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将应用题与计算题合二为一,一旦遇到变式练习,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再加上教材改版,使得教师指导习题时也流于表面,最终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变得僵化、呆板。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建立模型、探究解题策略等有效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解决问题;阅读;分析;策略

目前,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存在一个不良现象:学生过度依赖经验,一旦无法有效识别数学语言中的数量关系,就只能瞎猜。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寻求改变,指导学生寻找有效的解题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把握题意,从题中抽离出数量关系。本文就此谈一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

一、指导阅读,抽取数学问题

一提起阅读,许多人会认为它是语文的标配,与数学毫无关系。殊不知,学生正是没有学会阅读数学问题,才搞不清题意。为什幺有的学生读不懂题意,究其原因就是分不清关键语句,不能概括题目的中心思想。数学语言逻辑性强且精炼,读题时不能略读,而是要细读、精读。

1.边读题边画重点

学生应该养成画重点的好习惯,这样可以让手、眼、脑并用,提高解题效率。如题:一杯奶茶500毫升,第一次喝掉[15],第二次喝掉[13]毫升,一共喝掉了多少毫升?

2.边读题边画图

对于涉及分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养成画线段图的习惯,这样可以将数量与分率清晰地展现出来,直观形象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占比情况。如题:建筑队沿高速路铺设花坛,第一天铺了全长的[14],第二天铺了150米,第三天铺了全长的[18],三天刚好完工,花坛全长多少米?

学生在读题时如果能画出线段图,则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数量150对应的分率是(1-[ 14 ]- [18]),看清这一点,正确地列式计算就不在话下了。当然,学生的画图习惯不是短期内就能养成的,还需要长期积累和训练,以及靠教师平时的培养和指导。

二、分析情境,建立数量关系模型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量关系一度被视为阻碍学生思维发散的“拦路虎”。细细反思,解决问题时真的能脱离数量关系吗?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常用的数量关系,如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用这些数量关系解题。但非常规的抽象数量关系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数学建模。如“鸡兔同笼”模型,运用假设法,假设所有动物都是鸡,比较脚的数量差,然后根据脚的数量差来推算兔子的数量。但这个模型里仍然少不了数量关系的影子,至少用到了“少算的脚数÷2=兔子的数量”。

借助此模型解决2元、5元问题,或三轮车和两轮车问题,都要使用到“单个差额[×]数量=总差额”这一数量关系。如同花样百出的购物情境总绕不开“数量”“单价”“总价”这些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中始终无法回避“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数量关系的本质就是泛化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是从具有同一规律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来的公式,它为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模板,甚至提供了既定的思路和策略。

如题:李华去参加乒乓球比赛,出发后他想起自己的专用球拍落在家,立刻打电话让爸爸送球拍到赛场,为了节省时间,李华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往家赶,爸爸以每分钟750米的速度骑自行车往赛场赶,赛场到李华家的距离是9000米,几分钟后李华能拿到球拍?

做题时,可以让学生自行配对模型,从现实情境中抽离出数学模型,然后梳理数量关系。不能让学生陷入生活情节中而忽视数量关系,而应该看透数学问题,过滤掉无关的情节,直达题目核心,提取出距离(9000米)和两个人的速度(750米/分钟、150米/分钟),直接采用相遇问题的模型“相距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解题。

在利用情境建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去提炼、概括,从而借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解决生活问题。

三、重视过程,熟练运用各种策略

解决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把握题型特点,掌握解题的方法和策略。解题的常规策略(如分析法和综合法)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解题策略千变万化,因题而异,某些针对特殊题型的特殊策略学生也应掌握。

1.以退求进的策略

有些问题乍一看很复杂,但只要去掉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复杂混乱的题目就会瞬间明朗。如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A、B两地相距50千米,甲的步行速度为3千米/小时,乙的步行速度为2千米/小时;甲牵着一只狗,狗奔跑的速度为5千米/小时,这只狗在甲和乙之间不断辗转,遇到甲就掉头奔向乙,遇到乙就奔向甲,如此来回跑,直到甲乙会面才停下来,求狗奔跑的路程。

此题初看无比复杂,因为狗的路线太复杂,无法想象,那幺我们可以放弃这条线索,从宏观的角度考虑:只需知道狗奔跑的速度和奔跑时间,就可以求出路程,速度已知,时间如何求呢?狗与甲乙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停下,于是狗奔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50÷(3+2)=10(小时),所以狗奔跑的路程是5[×]10=50(千米)。

2.数形结合策略

数形结合策略对于解分数应用题十分有效。如题:将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延长3厘米,则面积增大66平方厘米,求原长方形的周长。

此题的数量关系很隐晦,欲求原长方形的周长,必先求出其长和宽,可是已知条件不足以求出长和宽。此时如果把图画出来,数形结合,就能直观地发现增加的面积可以划分为三个区块,区块I的面积是3a,区块II的面积是3b,区块III的面积为9,于是得出3a+3b=66-9。此时数量关系一览无余,尽管无法获知a与b的具体值,但a+b却呼之欲出,知道了a+b的值,求原长方形的周长就水到渠成了。

解题策略多不胜数,如整体布局策略、反向推理策略都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变通解题思维,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的指导要带有一定的技巧性,既要教给学生解燃眉之急的速效方法,又要着眼于长远,传授给学生一劳永逸的“法宝”,使他们既能依靠生活经验又能借助数学知识轻松解题,这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责编 黄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