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军(中国食文化传播使者、

餐饮业改革开放40周年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吴越王钱锍思念夫人时写给她的信,虽寥寥数语,却平实温馨、情真意切。看到朴素纯真,心灵手巧的合阳面花艺人和活色生香、瑰丽奇趣的合阳面花,不由得想起这首《陌上花》。说到情愫,哪种艺术品能比得上面花承载得更多更深沉?人们把美好的夙愿,虔诚的祝福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一齐融进这一朵朵民俗艺术之花中,真挚深情地表达着对亲友的祝福。

面花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这种习俗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之后,面花的作用越来越广,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不断与其结缘,而面花也深深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面花是一种面食艺术,有着几干年的民间历史,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地处关中东部的合阳县,村民普遍有精制细做面花的传统风俗,在秦东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精细、色彩鲜艳协调、象征意义强等特色。合阳县面花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在合阳,面花意味着民俗情愫,是绚丽多姿的面花艺术把乡间村野的民俗内涵物化、形象化、艺术化,美轮美奂的面花既是美的化身,也是情的使者,更是礼的载体,自然也贯穿于人们婚嫁、丧葬、满月、庆寿等各个阶段的人生礼仪之中。“合阳面花最大的特点就是跟民俗紧密结合,每一个民俗都有特定的面花形式,内行人一看就能知道这个面花是哪种场合用的。”

合阳面花的种类,可分为祝寿、婚庆、节日、过岁、丧礼、礼品等几种,花色主要采用红、绿、兰、黄、紫、黑等六色,是广大民间行门入户、相互拜访的一种非常体面的传统形式,深受民间喜爱,其制作流程复杂精细、特别是当下将其作为民间艺术品之后,掌握其制作手法的人寥寥无几,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春节祭神,人们为天地诸神献上五个神桃,包含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走亲戚拜年时,晚辈给长辈送上又白又大的调和馍馍,里面包上清油、盐、芝麻、椒叶和调和面,凉吃热吃都好,根本无需菜肴佐餐,也因此产生了“合阳一大怪,吃馍不就菜”;元宵节,长辈则给晚辈带去娃娃馍,如果是给结婚不久的女儿元宵节送,还要蒸上一对“插花娃娃”,男娃娃头戴官帽,女娃娃头戴凤冠,寓意早生贵子,生活美满;清明节,黄河边上的洽川人要蒸上“燕儿窝馍”,馍顶一对燕子,四个燕蛋围成一圈,上坟祭祖时,大人让小孩把燕儿窝馍从坟顶往下滚,馍滚得越远,福气越大;端午节,最重要的礼物就是“艾馍馍”。“艾馍馍”有龙湖狮羊、花草虫鱼、瓜果蔬菜等各种样式,活灵活现,生机盎然,承载的则是母亲对女儿的祝福,希望他们的日子繁花似锦;中秋节蒸的“大花糕”,体积庞大,层层叠起,中间多饰以核桃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步步登高;这个时候给新婚女儿送一个“鱼儿变娃糕”是少不了的,寄托娘家人对女儿的祝福和希望,盼着女儿能在新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得更加美好。

成家结婚,各路亲戚都会带着面花前来贺喜,在这样一个小型的面花博览会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新娘家准备的“龙凤呈祥”大插花馄饨,两个白皙的胖娃娃,高高地被簇拥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女娃娃站立的花丛中赫然盘着一只凤凰,而男娃娃前面则是一条龙,祝福与祈愿都凝聚在这对胖娃娃的眼角眉梢。

合阳面花以婚俗面花最为精美而丰富。女儿出嫁娘家要送人物、鸟兽、鱼虫和花卉等形式的插花馄饨花馍。当新娘回娘家“住十、回婆家到十五天后,娘家要送各种样式的核核馍。岁时节日多送狮虎等样式的插花馍。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致的风格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呈异彩,干姿百态,美不胜收。

金水沟以西地区制作的面花偏于细腻,一个大馒头上常常会插上六、七十以至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沟以东制作的面花个体大,染色明亮鲜艳,一个送清明节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犷简洁则是徐水沟以北、梁山脚下面花的特点,突出特征,省去细部。

面花,既是平常难得吃上的节日食品,又是风俗信仰的象征物,是农村群众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媒介,可食、可看、可玩、可用,在农耕时代它风靡关中农村长久不衰;而如今,现代节奏已开始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也忍不住担心,民俗的沃土如果失去了,面花这种农耕时代的奇葩,是否也将面临衰败、消亡的危险?因此,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我们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