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穆诺

有些人的仇恨情绪就像火山喷发,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人的仇恨情绪则像文火煲汤,看似不动声色,却稳定而持久。就让我们跟随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来深入了解仇恨这种情绪产生的机制,学着用健康的方式,去管理和疏导自己的仇恨情绪。

| 确实存在着无缘无故的恨 |

一年一度的欧洲电视歌唱大赛,是欧洲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歌唱比赛,有非常多忠实的观众。在去年的5月13日,参加比赛的西班牙选手马奈尔·纳瓦罗,在演唱时却出现了惊人的一幕,他在唱副歌的时候把声音变成了鸡叫。毫无疑问的是,他在比赛中获得了最低分,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纳瓦罗比赛的视频被传到了网上,在那段时间里,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名网友在Twitter和Facebook上公开地谩骂和攻击纳瓦罗,他的个人社交账户也收到了无数充满恶意的信息。这些网友的行为并没有什幺明确的目的,他们之所以会这幺做仅仅是因为“他们乐意”。

在这个时代,网络为每个人心中的“仇恨者”提供了一个发泄的空间,而网络的匿名性,更是让这些仇恨者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他人。所以,在名人的社交账户和热点新闻事件的留言区里,永远都少不了充斥着谩骂和攻击的激烈言辞。有句话叫:“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心理月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无缘无故的恨确实是存在的,因为那些会在网上肆意谩骂和攻击他人的人,其实根本就不在乎他攻击的对象是谁,他们只是要宣泄心中的怒气而已。

美国伊利诺亚大学的贾斯汀·赫普勒和同事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询问了志愿者对200件事物的态度,排除掉“大家都爱”和“大家都恨”的那些后,用剩下的选项设计了一个“态度倾向量表”,以此测试一个人总体上有多热爱或多憎恨这个世界。在测试中态度倾向为正向的人对世界有着较好的预期,不但能欣赏到世界的美好,也能对一些中性甚至负面的事件表示理解。而在测试中态度倾向为负向的人对世界有着较差的预期,他们对很多事物有着普遍的憎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仇恨者”。

| 仇恨者遍地都是 |

并不是因为网络的出现,才导致社会上有这幺多的仇恨者,他们一直都存在,只是网络让我们更直观地见识到了他们的言行。就在几个月前,臭名昭着的前波黑萨尔维亚族领导人姆拉迪奇,终于因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罪,被国际刑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在上世纪90年代的波黑战争期间,姆拉迪奇率领部队杀害了逾10万民众。1995年,在他策划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中,有8000余名穆斯林青年和孩童惨遭杀害,这是二战之后欧洲发生过最血腥的事件,姆拉迪奇也因此被人称作“波斯尼亚屠夫”。然而,即使是在法庭上,面对600多名出庭作证的战争受害者们,姆拉迪奇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愧疚,仍在不耐烦地翻看着报纸。

去年,在西班牙南部城市阿尔梅里亚,也发生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冲突的起因是顾客觉得餐馆里卖的虾价格太高,于是向餐馆的服务生抱怨了几句,然而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有一方突然用言语辱骂了对方的家人,于是,原本的口头争执就上升到了动武的程度,混乱中还有人用敲碎的啤酒瓶砸另一方的头,最终这场群架造成了多人重伤和轻伤,也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据这起事件的目击者称,当时现场状况非常可怕,那几位顾客和餐馆人员都打红了眼,看起来完全不像是受过教育的文明人,就像是一群野蛮人扭打在了一起。

去年年初,在马德里的一家医院里,一名男子因为与妻子发生了口角,竟然在一气之下抱着自己年仅一岁的女儿从楼上跳了下去,二人均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据目击者称,这对夫妻早上曾在病房里发生过剧烈的争吵,丈夫在盛怒之下对妻子叫嚣道:“我要让你知道什幺才是痛!”说完就抱着女儿从窗户一跃而下。

尽管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案例,但也由此可见,仇恨情绪的积累,再加上冲动的性格就可能酿成大祸。人的仇恨情绪就像一个弹簧,当受到外界不断的刺激时,仇恨值也在不断地积累,在积累到一个极限后就会突然爆发,导致人们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事情。

| 爱和恨只有一线之隔 |

人们总说“爱恨交织”,而根据《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上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人们控制“爱”和“恨”产生的神经回路,确实都在大脑的同一个区域。英国伦敦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萨米尔·扎基,在研究中向17名志愿者展示了他们最讨厌的人和普通熟人的照片,然后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其大脑进行扫描。通过比较两次大脑反应的差别,扎基教授发现,大脑的仇恨回路包括了大脑皮层和皮层下区域中的部分结构,和他们之前发现的大脑爱情回路有重叠。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幺人们在爱到极致和恨到极致的时候,都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行为。

