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时.希格斯场也会像开水中的气泡一样发生变化。这些气泡会逐渐变大,最后吞并所有宇宙空阃。来,纸片又以原状悬浮在原位,或者说以200千米/秒的速度与太空艇一起飞向太阳系。

表面上看,这是一张无害的小纸条,只是它貌似不与我们太阳系中的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或相互作用。但不久,这张二向箔的力场被撤除,它周围的三维空间开始向它跌落,它的边界以光速向外扩张,不论遇到的什幺,都无一例外地向它跌落,开始是太空艇,后来是星球,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我们看看二维化开始的样子;

在2000千米外的二维平面上,二维化的太空艇和监视员的人体发出的光已经熄灭,与从四维向三维跌落相比,三维跌落到二维释放的能量要小许多。两个二维体的结构在星光下清晰地显现出来;在二维化的太空艇上,可以看到二维展开后的三维构造,可以分辨出座舱和聚变发动机等部分,还有座舱中那个蜷曲的人体。在另一个二维化的人体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骨髂和脉络,也可以认出身体的各个部位。在二维化的过程中,三维物体上的每个点都按照精确的几何规则投射到二维平面上,以至于这个二维体成为原三维太空艇和三维人体的两张最完整、最精确的图纸,其所有的内部结构都在平面上排列出=来,没有任何隐藏,但其映射规程与工程制图完全不同,从视觉上很难凭想象复原原来的三维形状。与工程图纸最大的不同是,二维展开是在各个尺度层面上进行的,曾经隐藏在三维构型中的所有结构和细节都在二维平面排列出来,于是也呈现了从四维空间看三维世界时的无限细节。

作为普通人,或作为物理学家,我们会问,刘慈欣描写的神奇又可怕的事情是可能的吗?我的回答是——可能,但细节不敢肯定。如何吞并空间

空间二维化,是将本来的三维空间逐步吃掉,原来三维空间的多数部分不存在了,变成了二维的。其实这是一个无限缩小的过程。一个点和一根线段比起来,长度为零。一根线段与一个平面比起来,面积为零。同样,一个二向箔与任何一个有限的三维体比起来,体积为零。

空间被缩小或者被蚕食的例子我们是常见的。

例如烧水。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水开了。水开了是什幺意思?有两个典型的特征,第一水面有很多水汽上升,第二是很多气泡沸腾。第二个特征才是水开了的真正特征。水体中不断产生气泡,气泡由于内含水汽,比重比液态水轻,不断上升。如果我们让水不断开下去,最后水会全部蒸发。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液态水看成某种“空间”,最后这个空间没了,变成了飞走的水汽,但水汽不是我们定义的“空间”。

在物理学上,上面的过程叫一级相变。一般情况下,水有三种相——固态、液态、气态,对应冰、水、水汽。在普通的大气压下,100℃是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最低温度。当我们慢慢将温度升高,水体中开始产生很小的气泡,气泡慢慢变大。在地球的重力场中,由于气泡密度比水小,就会迅速升到水面,产生我们通常看到的沸腾现象。

如果水不处于重力场中,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在空间站上烧水,当然为了重复前面的相变,我们让水处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水温升到100℃时,水中开始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会膨胀,越来越大。但由于没有重力场,它们不会升起来,只会在水中膨胀,最后,水没有了,只剩下水汽。

你看,水做的“空间”就是这幺通过气泡凝结、膨胀而逐渐消失的。物理学中,有一套简单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上面的过程。

例如,我们用密度定义一个场。这个场在水相时取水的密度,在气相时取水汽的密度。当温度达到或超过IOOoC时,水汽处于能量比较低的点。换句话说,这个场取值小时,能量比较低。

图中的那个圆点代表场,即密度。很明显,现在圆点所处的位置能量比最低点要高。最低点就是水汽所在的地方。当气泡形成时,我们可以想象气泡内这个场处于最低点,而气泡外水中的这个场处于那个圆点所在的地方。隔离水与水泡有一个气泡壁,在这个壁中,场是连续变化的,从水汽密度到水的密度。因为变化需要能量,所以壁含有能量,这也是气泡的张力来源。但是,由于气泡内能量更低,气泡倾向于膨胀,它的膨胀速度由水汽与水的能量差所决定,也由壁的张力决定。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我们并不熟悉,但与万物息息相关,就是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场。

在我们所处的空间中,希格斯场也取能量的最低值,有点像水汽。在下面这张希格斯场的能量示意图中,右边是目前我们这个宇宙中希格斯场的能量图,小球代表希格斯场在每一个空间点的值,当所有空间点上希格斯场都取这个值的时候,能量最低。这就是现在宇宙的状态。

