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杉杉

在幼儿园里,每班都有衣帽柜,这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小柜子。柜子里琳琅满目,藏着每个孩子自己日常的衣物、个人物品、小书包,还有收集到的许多“宝贝”,比如活动区制作的作品、好朋友送的礼物。但是经常会听到孩子向老师反映自己的东西塞不进去了;或者学习用品、口罩、衣物等东西散落在柜子里,每次一开柜子东西就会掉出来;还有的孩子经常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每次都要把所有东西翻出来。

为此,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任务:让孩子到自己的小柜子里找到昨天的手工作品。有的孩子很快就找到了,但大部分孩子都花了好长时间才找到。趁着热乎劲儿,老师和孩子们讨论开了。

老师:“柜子里的东西好找吗?”

孩子们连连摇头:“不好找。”

老师:“那我们怎幺才能方便找呢?”

小美:“我们应该把用不上的带回家。”

加加:“我们可以分类整理一下。”

小布:“把每天都要用的放最上面。”

于是老师让孩子们根据这几条建议着手进行整理:首先把用不上的东西装进书包里准备带回家;然后再教孩子们把柜子里的衣服叠起来,把学习用品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摆放好。孩子们的小柜子一下子整齐了很多,东西也好找了。

除了在幼儿园里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整理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师建议家长在生活中也要利用孩子找不到东西的契机,教孩子学习整理的方法,也给孩子多提供机会去体验和演练。

让孩子学习整理归纳,不是简单地向孩子提出要求,而应该教给孩子具体的整理办法,比如按照物品的种类进行分类,文具类的放在一起,用品类的放在一起,还可以区分常用的和不常用的物品。这样整理拆分,可以让孩子立刻行动起来且信心满满。另外,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从哪儿拿放哪儿去的习惯。家庭成员都要注意配合,给孩子做好表率。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比如当孩子玩了一天,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这时候可以来一场玩具整理大赛,把散落的玩具一分为二,让家长和孩子分别负责整理,看谁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并且要分门别类,有条理地摆放玩具。如果是大班的孩子,还可以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统计,让孩子设计一个统计表,看一看每一类玩具的数量有多少。这既是对孩子整理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让家里变得更整洁,何乐而不为呢?

整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任务中完成,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整理玩具、衣物等。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太小干不了,还没等孩子动手,就随手帮忙收拾了,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整理的机会。因此,在生活中家长要学会放手,主动引导孩子参与整理的任务。

另外,当孩子东西乱放找不到的时候,家长往往会第一时间出面帮忙解决,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对家长的依赖,找不到东西时就会习惯性地向家长求助。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该“视而不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孩子多次体验和感受“找不到”的麻烦时,就会萌发出主动整理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