扎基教授表示:“虽然爱通常都被人们当作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而恨则被人们视作为不好的情感,需要受到控制、压抑和排除,但对生理学家来说,其实恨就是一种类似于爱的强烈情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大脑在产生爱和恨这两种情绪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产生爱时大脑皮层中和推理、判断相关的区域都处于不活动状态,而产生恨时只有大脑额叶皮层中一小块区域是不活跃的。所以,心中充满爱的人对他人的评论和判断往往较少,而充满恨的人需要通过判断、计算来决定如何伤害或报复他人。

| 易怒是缺乏自控力的表现 |

那些在一怒之下容易做出过激举动的人,可能是因为自控力出现了问题。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一定的预期,如果现实没有达到他心中的预期,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一旦这种挫败感没有处理好,就有可能转化为一股怒气,最后爆发出来。比如,当有同事得到了你心仪已久的职位时,当你爱的人要和你分手时,当前面的车突然别了你一下,让你不得不急踩刹车时,你的心里一定会腾起一股无名火,甚至产生出想要报复的念头。这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自控力,真的去这幺做了,事后就会发现,报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就做过一项有名的自控力研究——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500多名4岁左右的孩子来到实验室,并在孩子们面前放了一盘棉花糖,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极具诱惑的食物。然后,他告诉孩子们说,他们可以选择立刻吃掉这些棉花糖,也可以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再吃,如果他们能忍住20分钟不吃,最后就能得到双倍的棉花糖。

棉花糖实验考察的是学龄前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也是自控力的本质所在。这项实验对成年人来说并没有什幺难度,成年人已经从长期的校园和职场训练中培养出了延迟满足能力,懂得在即刻满足和长远利益之间权衡。但对4岁的孩子来说,棉花糖实验是个巨大的挑战。研究人员观察到,孩子们在这20分钟里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他们或是敲打桌子,或是将目光移到别处,有些孩子最后还是没忍住,吃掉了面前那香甜的棉花糖,但也有些孩子成功地熬过了这20分钟。

接下来,米歇尔团队对这500多名孩子进行了长达30年的跟踪研究,每隔10年就收集一次这些孩子在职业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最后,研究者们发现,在棉花糖实验中坚持更长时间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聪明、独立、自信,在SAT考试中也取得了更高的分数。在他们成年后,他们达到了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少使用有风险的药物,体重指数也更加正常。

由此,米歇尔认为,自我控制力是人在工作、生活、健康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控制失败,则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社会疾病之一。每个人都会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只要合理地调整身心策略、身体状况和周遭环境,就能改善缺乏自控力的问题。

| 适当地发泄情绪有益健康 |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坦伯格,在他的《仇恨心理》中表示,仇恨情绪的积累是一个过程。比如,当有人说了让我们不舒服的话时,我们一开始都会先忍在心里,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控制不住地反复去想这件事,每想到一次,心中的怒气就会增加一分,在怒气值达到了顶峰后,身边随便的哪件事和哪个人,都可能让我们的怒气爆发。所以,如果在人的心里刚开始有一些不满时,就能及时得到疏导,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会比压抑住这种情绪更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除了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情绪治疗的方法,以此来调整自己容易被怒气影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兹拉维克是情绪疗法的领军人物,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所有的情绪都来源于认知,认知决定了情绪。认知即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决定了人所有的感性认识、心态、信念和人理解事物的方式。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仇恨时,他的思维就会被仇恨所左右,甚至会带着恨意来看待整个世界,更严重的是,时间长了他甚至会相信世界对他也是带着恶意的,最后演变成为反社会人格。

所以,人们要及时扭转消极的思维模式,要知道情绪有起伏是正常的,但不要长时间沉浸在非理性的情绪中,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尽量保持正面思考,不要在过度情绪化的情况下做任何决定,学会用一种更积极、更理性的态度来面对人生,才能收获更多的快乐,过上更有效率的生活和建立起更亲密的人际关系。

[译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