那大爆炸刚开始的时候,希格斯场是什幺样的呢7那时温度很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才降下来。在非常早期的时候,比如最初的万分之一秒时,宇宙的温度高到足以改变希格斯场的能量图。此时,它的能量位置如上图中左边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希格斯场取值为零,能量最低。在那个状态下,宇宙中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没有质量,都以光速运动。

当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时(这个过程其实非常短暂),图中右边的样子才变成现实。此时,希格斯场也会像沸水中的气泡一样,先有一些点上的希格斯场跳到我们现在宇宙中的值,而周围还处于零值。这些气泡会逐渐变大,最后吞并所有宇宙空间。请注意,这些气泡与沸水中的气泡还有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壁。如果有壁,壁与壁之间会碰撞,产生一些非常不规则的结构,而今天的宇宙学家通过望远镜没有看到这些结构。所以,希格斯场中的气泡虽然也像沸水中的气泡那样膨胀,但没有明显的壁。

在高能物理学中,最先研究真空泡膨胀的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西德尼·科尔曼。1977年,科尔曼发现,希格斯真空泡的膨胀速度接近光速,当真空泡变得越来越大时,泡的膨胀速度越来越接近光速。二向箔:向能量更低处跳过来吧

那幺这些又和二向箔有什幺关系呢?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二向箔:在二向箔中也有一种场,它的能量比较低,当我们像《三体》中想象的那样,用什幺东西将二向箔包起来时,它不会危害我们的三维空间;可是,一旦二向箔与三维空间赤裸裸地接触,它就会像水中的气泡那样膨胀起来。但由于它是二维的,因此它只会增大面积。

爱思考的人会问,沸水中的那个场处于能量高点,而我们的三维空间在没有二向箔的时候处于能量低点,所以不应该是稳定的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展开想象。

我们可以这样想:三维空间与二向箔有关的那个场本来确实处于能量的低点,但并不是最低点,虽然也不稳定,但我们所在的真空寿命足够长,比这个宇宙的寿命还长。也许再过久一点,我们的真空也会衰变,会产生气泡。

现在,二向箔未了,就像未了一个二维能量低点气泡。它触发我们三维空间的那个场向能量更低的地方跳。在这个场跳的同时,二向箔就越长越大。

你也许会让我打住,说我的描述有问题如果我们的场向能量更低的地方跳,就像宇宙早期的希格斯场那样跳,那也只是改变了真空,三维空间怎幺变没有了呢?

好吧,现在我要引入一个弦论的故事,好让你相信,确实有这种可能:当某个场向能量最低的地方跳过去,空间就没有了。

在弦论中,曾经有一个分支理论,叫玻色弦论。在这个理论中,空间有25维。不幸的是,在这个理论中,真空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说,真空中存在一个场,它的能量图像希格斯场,但还有些不同。

在25维空间的弦论中,这个场处于能量最高点,所以是不稳定的。也因此,弦论家将这个场称为“快子场”,它的速度超过光速。但不要担心,这种粒子不会破坏相对论,因为它一出现,就会出现真空气泡,这个气泡将以光速膨胀,迅速让25维空间的真空衰变。真空衰变后的产物是什幺?目前弦论家的意见不同。很多人认为,气泡中什幺也没有,连空间也没有。也就是说,一个内含“无”的气泡以光速膨胀,迅速吞并整个25维空间。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爱德华·威滕在一个五维空间的理论中,已经发现了这种可怕的现象。他发现,在这个4+1=5的五维理论中,当那个四维空间的其中一维是一个圆时,它剩下的3个维度空间是不稳定的,就会产生一种“无的气泡”,气泡会膨胀,直到最后什幺都不剩。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二向箔的情况了。当二向箔出现时,诱导了本来就不稳定的三维空间的某种快子场。当这些快子场在空间的一点滚到能量更低的地方时,气泡出现了。这是“无的气泡”,里面什幺也没有,但二向箔本身还是存在的,所有物体可以在二向箔里存在,但不能在它附近的空间中存在。

至于三维空间中原本存在的那些东西会去哪里,一般认为,由于能量守恒,也许它们会跌向二向箔。但根据我对弦论的经验,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原来三维空间的东西会变成碎片飞向更外层的空间,不会全部跌向二向箔。但你也可以假想某种理论,让其允许物体全部跌向二向箔,就像《三体》中描述的那样。

那幺,25维空间中的弦论到底会发生什幺?前面我假定空间中出现“无的气泡”,有的物理学家认为,也许会出现含有9维空间的气泡,这就很像二向箔了:25维空间在气泡中跌向9维空间。而这9维空间不是别的,正是超弦理论的空间。

本文内容摘编自《<三体>中的物理学》一书,李淼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