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鼓响能勾起少时的美好回忆,一声清唱能触动内心深处柔软的情丝。七十年来,渤海大鼓在齐鲁大地上不断生发,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曲艺表演艺术。

来到山东省滨州市,一定要听一场渤海大鼓。对于20世纪60年代前在农村出生的人来说,他们对渤海大鼓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那时候,娱乐形式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农村,一年能够看一两场露天电影都觉得是十分奢侈的事。有时候,放电影的人盼不来,能够听一晚上“大鼓书”也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20世纪70年代,大鼓书在北方农村非常流行,如木板大鼓、西河大鼓等,有很深的群众基础,说书的民间艺人不少。渤海大鼓就是借鉴各种鼓书特点演化而来的。

鼓创新风“半台戏”

自清末民初以来,鼓书就是山东省沾化县(今滨州市沾化区)民间盛行的主要曲艺活动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派别的鼓书艺人曾在这里进行演出活动,丰富的文化交流为渤海大鼓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渤海大鼓的创始人魏尊昌(1913—1992年),是沾化县河家村人。他19岁拜鼓书艺人董贵盛为师,学习演唱木板大鼓和西河大鼓。1943年又拜东路大鼓名流文宝祥为师,学唱东路大鼓的《江宁奇案》《曹义上寿》《大送嫁》等书目。魏尊昌的说唱艺术形象鲜明、表演生动、语言火爆,很快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有“半台戏”之雅号。

1949年前后,魏尊昌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将东路大鼓与京剧、河北梆子和民间小调中的某些腔调进行糅合,首创大开板、慢板、流水板、四板等曲式,逐渐形成一种叙事清晰明朗、声调细腻优美、塑造人物栩栩如生的新鼓书形式。后来,因沾化县当时属滨州市渤海区,地域又濒临渤海,所以这种新鼓书形式被定名为“渤海大鼓”。魏尊昌后被吸收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在他的引领和推广下,沾化县内众多鼓书艺人开始演唱渤海大鼓。

1967年,沾化鼓书院解散,魏尊昌等艺人开始四处奔波的演艺生涯。几十年间,他们走街串巷,风餐露宿,克服种种艰苦的演出条件,足迹遍及山东垦利、桓台、寿光、高青、利津等地,执着于渤海大鼓艺术的实践与改进,使其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后,魏尊昌、兰尊侠等艺人参加山东惠民地区会演并获奖,并连续多年参加胡集书会。胡集书会是兴起并扎根于山东省惠民县胡集镇的一种曲艺集市盛会,起于元代,盛于清初,沿袭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胡集书会上曲艺名家云集,是难得的表演交流盛会,魏尊昌曾和到会的孙振业、刘兰芳等许多曲艺界名人同台演出,受益颇多,同时他也为渤海大鼓融入更多精华内容,渤海大鼓逐渐成为胡集书会上的支柱曲种。

一声清唱忆佳声

在滨州听过魏尊昌说书的人不在少数。少年时,我便与魏尊昌和渤海大鼓有一段渊源,对当时听他说书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魏尊昌到村子里演出。一块空地上放一张木头桌子,鼓子放在桌面上,魏尊昌居右边,弹奏大三弦的伴奏者居左边,众人围成一圈。大鼓一敲,三弦声起,便即开书。

开场时,魏尊昌手持纸扇,台前来一个亮相,然后右手握扇,左手晃板,脚步随伴奏音乐移动,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音乐停后,他开始念上场引子。所谓“上场引子”,就是每次上场为了拉近和观众距离说的垫场话,如“人都到的差不多了吧?差不多了,好,那就开始吧”。有时候也以定场诗作为开书引子。说完引子后,他用力打鼓,进入正题。

说书的全凭一张口,魏尊昌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表演动作根据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同戏曲一样,渤海大鼓的角色也有生、旦、净、末、丑,又分男女、文武、忠奸等各类人物形象,即所谓“生旦净未丑,神仙龙虎狗;三教九流全,男女老少有;忠奸善恶案,悲欢离合酒;手眼身法步,说学逗唱扣;指点万里外,话说千年久”。魏尊昌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如金声玉振,唱腔极具感染力。表演方面,他时而扮演奸党佞臣,时而表现忠孝节义,装男扮女变自己,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口、眼、神、法、步、身、手紧密配合,随时和观众交流感情,让观众沉浸于书中场景,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听书的人两眼紧盯魏尊昌,情绪随着故事的情节而跌宕起伏,时而高兴,时而忧愁,时而愤怒。魏尊昌说到动情处,一手抡着鼓槌,一手打着板,不大的眼睛变得溜圆,干脆爽利的说辞从那长着稀疏胡子的嘴里不断涌出,让众人听得入神,如木雕泥塑一般。等到他用手在鼓面上一按,音乐骤停,说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休息一下,接着道来”后,人们才缓过味来,接着就是一阵吵吵嚷嚷,或为忠臣惋惜,或猜测奸臣是否被抓,意犹未尽,期待下一场开书。

