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向辰,薛 强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北京100080)

1 概述

随着WLAN 终端及业务应用的普及,各大运营商均加大了WLAN的建设规模,并将其作为蜂窝网络在承载无线数据方面的重要补充。由于WLAN 在使用频率、资源分配方式等方面与蜂窝网络差异很大,WLAN 大规模组网后,WLAN的频率规划和干扰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影响了WLAN的接入质量和用户体验。

在目前的网络规划和优化过程中,只是按照一些简单的基本原则(如在2.4 GHz频段上使用1、6、11这3个不重叠的频点)进行设计和优化,对WLAN 系统的干扰进行规避。在WLAN 大规模组网时,由于AP 部署密度较大、可以使用的频点少,实际应用效果往往不是十分理想,有必要从大规模网络工程建设和优化角度,在频率干扰规划、设备自动设置、底层参数调整等多方面研究干扰规避措施及方案。

2 WLAN的工作机制与使用频段

WLAN 基于IT 局域网方式的非电信网络设计,在工作机制、资源分配方式、频率使用等方面与蜂窝网差异很大。

2.1 WLAN的工作机制

WLAN 与GSM的时分多址复用方式和TD的时分/码分多址复用方式不同,WLAN 系统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冲突避免)机制,用户间采用抢占方式占用资源,WLAN 分布式帧间隔(DCF)工作机制如图1 所示。

(1)干扰评估

WLAN 设备在发送数据前,通过信号能量检测与特征检测相结合判断信道是否被占用,如果信道被占用,则要等到信道空闲后再发送数据。根据标准规定:

如帧测到为WLAN 信号,判决门限-82 dBm;

如未检测出WLAN 信号,判决门限-62 dBm。

从CSMA/CA 机制可以看出,WLAN的终端与AP(access point,访问接入点)是对等的,某一时刻只有一个终端或AP 在发送数据。同时,WLAN 缺乏根据网络资源与终端业务的带宽需求,进行接入控制的机制。

(2)随机退避

多个设备同时传输造成空口碰撞时,接收端无法正常解析报文,发送端要进行重传,发送端重传退避使空闲等待时间延长,降低信道占用率。为避免多个节点在发现信道空闲后,同时发送数据而造成冲突,802.11 采用了二进制随机退避算法来实现退避。

回退值(back off time) 与竞争窗口(contention w indow)设置相关,回退值会在[0,CW-1]选择一个随机数,并乘以Slot time(9 us)。CW 为CWmax与CWmin之间的一个数值,CWmax与CWmin可用公式CWmax=CWmin×2n-1表示,其中,CWmax取值最大不超过1 024,CWmin最小取值为32。

从以上算法可以看出,随着接入用户数的增多,数据并发、退避几率增加,网络整体吞吐量、用户接入速率会显着下降。

2.2 WLAN的使用频段

WLAN 主要使用2.4 GHz 和5 GHz 两段非专用授权频段,在此频段,各运营商、企业和个人WLAN设备以及其他通信设备(蓝牙、对讲机等)共存。

(1)2.4 GHz频段

在我国,2.4 GHz 工作频段范围为2.4000~2.4835 GHz,划分为13个子信道,每个子信道带宽为22 MHz。其中,互不干扰的频率只有3个,常用的是1、6、11 这3个频点。2.4 GHz频段信道分配如图2 所示。

(2)5 GHz频段

世界各国5 GHz的工作频率不完全一致,各国常用频段包括5 150~5 350 MHz、5 350~5 725 MHz、5 725~5 850 MHz,我国采用5 725~5 850 MHz 频段,共5个信道,每个信道带宽为20 MHz。5.8 GHz频段信道分配如图3 所示。

图1 WLAN 分布式帧间隔(DCF)工作机制

图2 2.4 GHz频段信道分配

图3 5.8 GHz频段信道分配

3 WLAN 系统频率干扰

3.1 WLAN 系统同频干扰

WLAN 系统同频干扰是指2个工作在相同频率上的WLAN 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包括AP 与AP 之间干扰、AP 与STA 之间干扰以及STA 与STA 之间干扰。

由于WLAN 工作在开放频段,各运营商、企业、个人均可以搭建和使用WLAN,所以,同频干扰可能来自于同一运营商、不同运营商、企业和个人。

CSMA/CA 机制使整个WLAN 信道带宽为所有用户共享,只有当信道空闲时,才允许用户发送信息。因此,当多AP 处于同频冲突区域且AP 间信号彼此可达时,由于CSMA/CA 机制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AP在接收或发送,所以,多个AP的总吞吐量不能多于一个AP的吞吐量。从另一个角度讲,当同一个区域内出现同频AP,则平均每个AP的容量就会降低。

