兼顾运脾,清肺使痰去不留,运脾使痰去不生,痰热清除则气机升降恢复正常,百病不生。

4 结语

儿童肺炎喘嗽发病率逐年增多,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佳,尤以后期咳嗽、咳痰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王有鹏认为,本病常由肺脾生克失常、气机失调所引发,所以在临床上以清肺中伏热、运脾化痰为治则,运用分消走泄法,以方药泻白温胆汤加减治疗肺炎喘嗽后期的痰热之象。肺系疾病也会因家长喂养不当造成,正如《育婴家秘》所指出:“育婴家秘无多术,要受三分饥与寒。过于热也,热则生风;过于饱也,饱则成积。[13]”故医生不仅要用药治疗患儿已发疾病,更要指导家长正确育婴以降低患儿疾病的发生率,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