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行业。3年来,他们集体遭逢困境,奋力挣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仍保有复工的决心。
  他们把每天的“转变”作为方法,持续找寻能引发行业共振的频率,这1 000多个日夜的经历最终得以勾勒出一幅崭新的面孔。
  去年12月底国家宣布全面开放入境后,成千上万个关于传统旅游业的碎片化管理细节和行业停滞3年后重新涌现的风口、赛道、机遇,严阵以待,翻新、创造、颠覆、变革——这群在大海上“迷航”3年之久的人,终于眺望到若隐若现的海岸,等着集体“上岸”。
  从2019年年末开始,在漫长的等待与失望中,规模庞大的旅游人完成了一场行业大迁徙。为期3年的停滞,前1/3是最为疼痛最感黑暗的阶段。改革的勇气落后于未知的明天,加剧着这群希望的“囚徒”对昔日生活和经验的留恋与依赖。
  疫情持续到2/3 时,剧变产生。出境游关闭、航线封停、地接转行、导游归去、门店转型,旅行商大佬百变造型搞直播,国内跨省跟团游熔断如红绿灯交替,景区昨天开门今天谢客……彼时,这场“保卫希望战”被想方设法活下去、重建当下的生活所替代,空留不甘不舍散落风中。
  来到“新常态”接管行业的第三年,行业和市场都换了人间。曾经分工琐碎、层级复杂且积弊在身的国内旅游业,在不确定年代艰难被动地完成着对每个器官、每个细胞的焕新。
  最可怕的不是死去,而是没有希望地活着。沉溺于冰川之下,疫情带着行业潜行。2022年12月,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调整,被强制改造的记忆和经验似乎又活了过来。2023年初,当疫情限制解除、国家边境重开,抢跑的携程们带着3年来单季业绩新高,重提强劲增长;线下门店2个多月达成全年1 000家新店开店目标;东南亚出境游强势打开……很人多说,旅游业回血时刻已至。
  时代车轮留下的辙痕里,既有叹息也有勇气。人们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摆脱“囚徒”身份,但困境犹在。在漩涡里的日子,合作商阵亡、产业链条崩断、市场需求变化,如今重新上路,要追赶这趟前行的列车,这个群体到底将面临一条怎样的路?
  打破一切常规的疫情发生之前,据统计,2019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 9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56%;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
  行业停摆,亿万人的精神生活也在崩解。由此,带着复工、复产和恢复生活信心的希冀,我们试图成为“纽带”,通过直播、记录,将两份希望聚合,并指向相同的诗和远方。
  即将到来的“五一”是行业复苏后集体期待的第一个市场节点。值此,本期“特别策划”将关注被疫情摧残的旅游业如何艰难站起来,并描述这一过程。同时,我们想通过一个个能捕捉到的现场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展现一个行业集体走过一段特殊时期的鲜活经历。

悲歌与变奏:坍塌、能见度、弹性应变


  旅游消费从产生动机、交易到结束,是最特殊的形态,一方面,它对诚信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同时又忌惮于一切不可抗力。而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刚好精准拿捏行业七寸,第一消费要素“人”与“场景”的物理分离彻底令行业沦陷。
  游客在哪里,供应商还在吗?明天的旅程是否顺利?被疫情精准打击的国内旅游业站在今天,却被昨天和明天牢牢羁绊。
  为避免纠纷,任何一次出行,在旅游服务合同中通常都有这幺一条:疫情等不可抗力除外。事实证明,横扫一个行业经验的往往来自理论上小概率的“偶然”。因不可抗的疫情,从2020年春节开始,本刊记者开始关注、追踪这个即将迎来巨大考验的行业。如今3年已过,我们惊奇地发现,当行业规律失效、路径依赖消失,不得不为每个未知的明天做打算,生存、不死成了最核心的问题。蛰伏、试错,鲜明的主张和大胆的想象……一连串跨越生存障碍的起跳慢慢形成新的路径。
  这些决定了行业和市场复苏过程中的“能见度”与弹性应变。像浇灌废墟上的花朵,这是一个关于失落、追寻、重塑的故事。

  废墟上开出花朵
  “过去3年是闲并痛苦着,现在是累并快乐着,大家无不充满信心地在进入今年这个新的年头。”这是携程集团副总裁、渠道事业部CEO张力最真实的感受。
