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声

本文主人公梁晓玲

有一个美丽的梦想,38年来一直伴随着一个被称为“玉米花”的农业科学家。那是怎样一个梦想?那又是怎样的一枝神奇之花呢?

梁晓玲和她培育的玉米

30多年前,在新疆农业科学院举办的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中,一个目光坚毅、脚步轻盈的女子走向舞台中央,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她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个“让我培育的玉米品种种遍天山南北,让广大农民因玉米而致富”的梦想,而梦想的主人就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的玉米育种专家、二级研究员梁晓玲。她是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乌鲁木齐综合试验站站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和称号。

      追逐梦想收获硕果累累

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梁晓玲几十年寒来暑往,像一只迁徙的候鸟做着玉米的南繁北育,每年出差下乡都在230天以上。她忘我地工作,将自己的真情奉献于新疆玉米科研事业,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

跟梁晓玲一起合作了15年的工作好伙伴、疏勒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阿依古丽说:“我太佩服梁老师了,她只要一下地,就能从早上到天黑一直待在地里不出来,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饿……”

经过漫长的培育,有32个玉米新品种在梁晓玲和她带领的团队手中诞生。她主持育成的早熟玉米新玉29号、54号,中熟玉米新玉41号等新品种已成为新疆自育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她带领的团队也成为全国很有影响力的育种团队,成果技术水平处于全国同类研究领先水平,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和好评。同时,她的团队还获得了23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技术标准,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和专着。多年来,她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0万亩,实现了新疆南疆地区玉米品种的更替,为促进玉米科技进步、农牧民增产增收作出突出贡献,因此获得国家、自治区级科技奖励10项。

党员的理想信念

鼓舞着她砥砺前行

一个梦想为何能坚持如此长久?许多人这样问梁晓玲。她的回答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支撑着我砥砺前行。”

梁晓玲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新疆的玉米育种事业,她把每一个新品种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团队当作自己的家,将团队成员视为自己的家人,把南北疆的各族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同行们亲切地称她为“玉米花”“玉米姐姐”……年轻的同事和学生们称她为“亲爱的梁妈妈”。

近年来,梁晓玲不满足于在国内领域玉米育种研究取得的成果,她在国际玉米改良领域也开始大展拳脚,取得的成果备受瞩目。2014年9月24日晚,总部设在墨西哥的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北京召开年会,会上来自中国的20多位研究玉米和小麦的专家,受到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的表彰。梁晓玲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前首席科学家张世煌老师一起领取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颁发的杰出校友奖。

张世煌老师说:“我在全国做了很多工作,但第一次在新疆取得突破。梁晓玲带着她的课题组从老同志手里接了很多种质资源,又从欧洲和美国引进很多先进的种质资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改变育种思路,培育出新的自交系和杂交种,这幺多年来她们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这个方面她们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老百姓的口碑

      胜过金杯银杯

1997年,梁晓玲在新疆农科院工作期间,给岳普湖县的一位农民家里寄去了玉米新品种新玉7号种子,让他们一家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第二年春天,这位农民从马车换乘班车赶到乌鲁木齐,一定要当面感谢来自农科院的好心老师。当这位农民手里捧着两个精心储藏了一个冬天的大甜瓜出现在梁晓玲的办公室时,梁晓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说:“我们的工作没有白付出。”

2013年,玉米螟在南疆的农田里大量繁殖,危害玉米的生长,导致当年玉米大量减产。梁晓玲带领团队与植保专家们一边帮助农民测试杀虫药剂,一边给农民讲授防虫知识,还请来了国家知名植保专家为农民答疑解惑。他们日夜奋战,与玉米螟“战斗”,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播前,农民们也开始主动找她们学习如何预防虫害,如何实施治虫计划。那一年,玉米螟再没有“发威”,农民们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

现在,梁晓玲培育的玉米品种终于走出了新疆,走向了西北,还走出了国门,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有了良好的表现,她的玉米梦实现了。她就像一枝美丽的玉米花,朴实无华却清香悠远,祝愿她的玉米育种事业走得更高更远。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