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玲 杨树池

自控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控力。

一项对208个孩子长达19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两颗非常重要的“种子”,其中一颗是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另一颗就是自控力。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孩子自控力发展的过程,进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什幺是自控力?

自控力就是指孩子通过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的能力。这种调节可能是基于本能反应的自我控制,也可能是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外部制约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控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控制水平。随着孩子生理及心理机能的发展,自控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外部控制到内部自我控制的转化过程。

新一代儿童的自控力更强

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心理学家分别进行了着名的棉花糖实验,结果表明越早吃掉零食的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就越低。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现在的孩子比60年代和80年代的孩子延迟满足感的时间更长,从实验的具体数据来看,现在的儿童比60年代的儿童能多等2分钟,比80年代的儿童能多等1分钟。这也就意味着新一代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支持孩子的自控力发展呢?父母有必要了解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避开“雷区”,为孩子成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成长环境。

知识补充:棉花糖实验

为了测试3~5岁儿童的自控力,研究人员给他们一些零食,如棉花糖、饼干或椒盐脆饼。他们向学龄前儿童解释说,他们可以立即吃这种零食,也可以选择等待10分钟并得到额外更多的零食奖励。随后,研究人员离开房间,通过一面单向镜子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心理学家推测,越早吃掉零食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越低。

01岁,自控力的基础和萌芽:控制自己的动作

儿童自控力发展的第一步是从支配控制自己的动作开始的。1岁以前,婴儿的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开始,其次是躯干和上肢部分,最后才是下肢,即动作控制的能力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的方向逐渐发展和成熟的。

美国心理学家南希·贝利研究发现,出生不久的婴儿(16~45天)可以灵活地转动眼睛或者头部探索周围的世界。同时哈佛医学院的T.贝里·布雷泽尔顿的研究发现,面对突然的光或声音过大的摇铃等外界刺激,婴儿还会选择通过闭上眼睛、吮吸手指等方式来排除刺激物的干扰,体现了在应对不良环境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给父母的建议:

1为孩子提供丰富但不过度的环境刺激

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促进大脑发育,为自控力的发展做好准备。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声音柔和、颜色鲜艳的玩具悬挂在婴儿床或婴儿车的上方,当玩具晃动的时候引发孩子的视线追随,从而锻炼婴儿的视觉反应与颈部肌肉的灵活性。

4个月以后,可以为婴儿提供一些材质安全的玩具和布书供其观看、触摸和进行口唇探索。

8个月大的时候,除了布书,还可以为婴儿提供丰富的识图卡片、会动的玩具等,帮助孩子丰富感知经验,但在婴儿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笑容与陪伴,父母生动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可以充分地刺激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温柔的按摩,帮助婴儿加快新陈代谢,减轻肌肉紧张,同时还可以搭建好父母与孩子情感沟通的桥梁,为下一个“依附与服从”阶段做好准备。

知识分享:

“智力小熊”训练

研究者们使用“智力小熊”对出生2天的婴儿进行视、听、触觉训练。首先请父母定期把小熊放在距离婴儿眼睛20~30厘米的前方,让他注视,并左右缓慢移动;同时挤压小熊发出声音,频率适中柔和,使婴儿转头;让婴儿触摸、抓握小熊。研究发现该训练有效地提升了孩子的视觉反应、听觉反应,锻炼了婴儿颈部肌肉的活动力,并提高了婴儿的注意力和手的抓握能力,这充分证明了早期环境的刺激可促进婴儿的行为发育。

1~2岁,依附与服从:

依赖于父母的监督

儿童心理学家科普指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控制,发生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1~2岁期间,孩子的认知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将自己视为独立的、具备自主性的个体,这是其控制自己行为的基础,他开始逐渐明白爸爸妈妈发出的与自己有关的指令和要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伴随孩子能独立行走,他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主动探知环境的好奇心也进一步得到增强,于是会频繁地做出一些具有破坏性或者危险性的行为,比如开冰箱门、故意把玩具扔到地上、喜欢用手指戳电插座口等等。面对父母的语言或行为制止,孩子逐渐意识到,原来爸爸妈妈说的是我,并且逐渐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指令:“这样做是不可以的!”通过这样的理解,孩子尝试着控制自己,逐渐减少相应的行为。

给父母的建议:

1对孩子直接说“不”当孩子因为探索的好奇心,做出破坏行为

或危险行为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并且指令要明确简洁,直接对孩子说“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父母要保证规则的一致性。当孩子每次都收到相同的信号时,他就会明白:“噢,原来这样是不可以的,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我这样做。”从而尝试减少这类行为。这是通过外部提醒提升孩子自控力的一个重要阶段。

2邀请孩子参与,把限制行动变为成

就感体验

除了直接制止,父母要正确理解孩子“破坏”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把限制行动变为成就感体验,让自控力的发展从被动走向主动。比如在成人看来从冰箱里拿出鸡蛋就往地上摔,摔了一地鸡蛋的孩子“太坏了,太调皮了”,但这与“坏”无关,他只是在感受鸡蛋摔在地上的感觉,感受物体形状变化带来的新奇感,是其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父母除了明确地禁止之外,还可以主动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具体做法是:炒鸡蛋之前请孩子帮忙打鸡蛋,这种让“被斥责的破坏”变为“成就感体验”的方式,比单纯地限制孩子的行为更有效。理解什幺不该做,同时知道可以怎样做,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快速提升有效自控的动机和根基。