  市场不再是熟悉的市场,客人也不是那个客人,用原来的产品去撬动市场肯定行不通。3年已过,不可能再简单回到从前。旅游人务必把握趋势,不在涨潮时随波逐流。
  ——携程集团副总裁、渠道事业部CEO张力
  3月14日下午,“2个半月,新开1 000家门店”的海报新鲜出炉。喜报传出的48小时前,国家第二批出境名单放出,紧接着来自旅游行业部分机构发布的“招工”信息也见诸社交媒体圈。“缺人、缺产品,但不缺信心”,比起具体的复苏时限和靓丽报表,近期以来,任何“利好消息”都会被装裱成希望的痕迹。
  3月8日下午,重庆江北理想大厦A座10楼,正在打包搬家的携程集团副总裁、重庆海外旅业集团总裁张力,在旧办公室接受了《商界》记者采访。3月9日,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新办公场地将启用。理想大厦的10多年装满了张力作为全国旅行连锁门店关键人物所有的理想,下一个征途即将开启。
  当天下午,他为我们分享了最新一组开店数据。2019年,携程旅行线下门店数量是7 500家,及至疫情来袭,门店数回落至5 000余家。2022年年底政策逐渐放开后,旅游市场的开店积极性较高。“过去退出旅游业人在跑步回来,会引起行业明显的反应,根据我们看到的数据,(携程门店店主)80%是行业内的,20%是新加入的。”
  但开店势头迅猛并不代表旅行社业态复苏。实际上从春节的数据来看,虽然行业在回温,但并不包括旅行社。受疫情期间的消费行为变化影响,周边游和国内短途、单项产品如酒店、小交通用车、景区度假基础配套甚至露营业态,的确在加速回升,尤其是报复性商旅出行等。  “线下门店需首先解决认知问题,并以此巩固自身优势,等到更多目的地放开、航线恢复,再来谈细分领域的复苏才是时候。”张力一直在输出他的观点。
  为什幺旅游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景区挤满了人,大部分旅行社却生意依然惨淡?究竟是旅行社被边缘化了,还是按照传统思路做旅游的人被边缘化了?他认为,这个节点加入携程旅行线下门店,将是观察、解析行业最佳的平台和视角。
  张力提到,各个环节的旅游人需统一具备的“认知”是,市场水温变了,不可能再简单地回到3年前,“消费的行为和3年前不太一样。”3年间,各行各业收入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肯外出旅行的游客普遍更谨慎。
  “刚放开的时候,包括地接、批发商、导游都以为,好不容易可以出门了,势必会报复性消费,实际上报复意愿并不强,根本没有想象中那幺踊跃。”携程门店搜集到从地接和供应商处反馈的数据显示,旅游“二消”(特指旅行中的二次消费)方面的投入减少,不光是泰国,云南、海南团也出现这个问题。
  比如,“2019年客人在出境游中涉及的开销额度”“去一趟普吉一个人要花多少费用”等,过去大家心里都有大概的数额,“重新放开后却发现,实际的额度在下降,但产品端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些问题,还在按3年前的模式设计。”
  “货不对版”背后的根源是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不精准,而这是行业在后疫情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相比获客能力,对市场的重新认识和打量显得更关键。
  这里不得不提一笔,作为业界经典联姻的案例,张力一手创建的“旅游百事通”当年与携程旅行的合作,曾上演OTA(线上旅行分销商)布局线下的一场“大冒险”。综合解决线上流量见顶焦虑、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化解旅游产品难以标准化的特性,借旅游百事通全国连锁渠道,携程一夜之间开出5 000多家能提供大量服务、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一代门店。
  采访中,全权负责携程渠道事业部(前身为“旅游百事通”)的张力借此分析,门店作为旅游业最古老的一种业态,在疫情期间的抗风险能力如何成为率先复苏的关键“变量”。
  为度假业务寻找一条新路——这是当初携程联姻线下连锁开门店的初衷。随着模式的生产和迭代,线下门店不再发挥渠道功能,反而成了最灵活的另一个环节之一。对个性化、定制游的市场需求进行前瞻,为实体门店杀出疫情围困开辟一条新路,从疫情期间应变以及放开后2个多月的表现可以看出,像携程门店这样背靠平台的线下机构,上演的开店攻势恰好说明了渠道价值的重要性和创新性。
  地接率先喊话:我们还活着!
