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寻 图:本刊资料库

11月下旬开始,香港、澳门均进入第二轮秋季拍卖。除香港佳士得外,香港苏富比、邦瀚斯、东京中央、伊斯特、天成国际等拍行也呈百花齐放之势,拍品各具特色。从拍行释出的拍品图录可知,今季拍卖,各大拍行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如佳士得首次推出“不凡·宋代美学一千年” 晚间特拍,透过全新跨界别的拍卖呈献横越千年的中国艺术作品,展示宋代文人与别不同的不朽美学风格及其影响。这场古今的艺术对话,既展示文人美学的演变,同时激发想象和鼓励探讨宋代美学之传承。此外,保利澳门拍卖也强势回归,现当代艺术、中国书画、珠宝及尚品多个门类艺术瑰宝将悉数亮相。这不失为我们探索澳门艺术市场和藏家喜好的又一渠道。

清乾隆 磁胎洋彩锦上添花御题诗描金“玉泉山”图瓶 青花六字篆书款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清乾隆

尺寸:19.1cm

估价:待询

此瓶结合诗、书、画于一身,具有突破性的视觉效果,既符合帝王品位,也是后世鉴藏家梦寐以求之珍物。瓶口、肩、胫、足均描金彩装饰,富丽华贵。颈部作胭脂红锦上添花地,彩绘如意云纹及折枝莲纹,颈肩处饰黄地蕉叶纹一周,内绘折枝花卉纹,肩部及胫部各模印菊瓣凸纹一圈。腹部绘通景山水人物图,画中层峦叠嶂,茂松碧柳,殿宇亭角,石桥流水,极尽皇家园林景致;另一面绘二文士泛舟游湖,其上空白处墨书乾隆御题诗一首:“宜人爽气阶前景,载我扁舟画里行。”句后矾红彩“乾隆”(朱)篆印一方。圈足胭脂红锦上添花地,上饰折枝花卉纹。底部施松石绿釉,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宋 朱致远重修无名宋琴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宋

尺寸:通长121.5cm、有效弦长111.5cm、肩宽19.8cm、尾宽14.8cm、最厚三徽4.4cm

估价:400万-600万港元

凤势式,金徽,琴面扁平,肩始自二徽半,雁足当九徽七分。朱漆为底,表髹栗色漆,鹿角霜灰胎,琴面局部露八宝灰胎,为明人所修。通体发小蛇腹断纹,尤以琴底之小蛇腹断,间以牛毛冰裂等断纹,隐起如虬,仿如唐宋名琴重器断纹之状。龙池凤沼皆作长方,池沼口沿镶硬木条,琴面为梧桐木,纹理较细,色黄质松,当池沼处作纳音微隆起,岳山焦尾均为漆所覆盖,其木莫辨,焦尾冠角无雕灯草,尾托形同牛角,呈一字形横向左右。紫檀象棋形素身雁足,硬木琴轸均为后换,龙池左右两侧刻有铭,并填以朱漆。

右刻铭:大唐雷文合桐于浣砚斋之东轩

左刻铭:阅此良材音韵□和□合式朱致远重修记

龙池对下有“包含”大印一方

北宋 汝窑天青釉茶盏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北宋

尺寸:口径10.2cm估

价:待询

全世界各地博物馆及私人收藏的传世汝窑瓷器90件,多为盘、洗品类,而其中仅有两件清宫旧藏汝窑盌,并皆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而盏则未有一件。因此,本次所拍汝官窑盏应为目前全世界公开发表的仅存一件,至为珍贵。此件汝窑天青釉盏,器形小巧,胎体轻薄,盏壁与底厚薄相若,修胎精细。盏口微微向内敛收,使得盏壁呈现出优雅的弧度,盏底坦阔,圈足窄矮,采用裹釉支烧法烧造,即圈足除留有三个如芝麻形状和大小的细小支钉支烧外,满挂汝釉烧成,烧造工艺极高。

田中敦子 《'93E》

来源:保利澳门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1993年作

尺寸:合成树脂漆 画布117cm×91cm

估价:400万-600万港元

在“具体美术协会”第二次户外展上,田中敦子以上百个霓虹灯炮和电线组成的《电气服装》,展示了大阪城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光十色的蓬勃样貌,成为她的代表作品。《'93E》中作画的合成树脂、瓷漆等都是那个时代日本工业发展的新产物,如同《电气服装》反映出该时日本发达的工业环境。《'93E》将人类的创造能力与作画材料的特质结合,纯色之处带出力量,时间与关系在交叠处似有若无地存续,颜料用颜色反映着时代。田中敦子让对象代言了她自身对于生活的观察,她花一生去挖掘人、物、时间、空间、生活与时代的关系,再将其具体地以她个人化的语言及形式中实现出来,每次都是一趟令人惊叹的崭新创作。

宋 苏轼 《木石图》水墨纸本 手卷(局部)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宋

尺寸:画长26.3cm×50cm

画连题跋长26.3cm×185.5cm

全卷连裱共长27.2cm×543cm

估价:待询

大文豪苏轼的绘画作品,如今传世的仅存三幅。一幅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雨竹》,第三幅就是这件即将上拍的《木石图》,是唯一一幅私人收藏。约1937年,《木石图》被日本人以超过万金的价格购藏,后证实进入到阿部房次郎爽籁馆。苏轼的超高知名度以及超过4亿港元的估价,更是让它成为舆论讨论的热点。《木石图》为水墨纸本,描绘一株枯木,庄严屹立于形状怪异的石头旁,后人形容其犹有鱼龙起伏之势。苏轼艺术造诣极高,成就卓着,其真迹更是凤毛麟角。画作裱成手卷,其后有题跋四首,包括同代着名画家兼书法大师米芾。苏轼和米芾均名列宋代四大书法名家。

