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

山东科技大学

从目的论角度看Uncle Tom's Cabin两种中译本

陈哲

山东科技大学

传统翻译理论把“忠实”和“对等”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但把这两个原则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不够科学和客观。基于传统翻译理论所呈现的弊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应运而生。它视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选择。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汤姆叔叔的小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呈现不同的翻译风格,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总体而言,两个译本都实现了翻译目的,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因此都能被读者接受。

目的论;《汤姆叔叔的小屋》;忠实性;翻译策略

1.引言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了目的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自19世纪面世就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此书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它对唤起国人的民族觉醒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众多的中文译本中,1901年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和1982年黄继忠翻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最具代表性。本文旨在说明:翻译评价应关注译者、译语读者和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给出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2.两种中译文的对比分析

2.1 语言风格

两位译者生活的时代不同,因此所译的语言风格也不相同。林纾译的《黑奴吁天录》所用是文言文,而黄继忠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用的则是白话文。在林纾生活的时代,白话文不受文人的尊重,为了激发文人买书的热情,他使用了文言文。而五四运动后,白话文被迅速推广,黄继忠先生所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自然翻译成普遍流行的白话文。因此,基于目的论选择这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是合理的。

2.2 词汇层面分析

例1、原文:The huge green fragment of ice on which she alighted pitched and creaked as her weight came on it…

林译:而意里赛立足坚冰之上,冰滑河驶……

黄译:她的脚一落下,底下绿色的大冰块立刻就吱吱作声地摇晃起来……

例2、原文:“O!Ou!aw!Now,I want to know?”said the good man,pitifully.

林译:范闻言怆然曰:“此奴力卫其子,真天性也。”

黄译:“咳!噢!啊呀!居然有这种事?”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林纾对原文进行了一些省略,尤其是一些形容词、副词和感叹词等修饰性的词语,来迎合当时的文学要求,并对原着加入了解释和自己的理解,以便让对外国知识了解过少的中国读者能够明白。而黄继忠的译本则多对作品采用意译。

2.3 句法层面分析

例1、原文:…Eliza was a happy woman up to the time that her husband was rudely torn from his kind employer,and brought under the iron sway of his legal owner.

林译:嗣复闻哲而治见虐于主人,复大戚。

黄译:从此她又过着幸福的日子,一直到她丈夫被迫离开好心的厂主,屈服于他法定的主人的淫威之下时为止。

原句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逻辑结构清晰。林纾运用了中文常见的并列结构,对原句进行了意译,而且没有保留原文语序并删除了一些连词,使句子更贴近中文读者。而黄继忠则严格遵守了原句语序,保持了原文风格。

例2、原文:…he became the husband of a fine figure,a pair of bright dark eyes,and a hundred thousand dollars.

林译∶……得南中一丽人,亦系出巨家,遂与定情,迎娶焉。

黄译:……就娶了这位风姿绰约,拥有一双明亮的黑眼睛和十万家财的大家闺秀。

原文中,中心词“husband”有三个介词短语修饰,修饰语很长。林纾根据逻辑结构,没有保留修饰语,并把长句子切分成短句并重新调整了句子结构。而黄继忠则将这三个后置定语变成了前置,并且巧妙地将它们的修饰成分由“husband”译成了“大家闺秀”,更符合汉语语言的特点。

2.4 文化概念的翻译

例1、原文:“Why,Mary,you are getting to be a politician all at once.”

林译:“彼妇人,何由发此伟论?”

黄译:“咦,玛丽,你怎幺忽然一下子变成一个政治家啦?”

原文中,男士对他妻子提了完全没有任何偏见的普通问题。然而林纾的翻译却体现出了很强的感情色彩,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女性没有获得和男性一样平等的政治地位,因此他的翻译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接受习惯,便采取了这种翻译策略。而黄继忠所处的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因此他采取更忠实于原文的,对女性没有任何偏见的翻译。

3.结语

对于传统的翻译研究,人们多从“对等”角度来评价《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多种译本。本文基于翻译目的论,对这两个中译本进行了科学正确的评价,认为译者翻译的目的也应与其它翻译策略一样被视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在不同的社会时期,译者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林纾的删译、增译和改编,黄继忠的保留原文特色和注释等,以获得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译本都达到了翻译目的,并且都将社会环境与目标语读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今后翻译评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仅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是不明智的,为了更加客观地进行评价,学者们应将译文放在更大的环境中,考虑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社会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1]黄继忠(译).汤姆大伯的小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2]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林纾(译).黑奴吁天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石成蓉.从目的论角度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两种中译本[D].四川师范大学,2007.

陈哲(1990-),女,山东滨州人,山东科技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和笔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