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闻天

在探讨关于童年的话题时,《童年清单》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这次我们特意将其中3个比较特别的清单挑出来进行了

重新编辑,和大家分享。

它们正好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尊重孩子的童年,

如何帮孩子在童年中找到勇气和能量。

其实,《童年清单》真的是一本宝藏育儿书,它能帮我们对童年进行一次深入的回顾,也对我们该给孩子一个什幺样的童年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并把理由阐释得非常清楚,建议你完整地读一读。

童年能够预示未来,让孩子有一本《我小时候的相册》

时间并不仅仅意味着未来。那些已流逝的时间,曾经存在过的日子,依然值得怀念,在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认识自我,孩子看待世界的源头

将记忆艺术地沉淀为文化的积累,与机械地背诵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语言和记忆力的训练。在英国,这被称为“追忆往事”,有助于孩子积累自己的生活故事,阐述自己的经历。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本《我小时候的相册》,上面贴有各种照片,记录着当时的问题、想法和愿望。孩子其实是十分热爱自己成长的这些见证物的。

孩子们需要从眼神或评论中得知成人对他的看法,需要大人对他们的成长给予形式上的肯定。不要小看在门框上刻下孩子身高这样的小事,你记下孩子的身高和测量的日期,孩子就捕捉到一个信息:妈妈关心我的存在。

成人的一句评价、一个眼神,以及周围人对自己发育状况的关注,都会渐渐地变为孩子对自己的看法。换句话说,就是成人的眼神可以左右孩子对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会逐渐演变成孩子的自我认识。不管这种眼光的含义是无聊、关注,还是令人恐惧,若干年后,孩子又会以同样的眼光回过头来看待自己的家庭,甚至整个社会。

对童年的尊重,是自我尊重的

支撑

这是一本专门关于你的相册。为什幺这幺尊重你?因为你是一个孩子。童年是一个很特别的阶段,不仅是等待成长的阶段,也是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阶段。我们要时常强化以孩子为荣的这种理念,每个孩子都应该“为自己是个孩子而感到自豪”。我们也需要将童年的价值用一种形式来加以强调,因此提倡每个父母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做一本《我小时候的相册》,并将它细心收藏。这是对孩子的历史的尊重,具有非凡的意义。

母亲更能回忆起孩子成长中的每个细节,能把成长的经历按时间顺序一一排列起来。如果说一个家庭相当于一座博物馆,那幺母亲就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馆长。其实在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件事情上,父亲也可以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完全可以分工合作,比如一个去录制孩子玩积木时唱的歌,一个写下孩子在给荷兰鼠布置小窝时的对话,等等。

在信息爆炸、知识飞速老化的社会中,孩子非常需要一个记忆的支撑。《我小时候的相册》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虽然相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黄,但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过期。

记忆力是每一项学习的前提。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不经意地暗示孩子:“今天下午的这个经历真让人难忘。”或者说:“这次救险,还有这张图片,有可能让我们终生铭记。”以此强化孩子的记忆感受。

让每个7岁的孩子都拥有一本《我小时候的相册》。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幅有名的自画像,是他亲笔所画,亲手装框,兴许还会垫在一张金色的衬纸上。

激发才智,让孩子回忆起出生的那一刻

伊万·A. 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一书中就曾经发问——婴儿未说话前,甚至未走路时,就已开始观察周围世界。而成人们却常常误认为,婴儿不过是在“发呆”。孩子是否已经观察到周围世界的意义与各种事物的联系,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晓呢?

婴儿更热爱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得知,婴儿从一开始就可以不断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能够把记忆的东西作为经验保存起来。与成人一样,婴儿也能从经验出发完成学习过程。这个新的研究得出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结果,即婴儿具备的一些潜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不会被发现,要到后来的发育阶段才会显露出来。

另外有实验证明,婴儿在出生前就已经开始学习。如果具备学习能力的观点成立,这等于证明婴儿同时也具有记忆力,因为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前提。婴儿好像还会享受学习的乐趣。当他们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时,就显得自得其乐。研究发现,当婴儿已经掌握一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过于单调时,就会停止合作。我们在实验室里观察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音调如果不断地被重复,婴儿心跳的频率就会减弱,而一旦改换新的音调,他们的兴趣便重新大增,心跳频率也会随之迅速上升。还有一系列的实验也表明:学习会使婴儿的心理获得满足。我们把婴儿分成两组,在一组婴儿面前,只举着一个玩具在他们眼前不断摇动;与此同时,让另一组婴儿自己爬着去接触玩具。结果,主动追逐玩具的婴儿比被动观看玩具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满意表情,可见,主动学习更能使婴儿产生愉悦的情绪。

婴儿身上的奥秘一旦被全部揭示,产前医学、大脑研究和发展心理学在婴儿方面的研究假设有突破性的成就,那幺婴儿的各种感官就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我们希望下一代能够攻克人类遗忘自己出生时刻的难题,攻克习惯性健忘症,将人类的记忆力宝库不断扩展。人类的记忆力一旦发展到那一步,人们对自身以及对他人认识的深刻程度,将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

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科学知识与文化历史加入3岁、5岁或是7岁儿童的体验中去?怎样帮助他们增强记忆,而不是分化记忆?怎样强化他们记忆的敏感性?怎样使新生儿保持住他们原本就存在的语言接受能力?怎样使他们不仅有意识地保持住尚在母体时就已掌握的能力,而且出生后又能够重新辨认出来?应该说,婴儿比成年人更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没有人能比婴儿离自己的出生日期更近了。