另外,WLAN 系统通过底层持续地监听空口信号并判定信道是否被占用,此过程出现的误判也会造成干扰,这类干扰的结果主要是形成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

3.2 WLAN 系统邻频干扰

WLAN 系统邻频干扰是指2个工作在相邻信道上的WLAN 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一般主要是指2.4 GHz频段信道间隔小于5的信道之间的干扰和5.8 GHz 两个相邻信道之间的干扰。在2.4 GHz频段,信道间隔小于5 时,信道之间有重叠,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干扰。

3.3 WLAN 工作频段其他无线系统干扰

WLAN 系统工作在ISM 频段,同时,还有许多非WLAN 设备也工作在该频段,如微波炉、无绳电话、蓝牙设备、脉冲雷达(5 GHz)等,这些设备工作时,也会与WLAN 系统之间形成干扰。在WLAN 设计与规划时,应注意与这些系统之间的空间隔离度。

3.4 WLAN 与蜂窝网络间的干扰

WLAN 与蜂窝网络间的干扰主要是指与LTE、PHS、GSM、WCDMA、TD-SCDMA等蜂窝系统之间的杂散干扰、交调干扰和阻塞干扰,其中,带外杂散干扰通常是主要干扰。为减小和规避杂散干扰,需要各个系统之间保持一定的隔离度。

根据各系统的协议标准计算得到的杂散干扰隔离度见表1。

4 WLAN 干扰规避主要措施

4.1 合理规划频率,规避同邻频干扰

4.1.1 2.4 GHz 同邻频规划

(1)测试内容

我国2.4 GHz频段共划分为13个子信道,中心频率间隔20 m 以内的信道有重叠部分。国内外相关领域目前仅针对互不干扰的1、6、11 信道组网研究较多,对于邻频组网缺乏深入研究和明确结论,所以需对采用邻频时的网络性能进行分析测试,以更好地指导频率规划工作。

(2)测试结果

2.4 GHz 同邻频组网测试结果如图4 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在2个AP 距离较远(5 m)时,AP 信道间隔在5 以上,则2个AP 之间没有相互干扰;在2个AP 距离较近(1 m)时,则AP 信道间隔≥7 时才有可能避免下行干扰,上行干扰基本无法避免。2.4 GHz重叠信道(如信道1、2、3 等)存在明显干扰,且干扰随信道间隔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表1 杂散干扰隔离度

图4 2.4GHz同邻频组网测试结果

(3)应用建议

2.4 GHz 重叠信道存在明显干扰,但1、6、11 作为真正的邻频基本没有干扰,规划时可采用1、6、11组网。

2.4 GHz 重叠信道的相互干扰随信道间隔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实际规划中对重叠信道的应用应综合AP 之间的距离进行考虑:

· 采用信道间隔为4(即1、5、9、13)的信道组网时,在控制好距离的情况下,单AP 速率下降不多(间距5 m 时约为13%),但很多终端不支持13 信道,所以应慎用;

· 采用信道间隔为3(即1、4、7、11)的信道组网时,单AP 速率下降较多(间距5 m 时约为50%),性能下降明显,不建议使用。

4.1.2 5.8 GHz 同邻频规划

(1) 测试内容

我国5.8 GHz频段共有5个互不重叠的信道,组网时一般考虑相邻AP 不同频即可,本测试对该原则进行验证。

(2)测试结果

5.8 GHz 同邻频组网测试结果如图5 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在2个AP 采用邻频时,网络吞吐量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在2个AP 距离较远(5 m)时,只要AP 不采用邻频(即信道间隔超过1),则2个AP 就没有相互干扰;在2个AP 距离较近(1 m)时,则AP 信道间隔≥3 时才有可能避免干扰。

(3)应用建议

虽然5.8 GHz 信道划分上没有重叠,但仍然存在邻频干扰。从5.8 GHz的频谱模板可以看出,5.8 GHz 各信道中心频点间隔为20 m,20 m 带宽边缘处相对于峰值虽只有10 dB的差异,仍会对邻频产生明显影响。所以,5.8 GHz 在规划时需要注意相邻AP 不采用邻频,且邻频AP 之间需通过合理的距离或功率规划规避干扰。