  “过去这3年,有两件事非常触动我。
  一是2020年初,疫情刚来。新加坡航空专门针对商旅游客推出“本地机票”活动,该产品服务内容只有‘起飞-降落’,过程中围绕新加坡上空飞行一圈。此举是想传递出‘生活仍有希望,身心仍有自由’的信号,缓解那些习惯了紧张忙碌生活的人群对疫情这个变量的焦虑,并让他们知道,有人会为了他们的自由努力,工作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第二件事是,到今天,旅游业都没有站起来。但疫情让所有人看到这个行业最可爱、最坚韧的一面。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行,更多地是想和疫情赌一口气——你束缚了我3年,我一定会战胜你。至于赚钱的事情,放在明年吧。
  旅游业解决了那幺多就业,却并未在黑暗的3年多时间里彻底倒下,我们这个行业的抗压能力实在太强了。”
  ——朝日之旅CEO李明
  过去3年,和许多同在一条船上的战友一样,拒绝相信行业就此覆灭的旅游人,最终在放开后最先重建生活。在每天都有人撑不住而“死”去的业界,“折腾”成了新常态。正是这一连串琐碎的坚持支撑起了“希望保卫战”,也成就了行业全新的经营模式。
  “低调了3年,我们一定要高调,我们要告诉同行,还活着!采购、批发、供应可以找我们了!”李明是一家日本地接社的中国负责人,近期正通过各种渠道“喊话”——成立至今7年,有近一半经营时间被疫情掩埋的业务终于逐步恢复营业了。3月10日,李明正在为月底的一场行业峰会做准备,他告诉《商界》记者,过去3年,他带着小伙伴们卖过咖啡、做过商品贸易,最终扛了过来。这个50多人规模的资深日本地接社没有倒闭。
  然而,“曲线救国”并不能拯救更多人的职业生涯。不过目的地地接作为旅游产业最上游和服务的最后一环,在遭遇全行业灭顶之灾时,却成了最“灵活”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出境游的目的地地接资源。
  “比如日本目前还未放开签证,航班也没恢复,但得益于其他出境客源地(比如提前放开的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的提前开放,我们在日本的地接业务已逐渐恢复、跑通。”李明经营的朝日之旅在东京、北京分别办公,因为足够“接地气”,且享有在旅游产业链特殊闭环的生态位,无论产品端还是市场端,它都是距离用户和客人最近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因为看不到希望、收入迅速归零,围绕旅游产品设计、研发、采购、销售、行程的更多环节上的参与者,在李明们自救时陆续转身离开。3年间,国内旅游业一直在“折叠”空间挣扎,每天都有人熬不住离开。根据《商界》记者近3年跟踪采访了解到,最早从2020年2月开始,就陆续有旅行机构感到经营承压,导游的出走正式拉开大幕。
  据企查查统计,仅2021年我国就共有19 541家旅行社企业注销;2020年,全国旅行社的从业人数比2019年减少了93 444人,接近总从业人数的1/4。
  2022年7月,重庆市导游协会秘书长杜小锋曾向《商界》记者透露,这2年多,重庆市场的导游流失就有至少70%,不过除彻底转行外,“部分仍在观望”。如果当下政策松动对市场的提振是积极有效的,“相信相当一部分导游人才会重新回到岗位。”
  长达1 000多天,每天都在等待“转机”。如今,虽然日本等出境目的地还未完全开放,李明的决心却很大。“现在是重塑、恢复的关键阶段,我们要与上下游合作方保持信息对称。”他认为,虽然地接“死掉”的很多,但现在中国开放出境游之前,很多目的地地接已经接待了泰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地的客人,线路和资源也在逐渐调整和跑通。中国的散客、商务团也已经在接待了,市场彻底恢复指日可待。  “我们不再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不再适应这个世界”,2年前,为记录疫情期间的变化和生存现状,《商界》记者曾自上而下采访过旅游地接、供应商、渠道门店及景区、酒店等环节的旅游从业者。
  云南旅游资深供应商高学政告诉记者,从云南资深供应商逐渐转型,这几年他和同仁们在业内做出的一系列尝试,有望成为长久以来全国旅游供应链端最积极主动的一次求变。