记得第一次看魏尊昌表演《呼家将》,晚上听完了他的演唱,白天就会学着他的样子,拿着奶奶的擀面棍用力击打盖咸菜瓮的破锅,气得父亲追着打我,爷爷却喜得哈哈大笑。

继承传统唱新风

渤海大鼓的道具主要有鼓子、鸳鸯板、大三弦、扇子、镇木。

鼓子,也叫周鼓,根据历代艺人相传,鼓书源于周文王“打鼓功臣”之典故,因此称周鼓。鼓的双面蒙着牛皮,直径为35厘米,厚10厘米,鼓腔用桑木制作。鼓键长25厘米,宽0.9厘米,为实心竹料,放鼓的架子有15厘米。鸳鸯板为铜板或钢板,一对,大小相同,都是月牙状,长14厘米,宽4.5厘米,厚0.3厘米。大三弦由鼓、杆、弦构成:鼓腔为椭圆形,长24厘米,厚9厘米,鼓两面蒙蟒皮;杆为楠木,杆长109厘米;三根弦分别叫一弦、二弦、三弦,弹拨时戴指甲帽,以拇指、食指弹奏。扇子,是常见的折叠纸扇。镇木,以硬木制作,长方体形状。表演时,这些道具需要与说书人的节奏紧密配合,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伴奏方面,表演者的鼓点和板点最为重要。鼓点“凤凰三点头”,用于打通场,三弦与钢板同时进行;“龙抬头”用于大开板前奏;“撅尾巴”用于开书前和速度较快的片段;“三朝水”用于甩腔间奏过门;“莲子健”多用于唱腔的高潮部分。表演者手中的钢板随鼓点快慢变化进行,击板以节,演唱时击哑板,流水板击碎板,四板击晃板。

经过近70年的成长与磨砺,渤海大鼓得到不断改进和丰富,表演形式日臻完善,成为滨州特有的一种曲艺表现形式。2007年10月,其被列为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方面,除了《呼家将》《杨家将》《薛家将》《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等长篇曲目,还有《罗成算卦》《马前泼水》《摔子劝夫》《庄户论》《天雷报》等30多个短曲目,深受群众喜欢。

如今,渤海大鼓第一代创始人魏尊昌已然故去,但其精神被说书艺人们继承下来,继续在齐鲁大地上生发。2021年,我有幸在位于沾化区的渤海大鼓怀旧馆聆听了渤海大鼓传承人兰尊侠的演唱。兰老师近80岁了,和魏尊昌同为渤海大鼓的原创人,现在还活跃在渤海大鼓的说书现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兰尊侠不仅和老艺人一起创演了渤海大鼓新曲目,还对渤海大鼓进行改革,让其更加贴近生活,更能为观众所接受。兰尊侠的弟子许同贵现在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被誉为“关东山里红”,多次在中央电视台表演渤海大鼓。

我曾与兰尊侠进行过一次深入交谈,他谈到了胡集书会的兴与衰,感慨渤海大鼓后继乏人,也表达了对渤海大鼓传承的担忧。兰尊侠说,渤海大鼓表演难度大,不下几年苦功根本学不成,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渤海大鼓的传承和发展再尽微薄之力。在我的请求下,兰尊侠演唱了《呼家将》片段,其身法的灵活度虽然不如年轻艺人,但他吐字清晰,表情丰富到位,鸳鸯板和鼓点的配合恰到好处,和我小时候听的相比,人虽不是那个人,可味还是那个味!

鼓韵佳声,情深流远。从兰尊侠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艺人的执着与坚守,相信在他们的坚守下,渤海大鼓会进一步发扬光大。

陈林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3C98787C-19D8-4FF3-8DA6-4DE5D9DBFD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