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 | 高婷

勤能补拙,凭借反复做练习题这种所谓的“笨方法”,也能帮助提升学习能力,抵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科研工作者有时候使的也是大量阅读文献、不断考证这种“笨方法”。

这期我们采访的主人公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罗会仟老师,同时他也是科普图书《水煮物理》《超导“小时代”》的作者,还参与过《十万个为什幺》(第六版 物理卷)的修订,通过对他的访谈,我们能看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经历,了解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什幺样的重要能力和素养。

职业方向是伴随着成长逐渐确立的

在从事科研工作之前,罗老师对未来的设想是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因为他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父亲是老师,家里的几位亲戚也都是老师,成为老师好像是他生命里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在他成长的小县城,这是一份备受大家尊敬的职业,再加上教师有事业编制,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罗老师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众多学科中又精心地选择了物理专业。

大学毕业前夕,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到中学当老师,这时候罗老师开始思考我也要当一个老师吗,继续读研会怎幺样呢。当时在北京市刚刚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所以到一所比较好的中学去当老师没有想象中那幺容易,相比而言考研似乎是更恰当的选择。

这时候罗老师开始通过书籍了解科学研究到底是什幺样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就在这时候一些知名科学家的自传,比如《杨振宁传》《吴有训传》《吴健雄传》等书籍进入了罗老师的视野。他们的故事激发了罗老师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凭借出色的成绩,他获得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推免研究生的名额,并完成了硕博连读,从此开始了在物理领域的研究。

在被问到哪些成长经历与现在的科研工作有关时,罗老师分享了以下几个故事:

一份习题集成就的学习能力

寻找研究领域的新思路和创新点,并想方设法地进行验证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这就需要大量地阅读文献资料,不断地开展实验,这些都是对学习能力的考验。说到学习能力,罗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广为传播的一份习题集。

大学期间,罗老师当时把所有主课教材的习题都解答了一遍,并制作了一份非常完善的习题集。据说这本习题集被师弟师妹们复印了十几年。做习题是罗老师从初中就养成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个习惯,不仅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还为他带来了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当然还有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

罗老师提到,一到放寒暑假,他会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先完成假期作业,然后把剩余的时间全都拿来做下学期课本上的例题和课后习题(那时候能提前拿到下学期的课本)。课本上的题目相对简单,但罗老师也都特别认真地对待:把题目抄写下来,遮住答案,自己先尝试解答,并认真地写好解答过程。即使再简单的题目,他也会做2~3遍。这个在初中就养成的习惯,罗老师一直坚持到了大学。

罗老师说自己不是特别聪明,但通过这种“笨方法”能补拙。刚开始做题的时候,罗老师也会遇到困难,“很多概念也不是一下子就理解的,不对的地方学着例题改一改、凑一凑,凑多了就搞明白了。”他说道。

罗老师也说,这种机械重复的方法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已经不再适用,现在的孩子眼界开阔,学习资源也更丰富,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兴趣点都没关系,比如让孩子读一本感兴趣的书,他可能就会主动通过查字典或者其他方式去认识生字;再比如口算练习很枯燥,但如果能引入比赛机制,让孩子和爸爸妈妈比赛,可能就会激发孩子练习的兴趣。罗老师强调:“孩子其实天生是对学习感兴趣的,只是需要家长花些时间、动动脑筋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别一味地把学习当成任务,扼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一本《十万个为什幺》开启的阅读习惯

如今阅读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罗老师还是一再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在他上学的时候,书籍是奢侈品,家里没有什幺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罗老师就把父亲的教科书、工具书都拿来看,有时候也从亲戚、同学那里借书看,从表哥那儿借阅过的一本《十万个为什幺》让他印象深刻,这是他小时候接触过的少有的科普读物之一,这也成为他后来参与编着《十万个为什幺》(第六版物理卷)的契机和动力。

到了初中三年级,成绩优异的罗老师以保送生的身份,直接升入了重点高中。当时,学校给这些保送生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开学前集训,其中有一位同学让罗老师印象深刻,因为他总是带领大家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段时间没有学业的压力,罗老师在图书馆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阅读时光,也接触到了《绿野仙踪》《格林童话》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高中生涯正式开始之后,罗老师的生活重心又回到了学习上,进入大学之后才又有了系统阅读的机会。

阅读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对一位理科生产生着影响,首先就体现在罗老师具备的良好的写作能力上。大学期间,罗老师就开通了博客账户,刚开始是发表一些生活见闻、自己日常创作的散文诗和小说等,后来他还开始分享物理相关的科普知识,一度被很多粉丝追着更新,目前这个账户还在不间断地更新着,阅读量也相当可观。后来,罗老师还相继出版了科普作品《水煮物理》《超导“小时代”》等,参与编着《十万个为什幺》(第六版物理卷)等。这些都离不开阅读的滋养。

罗老师说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原则不可动摇。罗老师还建议父母要让孩子阅读适龄的经典文学,而且尽量读原着。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优质内容的熏陶,自然就看不上其他粗劣的内容,也在无形中提升和锻炼了辨别能力。

一个清晰目标激发的成长动力

不仅是孩子,对于科研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罗老师说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如果只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任务,那幺一遇到问题可能就会坚持不下去了。

在这个问题上,罗老师分享他的方法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幺,并通过努力实现。在上小学的时候罗老师的父亲就告诉过他∶“不管老师或家长对你有什幺样的要求,最关键的是你要明白自己要什幺,喜欢什幺。”罗老师提到,现在会看到有些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到了大学可能会为了不挂科或者保研而学习,一旦工作后,没有了外部的要求,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所以他鼓励现在的孩子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要轻易地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