  ——云南资深产品供应商高学政
  受制于传统分工和产品模式的复杂,旅游消费业在国内不断经历着政策、产业背景和消费分级等阶段性阵痛。尤其是几年前影响行业心智的价格战和无底线低价团等事件。疫情的打击,仿佛在这个本身处于变革风口的行业之上拉开一条更深的创口。
  疫情让很多从业者抱定——如果不痛下决心变革,终将加速失去市场。
  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深受模式之困的一群人。做梦都想摆脱产品沉疴的专线批发商们(业内负责制作产品线路的从业者,区别于不做产品的传统组团社等渠道商),通过采购目的地资源、打包大小交通酒店,靠团队优惠和加价服务等传统盈利方式出售产品,多年来,他们苦“前端无议价能力、渠道无话语权”久矣。尤其当源头采购和社交媒体平台升级迭代后,原本市场空间就在缩小,产品和服务均逐渐失去弹性和优势。“一不小心就被迫卷入同业发起的价格战,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一位旅行商直言。
  为了改变一次次价格战形成的跟团游低价心智,打扫“战场”,重新建立市场地位,《商界》记者在采访中打探到一些供应商在产品品牌化方面的诸多尝试。
  他们以推出“品质跟团游”的方式来给出解决办法,主动出击去下游渠道“站榜”。早在2012年就率先这样干的云南资深供应商高学政,恰好在疫情期间接受《商界》记者采访,详述了他的转型模式。
  彼时,经营云南专线11年的高学政组建的是全国首个旅游联盟——“旅游滇联”,并任董事长。该联盟旗下有40多个成员,全是曾和他并肩作战深耕云南专线的友商。
  2022年7月,跨省跟团游时开时停,一众国内游旅行商集体陷入被动之时,高学政却来到宁夏银川,与当地优质地接社谈起合作。
  此前,他已敲定海南、贵州等地接资源。从云南资深供应商逐渐转型,高学政这几年在业内做出的一系列尝试,有望成为长久以来全国旅游供应链端最积极主动的一次求变。
  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在重点布局的出游目的地挑选1~2家最好的地接,按统一的标准体系,来打造符合品牌要求的旅行产品。
  截至去年底,高学政已在海南、贵州、新疆等地找到合作商,上述目的地开发设计的“一品旅游”系列——“一品海南”“一品贵州”和“一品新疆”线路,已在渠道端销售。
  “下一步是宁夏银川、广西桂林、重庆等地。”高学政透露,将主要布局全国20几个主要旅游目的地。按照他的规划,届时,全国近千家旅游渠道批发商生产的“一品”线路将投放在广泛的组团社门市和线上渠道。
  《商界》记者后期随访了解到,该模式目前已斩获机构投资,并在旅游市场重新放开后广受渠道商和游客青睐。“品质游将是疫情解除后一大消费亮点,是旅游实现消费分级的重要载体。”高学政的提前瞻望和布局,为他赢得了抢跑资质。
  重要转折,新时代重走长征路
  “中国旅游行业已发展45年,如今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一是重新开放,二是再次创业。重新开放,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要把出境游和国家战略连在一起,发挥部分外交功能、经贸功能、文化功能,尤其是在服务贸易领域,需要更多体现作用,提高地位”。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
  随着旅游出行全面放开的发令枪响起,无数先行者已经开始抢跑。当别人已经换上一身全新的装备冲进战场,而你还拿着大刀长矛,你凭什幺去跟人拼杀?适应新形势,探索旅游行业新模式,迫在眉睫。
  分析人士指出,从长远看,中国旅游业逐步全面放开,不能仅满足于市场复苏,必须谋求振兴,这才能从根本上接续疫情前的行业地位和产业优势,发挥战略核心功能。
  需求决定市场,更决定产品和服务。随着人们出行边界的扩大,碎片化的单点突破已不再是业界专家和平台机构思考的问题。就旅游产业之于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影响力来看,新一轮市场化的模式设计将凭借怎样的发展思路?
