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如果说从事日本日料理工作近二十载做得出一手好日料,是作为一个职业人的本色当行那幺,因为这份工作能说得出一口流利的日语,而且熟稔当地的文化习惯和风俗,运动机就应该从“本分”开毕为“情怀”,理应获得别人的赞许,马士龙就是值得赢得别人赞许的这类人。

按照正常流程,本次采访先从人物的个人经历聊起,不过有点不同的是,今天的采访对象马士龙,在谈起个人成长经历时没有因掌握话语权而表现出丝毫兴趣,只是对自己过去经历轻描淡写地进行了一番“白描”。直到进行下一个话题,从吊汤谈起关于日料的制作,这一下子激发了马士龙所有的兴奋点,他开始滔滔不绝,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为我们讲解日料制作的每一个要点。原来,对于一个专注的食匠来说,聊自己永远不是他擅长的,料理才是他的专业所在。

不得不说的日料师傅成长史

尽管采访过程中,马士龙对自己的经历讲述得不尽完善,但他的淡然却让我们觉得更有必要摊开岁月,聊一聊他从日料店学徒到高端寿司店料理长的成长史。

1999年马士龙开始从事日本料理工作。“起初在父亲的同学介绍下学习日料”,开始总是难的,基本没有人会告诉你具体要怎幺做,凡事靠自己摸索,避免不了四处碰壁的窘态。同时,又要面对许多自己工作内容之外的杂活,为了不让杂活分散精力和时间,马士龙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去完成自己手上工作,尽量挤时间去学习。“在这家店的三年时间里,其实都是从刷锅、洗米、切菜、吊汤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马士龙如是说,也正要感谢过去琐碎的经历,让他把日料基本技能掌握得如此扎实。

休息的时间马士龙也没闲着,作为一个日料师傅他要学习日文。起初自学,其后任职的料理店有来自日本的师傅,跟着他们多多少少也会掌握一些基本用语。2003年之后,马士龙专门请家教,把工资的一大半都用来学习日语。平时他也会随身携带电子词典,听不懂马上就去查,回到家他也要打开电脑,浏览日本的网站,学习主流、前端的料理做法。至于学习日语的缘由,马士龙说不单是为和日本师傅更方便交流,更是“要从中了解到日本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把日料做得精,也才能把人家的文化做得更好”。

和日本的师傅学习,对马士龙来说也是难得宝贵的经历,因为这开始了他系统学习日料的历程。“业精于勤”这是成功的不二法门。马士龙说,“日本的师傅也会让你做最基础的事情,有时候一天可能只做一件事,直到做好为止。所以,为了有突破只能把师傅交代的工作做好,而且甚至要比他要求的做得还好,这样他才放心让你去做别的。”另外,日本师傅对料理的要求近乎苛刻,哪怕在客流量最大的时间段,不管多忙,假如料理出现一丝瑕疵都会被要求返工,也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精神感染着马士龙,让他在自己往后的料理生涯中更加专注、更追求极致。

暖心暖胃,日料吃的也是人情

鲅鱼只有开春吃,8月份就吃鳗鱼松茸,9月份后吃秋刀鱼、螃蟹;鱼腹的肉最鲜美,根据鱼的纹路,肉质的紧密、薄厚选择做什幺样的料理;米要泡多长时间,芥末和醋的调和……日料讲究食材新鲜、配比精细。当这些定性要求熟稔于心,要做出绝美又口味不同的料理就全凭师傅的悟性和经验。

同样的季节食材,同样的计量方式、配比和手法,马士龙这个从未去过日本的日料师傅,能像当地老师傅一样,做出地道又独具风味的日料。有多少客人从成都到北京,一定要再回味一口马士龙做的日料。在北京大德酒场的吧台,也总是有不少客人为表青睐与感谢要为马士龙点上一杯清酒。

大德酒场要提供给顾客的不单是按标准他应该吃什幺,而是今天他适合吃什幺,胃不舒服的顾客来到这里,那就把生鲜刺身改成烧烤的,或是做一份汤,暖心暖胃。在今天最新鲜的食材中选取最适合的、价位又在顾客心理承受范围内的食物,每一个顾客来到大德酒场,马士龙都可以为他做一份专属的私人定制日本料理套餐。

除了美味的召唤和人性化服务,我想马士龙之所深受顾客的欢迎,还是因为人情。就像他常和同事说的:“客人就是朋友,料理吃的也是一种情怀,我们要用料理给客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