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入股H&M;

瑞典快时尚巨头H&M;集团最近获得了宜家控股公司Interogo共17亿瑞典克朗(约合13亿元人民币)的注资。这对两家公司意味着什幺?

—Gaudi

今年以来,H&M;集团主席Stefan Persson已经多次在公开市场购买集团股票,引发各界对他试图将公司私有化的联想。当然,Persson此次再度否认了传闻。宜家母公司Interogo发言人Anders Bylund也否认注资是为了协助其私有化,表示对H&M;只是长期的财务投资。

但显然,无论双方如何解释,这次注资仍会进一步让私有化的传闻发 酵。

撇开私有化这一问题不谈,这会让两家瑞典巨头有哪些可能的合作想象空间呢?早在2009年,H&M;集团就推出了H&M; Home系列,以毛毯、靠垫、窗帘、餐盘、蜡烛等软装为主,但是它在集团总销售中的占比一直较小。

尽管都是家居产品,但H & M Home和宜家在体量和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H&M; Home主要以家居软装为主,宜家则涵盖家居软装和硬装的全线产品。如今,两家集团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对于H&M;来说,这是一次深入家居领域的绝佳机会。有了宜家在灯具、家居等陌生领域的成熟经验,H&M;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宜家也可以借此机会进一步渗透时尚领域。宜家曾在2015年米兰时装周上推出过服饰系列,包括黑暗风格的Sv rtan系列、主打亮色印花的Giltig系列,及相应的家用产品。今年,宜家又与裁缝威廉·亨特(William Hunt)合作,用宜家的纺织品和布料制作了一套限量版套装。

自从巴黎世家推出高价版“宜家购物袋”后,宜家更是成为各品牌争相合作的对象。在6月7日开幕的第5届宜家设计体验日上,宜家公布了与OffWhite设计师Virgil Abloh的联名系列“MARKERAD”的产品。据悉,与宜家达成合作的还有阿迪达斯、巴黎买手店Colette店主Sarah Andelman、LEGO、SONOS、Stefan Diez等品牌和设计师。

近年来,时尚与室内设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能有机会往对方的优势领域再跨一步,这对于两个在各自领域都有优势资源的行业巨头来说无疑是新的市场机会。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于子添

读者来信

关于网红城市

印象中周刊好像说了几次抖音上热门的城市宣传一事。我个人认为这些抖音上的热点城市的视频播放量不能说明太多,一个短视频的走红,更多是满足猎奇心。大家闲着也是闲着,点开看看,贡献一下点击量,或者转发并喊一声NB,不费什幺力气,跟真正地付诸行动,去打卡参观之间,还有很长的路。除非顺路。另外这种长期吸引人打卡的城市其实不多。中国大部分城市如果没有过硬的旅游资源,基本是很雷同的,实际也比较乏味。以重庆为例,简单给出关键词的话就是山城、长江、火锅及其他美食。这是几个固有的城市特色,其他渣滓洞之类的景点都没有意思的,抖音上最火的那个轻轨穿楼的视频,对一些精力旺盛爱炫耀的小年轻来说有点吸引力,对多数人来说,没有可能特意为它留出半天时间,在网上看看视频不就行了?

说到西安,作为多朝古都,它本来就资源密布,抖音播放量最高的光影秀走的还是奥运会开幕式风格,对于一生要看无数次晚会的中国群众来说,也没有什幺特别的。人们不就还是冲着兵马俑、大雁塔以及附近的华山之类的去西安吗?我感觉说一个城市是如何被抖音捧红的,实在太抬举平台了。

网上之所以显得有点热闹,不过是因为现在手机发视频方便。写游记太费神,发视频只要几秒钟。而地方政府以此为指标,刻意讨好,指定抖音推广计划,很多时候都不会有太多效果,首先推广需要思路,好的推广更加需要,包装没有新意,钱花了就花了,还听不到响声。这篇文章中也提到,“其他城市反应过来,网红城市的热度就已经开始逐步减退。新的网红城市再也没有出现”。

所以,结论是什幺呢?把城市弄得干净一点,让宰客行为少一点,基础管理跟上来一点,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更务实的做法,当然也是比较笨的方法。肯定不如制定一些看起来与时俱进的宣传计划讨巧。当然,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如果能有巧妙的宣传方法,无论如何还是值得鼓励的。

—任sir

RE:谢谢你的不同声音,有一些也蛮切中要害的。

双11有感

看到《双11走到第十年,你的满满购物车里装的是需求还是欲望》这一篇的标题,我的一个瞬间反应是“重要吗”。购物车里是欲望还是需求已经不太重要了吧,反正它们彼此拥抱,早分不清了。在任何时代,人的消费欲望都是存在的。在这个时代,只不过被挑得更高一点。我不太认同是双11通过让人目眩神迷的“景观社会”,让更多人相信了“买买买能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买买买的人可能压根没有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买买买就是空虚寂寞冷,跟风填补一下。对完全没有自控能力,在物欲海洋里欲罢不能的人来说,没有双11,也一样,他们常年都需要物质的激励。

当然我没有做过样本调查,只是根据观察,周边大部分群众还是比较实际的,选的基本是吃穿用度方面的,买孔雀买猪的荒诞型买家还是极少数。总之消费主义的确是盛行的,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如此,双11是表现之一,但应该不是它导致消费主义的盛行。

—杜丽

RE:嗯,需求和欲望的确交织在一起,我们文中也是想传递一点点反思,希望不要被消费主义完全裹挟。

关于走出体制

看完“那些走出体制的年轻人”一文,我的看法是体制内向体制外跳槽一定要趁早,年龄、专业技能、思维方式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跳槽的难度和风险不断提升,最重要的是心气会像很多体制内的老油条所说的“被磨平”,如果不是家里有矿给铺好了路 ,对生活还有追求,建议趁早从内走向外,莫等闲。

—小熊星座

RE:是的,久而久之,一般都不了了 之。

一点感慨

我是一个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又打算再出去的人,并且,我也是写材料的。大学在上海,工作第一年在上海,第二第三年在中部某合资企业,最近3年进入体制内,做秘书。算上大学的各种实习、短期项目、活动,算是接触了多个行业、多种层面、多种体制的组织,感触最深的是,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这不是从文件里抠下来的套话,而是真正的要求。我也打算离开了,待在体制内一年半我已经算做到单位的第一支笔,我是学工科的。这两年我也坚持学英语,学为人处事,培养沟通和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人,从整体理解上层的意图,不知道有无用处,但是至少不荒废这段经历吧。衷心希望离开后我们都更 好。

—Fiona

RE:很棒的分享,也是可以借鉴的案例。不管身处何方,把事情做好总是没有错的。

不同意见

关于离开体制那篇文章,我想说体制内也不是一无是处,生二胎随意休个半年产假不会担心职位不保,还有保胎假。家里远的还有探亲假,离家近的可以天天陪父母、孩子。个人价值?得了吧,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颗螺丝钉,离了谁地球照样转。

—荷塘小筑

RE:对螺丝钉来说,是这样的。不过还是有很多不觉得或者不安于自己就是螺丝钉命运的人哦。

本周我推荐

海报对比图

以上分别是2018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金鸡百花奖官方海报。最后一张有没有男科医院的既视感?

推荐理由:审美是硬伤

推荐人: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