  2月25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发表了题为《中国旅游,再次出发》的观点文章,他指出,中国旅游发展已45年,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一是重新开放,二是再次创业。重新开放,不是复制过去,而是要把出境游和国家战略连在一起,发挥部分外交功能、经贸功能、文化功能,尤其是在服务贸易领域,需要更多体现作用,提高地位。接下来,旅游业将作为带动就业的重要产业,真正进入国家的经济政策“设计”。
  近期,相关机构也针对旅游行业进行了梳理,受疫情影响,游客偏好、出行方式和目的地选择均出现了新规律。具体来看,目的地选择已由外转向内、由远转向近、由观光转向度假;出游时间呈现碎片化,出游距离呈现短途化,出游预算缩减;近距离、短时间、高频次的“微旅游”“微度假”兴起,露营等休闲旅游方式快速升温,旅游产品结构加速调整、持续转型。
  经历阵痛和转型尝试,国内旅游将在困境中萌生出新的增长动能。魏小安特别强调,中国旅游业的增量时代已过去,存量优化开始。疫情压缩了市场泡沫、发展泡沫,具备转型基础,如今是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的重要时刻,现在应当从质量起步,将高质量作为发展目标。
  “2023年二季度市场将进入预期转强和供给优化的新通道,暑期有望全面复苏。”采访中,携程集团副总裁张力预计,今年的避暑游有望完全回到从前水平。在全新格局之上寻找增长密码,稳定、增长,是行业当下最关心的两件大事。

  行业撕裂:传统向左、创新向右
  这场疫情让各行各业都处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中,但旅游业呈现出的变化更近似于一种“撕裂”状态。
  让传统的归于传统,创新的归于创新。尽管传统旅游业分工在全新的产业背景下呈现出一种模糊状态,但采访中,《商界》记者注意到,一种“破而后立”的重塑依然遵循着传统和创新规律。
  一方面,“传统派”越来越聚焦产品,死磕产品;另一边,“创新派”则越来越聚焦服务、模式以及用户。一左一右,看似南辕北辙,实际上正在形成一个全新闭环。
  “以前传统的模式不会消亡,还会存在。”朝日之旅CEO李明认为,传统“跟团游”模式仍大有可为。靠“走量”来实现营收、完成增长,是很多生意人的第一选择和经营逻辑。对于呼声极高的小包团、定制游等消费升级新需求,传统派的分析依据是,客群基础小的模式对投资和创业者的吸引力没那幺大。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生意观念始终是想着“做大”。
  不管市场份额和操作方式有没有变化,商业的基本逻辑不会变。在经营日本地接社前,朝日之旅CEO李明在国际航空机票领域深耕20年,他从旅游产业的要素市场角度分析道,“一旦航班完全恢复,还是跟团游的天下。”他认为,做业务的人肯定是先想着把现金流做起来,让资金滚动起来,种种因素都决定了“起量、做大”这种模式的未来基础。
  不过,跟团游恢复后,“玩法”势必有所改变。李明了解到,现在很多大社苦于航线困扰,产品出不来,只能暂时承接定制、商务小团。但针对产品研发以及和上下游合作的思路已经生变。
  比如重新考虑与采购供应商、渠道、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以前账期长、利润率低,现在趁着洗牌时将会重新考虑。”李明称,未来仍是产品和服务的天下,且政策加强了各行业的质量建设要求,从目前发生的一些现象诸如“平台渠道深入目的地直采”“社交电商深度捆绑上游目的地以加强内容输出等”就能看出,“品质”和产业链协作模式的核心仍掌握在上游旅行商手中,他们手握着行业的流量密码。
  用平台思维,流量思维去经营旅游才是最适时的选择。如何实现强劲增长?还有哪些空间?行业强劲复苏时,能否把握增长机遇?这是所有在今天还“活”着的旅游业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此,本刊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抛投砖石、欲引珠玉,总结归纳出旅游业五大关键变化,期待与业界、市场人士开启深入讨论。

行业五变


  产品迭代迅速
  “与谁游”“如何游”将愈发成为消费者看重的要素,未来这两点将成为平台内容和产品研发设计的主宰。
  游客的出游习惯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未来,传统模式的跟团游占比将越来越低,游客的自主习惯更加明显,这将直接表现在市场开放后的“耍法”上。
  从最近3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游客更趋向于家庭出发和定制小包团,大团的比例在降低。
  普通跟团游模式的市场占比将进一步收缩,将主要集中在老年/出境游市场。传统跟团游的发展方向将直指私家团、定制、主题游等形态,以及有“行中服务”的旅游方式。

  从春节以来的市场反馈来看,传统旅游的主力军“老年人”的出游比例在下降。原因是从安全角度考虑,1-2月正是新冠感染高发期,大量老年群体健康受损待恢复,该人群的缺席曾一度影响春节出游行情。同时,家庭、年轻人为主的群体成为这个时期的出游主力。
  另一个反映在旅游产品端的显着变化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当一部分人惊叹于强预期的“报复性消费”缺席时,在一些连锁线下门店,高客单价诸如“南极”“地中海的环球游”等单价上10万元的订单,比2019年同期还要多,且增幅不小。“说明高收入人群在疫情后反而带动了市场恢复,出去报复性地玩一下、对稀缺的有挑战性的需求更多。”携程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张力说,常规大众出游市场的确在“内卷”,但中高消费主力军却在加速产品的迭代创新,这在暗中加剧了上游供应商整合资源、恢复生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