与2.4 GHz 类似,5.8 GHz的AP 距离过近时,即使采用非邻频也会有干扰,所以AP 距离应避免过近,否则很难规避干扰。

4.2 利用设备自动配置功能,动态选择信道和功率

4.2.1 动态信道调整

(1)工作原理

动态信道调整是指AP 自动扫描各信道占用率、信号场强等情况,并考虑整网信道分布,选择工作在质量好的信道。

通过动态信道调整,AP 应能够自动选择最合适的信道,以降低干扰、提高网络容量。

图5 5.8 GHz 同邻频组网测试结果

(2)测试结果

通过测试发现,在周边强干扰AP 较少的情况下,AP 能自动调整到空闲信道;在周边强干扰AP 较多的情况下,AP 无法调整到空闲信道,且AP 信道有时会在不同信道较为频繁地切换。

(3)应用建议

在无线环境简单的区域,动态信道调整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无线环境复杂的区域,效果较差。目前,AP 厂家通过扫描无线信号强度选择信道,算法不科学,调整效果受到限制,建议考虑信道忙闲程度因素,进一步优化信道选择算法。

4.2.2 动态功率调整

(1)工作原理

动态功率调整是指AP 自动扫描相临AP的发射功率情况,对AP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

通过动态功率调整,AP 应能够综合网络整体运行情况,合理设定每个AP的发射功率,使得同频AP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及功率间隔,以提高网络容量。

(2)测试结果

由于设备数量和实验面积受限,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参数调整,AP 发射功率调整有限,未实现2个相邻同频AP 冲突域的完全独立。

AP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功率,预计在AP 数量较多时,自动功率应能使部分AP 功率降低,实现一定的容量提升,如某些相距较远的同频AP 在功率调整时,可以实现冲突域的隔离。

(3)应用建议

自动功率控制很难实现相邻同频AP的覆盖域隔离,且用户功率无法控制,所以,自动功率调整实现容量提升的作用有限。WLAN 覆盖范围容易受限,部分场景下的功率缩小可能加剧这种状况,且由于存在不同运营商、企业、家庭用户的干扰,功率降低可能降低本网用户的接入性能。

建议在仅有本运营商,覆盖不会受限,容量需求较高的情况下选择该方法。

4.3 优化设备底层参数,提升竞争能力

4.3.1 隐藏节点影响

(1)工作原理

WLAN 干扰检测作为载波监听的基本机制,实际就是通过底层持续地监听空口信号并判定信道是否被占用,此过程本身的不准确即会造成干扰。这类干扰的结果主要是形成隐藏节点和暴露节点。

(2)测试结果

经测试,WLAN的AP 及终端设备均支持RTS-CTS,但其开启的门限值缺省值为2 347 Byte,由于大多数以太网帧长度小于上述值,RTS-CTS 实际上并没有发挥作用。

(3)应用建议

在运营商建设的网络中,AP的管理较容易实现,可以根据需要调整RTS-CTS 门限值,如用户密集的场所,减小RTS-CTS 开启门限值。在实际网络中,隐藏节点对上行影响更大,多数终端没有开放该参数的修改权限,用户一般也不会主动修改相关参数,所以很难得到效果,可以考虑安装具有调整RTS-CTS 参数功能的客户端软件实现对相关门限的调整。

此外,在工程部署中应合理规划AP的安装位置,如在室内时,AP 可选择靠近墙体安装,使用户分布在AP 同侧,减少隐藏节点。

4.3.2 竞争窗口优化

(1)工作原理

CW(contention window)即竞争窗口,WLAN 中每个STA 发送数据前需等待一个IFS的时间再加上一个随机长度的CW 时间。

(2)测试结果

经测试,CW 优化有助于用户在竞争资源时获得比较优势,1 台AP 下有多台终端接入时,CW 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网络吞吐量——等待时间过短,冲突概率增加。CW 优化测试结果如图6 所示。

图6 CW 优化测试结果

(3)应用建议

接入终端较少时,减少等待时间可以使网络吞吐量提升;接入终端较多时,减少等待时间反而使冲突概率增加、性能下降。考虑到网络整体性能及接入用户数量的不确定性,CW 参数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调整CW 参数。

5 结束语

根据对WLAN 系统各项干扰规避措施实际效果的测试,建议实际组网时遵循以下原则。

· 同邻频组网应避免使用邻频,避免AP 设备距离过近;

· 动态信道调整在无线环境简单时有一定效果,环境复杂时效果受限;

· 动态功率调整有一定效果,但应结合实际环境谨慎选择是否开启;

· 隐藏节点规避,RTS/CTS 机制目前较难达到效果,建议进一步推动终端对RTS/CTS的支持能力;

· 竞争窗口优化效果明显,但接入用户数相关性较大,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调整CW 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