第一口呼吸,是勇气,更是努力

每个人的身体都体验过另一个世界(母体)。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认识两个世界。让我们想象一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吧:假设父母早在出生之前就很喜欢旅游,那幺在乘车、坐船时,胎儿会跟着来回波动,如同自己在游山玩水一般。

每当我们回忆起生命的起源,对生命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一个小小的澡盆,也许会使你联想到自己出生前已掌握的游泳本领。肚脐像是留在身体上的一枚凭证,它时时提醒你,在生命之初曾与另一个人血肉相连,没有这个人,生命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你与她以合体的方式,与外界对话长达9个月之久。

请带着一种敬重的心情,与孩子一起观看母体内婴儿的照片:婴儿在羊水里浮游,虽然只有一个拇指大小,但他已经可以与另一个人进行对话。这样的情景持续到一个伟大的事件出现——诞生日!

我们倘若想唤起孩子对出生前后的记忆,请不要一味地重复叙述,而应当使用提问的方式暗示孩子:当时的婴儿有可能处于何种状况?可提起新生儿的软弱无助,更要讲他们在母体时自由受到局限后所做出求得解脱的努力。尽管伴随自由出现的是疼痛之感,然而呼吸带来的欣喜仍是婴儿的主要体验。但愿他们能回想起人生的第一口呼吸!

今天的“人类成长文化”,需要我们针对“出生记忆的丧失”研究出一些补救对策,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从而避免他们以后只一味地关心世俗的利益。让孩子回忆起自己出生的时刻,回忆起自己的第一口呼吸,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深刻的精神食粮,可以激发孩子的才智,使他更加机敏,并增进其生存的喜悦。

让每个孩子学会提问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让每个孩子都知晓婴儿的感觉。

让每个孩子对自己出生前的记忆与想象得到强化。

产生力量,让孩子体验“缺乏”的滋味

在巴伐利亚的一所幼儿园里,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奇异的设想:假如把幼儿园里的玩具全部收藏起来,孩子们将会如何反应?好奇的同时,教师们也想借机从玩具中解脱一下。

“缺乏”带来的巨大的收获

于是,幼儿园里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毛绒玩具、塑胶玩具、积木……所有玩具通通被运到地下室堆积起来,连布娃娃也用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第二天一早,孩子们来到空空如也的幼儿园。头10分钟里,气氛略显尴尬,光秃秃的地板、空空的墙壁、几件有数的家具。孩子们显得笨拙而不安,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幼儿园的教师们也没有任何准备,虽然终于彻底地从玩具里获得解放,可是无所事事也让人感觉不舒服。大家都不自然地等待着什幺发生。可是空房子究竟能干什幺呢?孩子们坐在桌子上,无聊地晃动着双腿。突然,大家发现一个孩子的毛衣比较别致,上面的房子图案生动有趣。于是有人提议把椅子架起来,再把被子搭在上面,这不就成了一所小房子了吗?僵局终于被打破。就这幺一下,孩子们便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了。一开始吵闹得很厉害,有几次甚至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但后来竟渐渐好转:游戏的秩序更加顺畅,孩子之间的对话和倾听渐渐增多,男孩和女孩的交往也频频出现。与此同时,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却在淡化。他们强烈地感觉到,平时那些不断指导游戏、决定和控制时间的事情通通都不需要做了。

两个星期后的家长会上,父母纷纷报告孩子在家中令人惊讶的表现:有的把家里的玩具也送到储藏室里;有的睡眠大大增加;有个特别厌食的小女孩突然胃口大开。参加家长会的还有些爷爷、奶奶。他们说,孩子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在这两个星期里更加亲密,因为他们终于体验到祖辈们过去没有玩具可玩的情形。在此之前,老人们要哄孙子、孙女开心就非送玩具不可,现在他们回想起一些当年的小把戏,什幺道具都不用就能玩得热火朝天。

越少,意义越多,能量越大

其实这个项目的最初想法,来自一项预防儿童成瘾的工程。这个点子并不像乍听到时那样荒诞。社会教育学家想从中观察的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孩子如何感觉享受,同时测试孩子内心的自控力、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行为的程度。

这个项目无论推广到哪里,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与赞同。其实这件事早该着手做了。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谁家没有那幺一堆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呢?这些玩具一方面让人感觉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又不能随便丢掉,因为一是劳动所造,二是赠送的礼物,转送他人未必妥当。日积月累,各家都积攒了一堆,实际上真正能玩儿的没几个。玩具过剩,超出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数量时,孩子也并没有感到开心。我们也采访了老一代人。当他们听说,有的孩子占有满满一屋子玩具仍然百无聊赖时,感到不可思议。回想起他们自己的童年,玩具少得可怜,只有几颗枞树果拿来充当布娃娃或小动物。战后更是穷困不堪,一个肥皂盒就是一艘小船。那些少得不能再少的玩具在记忆中却含有多得不能再多的意义。

卸掉包袱,解放感官,我们的年轻一代早已萌发这样的要求。一些教育者一直在推崇一种教育原则——人为地制造物质缺乏的条件,有意压低学生的生活水平。他们相信,一个只会坐享其成、只会依赖父母的财产和地位生活的人,今后很难成为一个成功者。我们的孩子必须具备从零开始的能力。让孩子有这样的体验,需要我们的力量与勇气,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力量,一种来自自身的力量。

请为每个7岁的孩子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体验“少”有时候意味着更多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