2~3岁,外部语言调控:

“说”出来才可以

2~3岁期间,随着认知机能的成熟和经验的日益丰富,逐渐开始使用语言代替动作表达需求是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又一大特征。他不仅能够学着用“说”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在尝试着用“说”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面对自己比较害怕的场景时,会出声地告诉自己:“我不怕,我才不怕黑呢!”“我一点儿也不怕虫子。”或者:“我最不怕虫子了!”爬楼梯的时候一次一次地跟自己强调:“要小心,要小心!”在想买玩具时会告诉自己:“我家里已经有啦!”,等等,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这都是孩子自控力正在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进行的自我调整方式,父母要看到此时孩子对自控力发展的自主意愿,给以及时的帮助和调整。

给父母的建议:

1明确并坚持一定的规则

孩子用于指导自己行为的外部语言,一般都来自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要求,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明确并坚持一定的规则,比如“抢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需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要尊重长辈”“有客人到家里要懂礼貌”等等。规则要明确具体,所有人都要遵守,这样才会在孩子的脑海中逐渐清晰,牢记在心并以此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控力。

2语言指令游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步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样对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父母需要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玩一些与语言指令相关的游戏,比如“天气预报”游戏:当预报晴天时,孩子不需要做任何动作,但是当预报员预报“冰雹”天气时,要立刻双手抱头或者躲在安全的地方,听到“下雨”时,要做出打伞的举动,等等。孩子和父母可以轮流当预报员,既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又可以锻炼孩子根据指令灵活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特别提醒:

延迟=?单纯的忍耐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绝不是简单地让孩子学会忍耐,或者是和内心的冲动、诱惑做斗争,更重要的是激活孩子对目标的动机,培养孩子对未来的权衡能力,让他知道如果能够坚持去做的话,后面会得到更有吸引力的东西。同时,在坚持的过程中,教会孩子更多的方法和策略,让他们在每一次实现自己目标时都更有自控力,更加自信。

3~5岁,自控力发展的里程碑:

延迟满足能力

3~5岁儿童的自制力主要体现在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上。延迟满足能力是指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即时满足的趋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制能力。

研究发现3~5岁的儿童延迟满足能力是不断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增强自制的过程中更加的具有策略性,比如他们会将眼睛看往别处、捂上眼睛、背对诱惑他的事物或者通过唱歌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等,从而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

给父母的建议:

1明确“延迟”是和孩子一起作出的决定

关于延迟满足,父母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问题:延迟之后的结果真的是孩子期待的吗?因为有期待才有动机,这样的坚持才有意义,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作出“延迟”的决定。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只想要一颗糖,对三颗糖并不感兴趣,如果父母阻止孩子吃这一颗糖,非得强迫孩子等待10分钟之后给他三颗糖不可,那我们的行为在孩子看来就是可笑和无理的,除了破坏亲子关系,产生不信任,并不会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是相反,如果孩子是一个糖果爱好者,希望糖果越多越好,那幺三颗糖的目标对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它不是在被动地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而是让孩子主动学习权衡目标的价值以及学会选择与承担。

2积极陪伴,给予孩子明确的鼓励在父母和孩子一起明确目标之后,面对眼前的诱惑,孩子可能会想要放弃,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积极陪伴:“你马上就收拾完了,再坚持一下,我会一直陪着你。”并且在孩子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候,给予孩子明确具体的鼓励:“你特别棒,因为你这次坚持把玩具收拾好才去看动画片,所以你可以多看一集。”进一步强化孩子的成就感,让他感觉坚持是值得的。

5~6岁,自控力发展的里程碑:

规则逐渐内化

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增强了,开始逐渐学会将社会规则内化,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孩子进入中班之后,游戏方式逐渐由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等向小组游戏转变,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可、收获友谊,需要儿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这也强化了规则的内化进程。

给父母的建议:

1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当孩子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和分析自己的行为时,在面对同样或类似的活动和情境时,才会逐渐地表现出更好地自控能力。因此,在孩子因为冲动或任性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时候,父母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站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分析失控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的时候,他更需要父母站在他们身边,以此来确定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

2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社会模仿对孩子自控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孩子往往通过社会学习、榜样模仿,产生自我强化,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家长平时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如果孩子一做错事情,父母就不问缘由火冒三丈,暴跳如雷,那怎幺可以要求孩子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如果家长喜欢吃垃圾食品,不爱健康,又怎幺可以要求孩子控制自己对垃圾食品的欲望,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3及时奖励孩子的正向行为

研究发现奖励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比较明显的激励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期待获得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增加相应行为发生的频次。因此,父母可以将自己期望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陈列清楚,比如“每天坚持读一本绘本”“不是吃饭最慢的”“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等,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就可以得到一个星星贴纸,集齐5个星星贴纸可以换一个红旗贴纸,5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冰激凌,10个红旗贴纸可以兑换一个玩具,等等。每当孩子出现良好的自控行为时,及时给予相应反馈,可以逐步实现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