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华,杨 洁

(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山西 太原 030041)

1 “十一五”期间火电企业生存状况

1.1 煤电价格难以理顺,企业亏损严重

“十一五”期间,火电企业饱受“市场煤”和“计划电”之苦,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为例,该厂的入厂标煤单价从2005年的271.99元 /t上涨至 2010年的650.51元/t,上涨幅度高达139.17%;上网电价从2005年的249.39元/MWh上涨至2010年的336.4元/MWh,上涨幅度仅为34.89%,煤价的上涨幅度远高于电价的上涨幅度,受此影响,企业亏损日趋严重,仅2008—2010年就高达17亿元。

1.2 节能减排压力骤增,推高发电单位成本

“十一五”期间,火电企业承受了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电除尘、脱硫、脱销等环保设施相继投运,致使火电企业厂用电率大幅升高,直接提高了发电单位成本。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为例,该厂机组加装脱硫设施后,厂用电率平均升高近2个百分点,年增加运营成本近5 000万元。

1.3 经营风险日益加剧,生存发展步履维艰

火电企业由于连年亏损,普遍出现现金流严重短缺、资产负债率大幅攀升的状况,以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为例,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必须的资金全部依靠银行贷款,仅2010年就新增贷款6亿元,还贷压力巨大,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超过100%,经营风险日益加剧,生存发展步履维艰。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对火电企业来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严冬”,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如何在“十二五”走出严冬,迎来春天,成为摆在火电企业面前一道必须解决的课题。

2 从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审视火电企业未来发展

从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审视火电企业未来发展,有两点需要仔细解读:一是国家给火电企业“十二五”发展奠定了优化发展的基调。对火电企业而言,优化发展代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方向,是在严峻市场形势下逆势生存的唯一途径。二是国家将加速电力市场改革,一度陷于停顿的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工作将被重启,重启的竞价上网无疑将会加剧火电企业的内部竞争,谁能够合理降低成本,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仔细品评以上两点,不难发现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价上网中占据优势,必须要通过煤电联营、优化机组结构以及推行节能减排技术等环节来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而这些环节恰恰是火电企业优化发展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二五”期间火电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实现优化发展。

3 “十二五”期间火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方向

“十二五”期间,火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实现优化发展,从当前的内、外部形势来看,火电企业的优化发展必须要走一条内外并举之路。对外,开展煤电联营、理顺价值链关系、增强对燃料成本的控制力;对内,加大设备改造、优化机组结构、延伸电力产业链、推行信息一体化、丰富企业文化内涵。通过内外并举,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开展煤电联营,强化成本控制力

“十一五”期间火电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煤价的快速上涨以及电价调整的严重滞后,“十二五”期间,企业要想实现扭亏增效,开展煤电联营是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煤电联营火电企业可以增强对燃料成本的控制力,最大限度地减小煤价上涨带来的冲击。

3.2 加大设备改造,降低能耗水平

火电企业是耗能大户,降低能耗水平,就可以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在当前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下,火电企业降低能耗应当充分发挥“节能合同管理”这一市场化运作机制的作用,与节能公司积极合作,开展乏汽供热、低压省煤器等节能降耗改造,降低能耗水平。

3.3 优化机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火电企业在前期工作上,要立足于上高参数、大容量机组以及热点联产机组,同时逐步淘汰不满足经营以及环保要求的存量机组,从而优化机组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4 延伸电力产业链,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电力主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火电企业应该另辟蹊径,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延伸电力产业链。积极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产品、积极开展粉煤灰提取漂珠、铁粉等经济项目、积极开展脱硫石膏综合利用项目,从而“化费为宝”,形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3.5 加快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管理升级

火电企业要树立“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加快以ERP管理为核心的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把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进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6 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十二五”期间,火电企业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努力形成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在实践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企业的软实力。

4 结束语

优化发展是火电企业的一块试金石,只有实现优化发展的企业,才能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面临的只能是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