备注:刘良佐(11世纪)、米芾(1051-1107)、俞希鲁(1278-1368)、郭淐 、郭淐(1563-1622)题跋,鉴藏印共41枚

李禹焕 《对应》油彩 矿物颜料 胶水 画布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1999年作

尺寸:146cm×112cm

估价:100万-200万港元

李禹焕是韩国单色画运动中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曾在日本留学的他同时也是日本前卫反形式主义“物派”的主要理论家与艺术家。1970年代时期,李禹焕受现代西方艺术的激励,开始创作其最具代表性的绘画系列作品《从点开始》与《从线开始》,以简约元素探讨一种个体与他人或是外界所建立的关系,描绘了时间的无限循环。到1990年代,艺术家对“无限”这个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关于《对应》(1991-2006年)系列的意涵,李禹焕解释:“对于我而言,空间意味着无垠……在佛学教导中,存在之所以可能,纯粹是对应到无有,这正是出现与消失会共存之故。”

明永乐 御制剔红云龙赶珠纹盖盒《大明永乐年制》针刻款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8年秋季小拍

创作年代:明永乐

尺寸:16.5cm

估价:150万-200万港元

明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因对雕漆器极为酷爱,故在皇都设立工场制作御用雕漆器。永乐帝对雕漆器的热爱,可由他亲自面试工匠的技术水平看出,这也是为何永乐一朝的雕漆在鉴赏家的眼中,品质直逼宋、元。永乐雕漆纹饰一般以花卉最为常见,人物次之,龙纹饰最为稀少此剔红盖盒髹漆厚实,雕云龙威武奔腾,戏逐烈焰宝珠,纹饰立体灵妙,尽显明初御制雕漆工艺之卓绝造诣。此类永乐剔红漆盒,类同纹饰,并书年款者极为罕见,仅见寥寥鲜例,多贮于博物馆中。

赵无极 《30.09.65》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1965年作

尺寸:油彩 画布 150cm×162cm

估价:6500万-8500万港元赵无极从克利时期以几何架构的具象静物或风景作品,至1950年代中期转化为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文字符号,1958年后,符号的运用渐渐减少,画面中的形式元素朝向更绝对、更纯粹的表现方式发展,至1960年代开始成为全然的抽象绘画。《30.09.65》作于1965年,作品结合西方媒材和东方美学观点,在力求油彩肌理表现性的同时,构图采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画面上下纵向的刻意留白,体现了庄子“虚室生白”的美学意境,将观者视觉聚焦于中心,更加突显了他细腻的线条规划,也实现了山水画中前景、中景和后景的布局安排。赵无极将个人语汇重新诠释,延续他血脉中传统的东方情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融合。

钟泗宾 《抽象化》 油彩 画布

来源:日本伊斯特(香港)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1963年作

尺寸:79cm×97.5cm

估价:130万-180万港元

钟泗宾是新加坡现代艺术的先驱,他融合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画法,创造出描绘东南亚的风景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姿态“南洋风格”,为从未有独自绘画风格的新加坡奠定了当代艺术的基础。本作品在1960年代绘画,是钟泗宾畅游欧洲时,致力于抽象派、当代主义,尝试在风景画上加以抽象表现,在伦敦、牛津和慕尼黑等举办多数展会。他的生活作风简朴,坚持捍卫自己的私隐,作品讲述其故事,从不解释创作的细节。大型画布上颜色肆无忌惮扩散流放而构成的本作品,激烈的表现力由既细腻又强大的笔触相互交错,似创造出无限能量。本作品是在获奖后的1963年制作,意味着作为成熟画家的一件宝贵作品。

丁云鹏(1547-1628)、盛茂烨(明)《合绘罗汉图》 设色纸本 立轴

来源:东京中央(香港)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不详

尺寸:212cm×104cm

估价:280万-350万港元

丁云鹏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 ),他的人物画以佛教绘画为主,并受到唐宋元三朝以来所谓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思想影响。与丁云鹏同时代的盛茂烨,是一位来自艺术世家的苏州画家,他善于创造大气和空灵的效果。明朝末期,各种政治因素造成的经济问题、社会动荡,令大众纷纷开始转向佛教的救赎。而两位艺术家合作的24 幅罗汉全像,便成为安抚世人的一道灵光。此巨幅《罗汉图》,画山崖上二十一位罗汉,由画下端钤有两人用印,便知合绘之作,画中见罗汉二十余人,罗汉姿态神采各异,神姿飒爽,笔力伟然,而画面中风景宁静而大气,见盛茂烨早期笔墨之采。此幅与现藏京都国立博物馆的《五百罗汉图》,从画面构成内容以及尺幅均是相近,可资对比。而此轴乃近世着名收藏家族野口家旧藏,更添背后人文价值。

清 八大山人(1626-1705)《兰亭诗画册》水墨纸本立轴六条屏

来源:香港佳士得2018年秋拍

创作年代:清

尺寸:每幅 24cm×13.5cm

估价:600万-1000万港元

《兰亭诗画册》为八大山人朱耷晚年之作品,原含有前六开“漫临《兰亭》”的《临河叙》以及后十二开的书画对题,共计十八开。清人珍爱唐、宋、元、明诸家书画墨迹,对本朝八大山人《兰亭书画册》野逸闲笔却未足珍怀,鲜有着录。此册首次为世人所知,始于张大千于1955年编辑出版的《大风堂名迹》,之后长期下落不明,了无踪迹。虽然《兰亭诗画册》已从册页改换成上字下画卷轴形式,并少了前六开的《临河叙》,但这些并不防碍它惹人念想的丽影,60多年来《兰亭诗画册》的收藏者一直是个谜,它与其创作者八大山人的某些事迹一样,或许是艺术史上永远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