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劲松合肥市科技馆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工作初探

柏劲松
合肥市科技馆

当前科普工作踏着信息化的浪潮,加速了创新升级的步伐。“互联网+”的概念愈发深入人心,在科技馆的运行管理者中产生共鸣。本文将简要介绍科普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初探科普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提出科普信息化的推进策略,共同分享工作经验,望对于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工作有推动作用。

科技馆;科普信息化

1、科普信息化的背景

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迅速席卷各个领域,加速着各行业的改革创新。各地的科技馆在历经黄金发展期后,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已经形成,科技馆发展改革的理论建设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与科普场馆分布不均衡,以及科普形式相对滞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异军突起,为科普工作渠道和形式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科技馆发展迎来新的动力。

科普信息化发展简史。科普信息化的概念早就有之,20世纪90年代以科普资源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普网络化时期,就迈出了信息化的第一步[1]。数字化以易存储、易传输、容量大等优势被科普机构所运用,科普借助科技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媒介和手段的更新。这一阶段科普信息化突出的是网络科普及数字科普。当前,科普信息化正加速发展,微型电脑、智能移动终端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使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各渠道实现了互通与互补。科普信息化在继承早期优点的基础上,更具备了个性化、多样性、精准性的传播优势,深刻影响着当前科学传播的形式。

2、科普信息化发展现状初探

2.1科普信息化的传播媒介

据调查,2015年底公众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0.7%,相比于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提高24.1%,成为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互联网(专业科普传播类网站、一般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移动终端应用小程序、官方网站和网上科技馆)、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专业的科普图书与科学期刊等渠道。有数据显示,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最为偏爱的方式,而移动互联终端更是快速发展,成为其中翘楚[2]。

2.2科普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QQ、微信、微博已成为继网站之后的重要新型社会化媒体,并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3]。由于微信推送信息的丰富性和精准性,其群发文字、图片、语言等多元化的媒介为科普传播提供了高效、多样的平台。因此现阶段科普信息化要更加注重对移动终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构建以网上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为基础,多种媒介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信息化模式。

2.3科普信息化的初期模式

通过在微信中输入关键字“科技馆”进行检索,统计出与科技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订阅号88个。其中全国各省级及省会城市、一线、二线城市的科技馆均注册有公众号。如中国科技馆“科技馆说”、上海科技馆、合肥科技馆、郑州科技馆等。通过在微博中输入关键字“科技馆”进行查询,统计出新浪微博科技馆官方的注册用户达56个。从微博关注数量上分析,圈粉最多的为“中国数字科技馆”,关注数达202万,其次是浙江省科技馆,关注数达32万,其余多数科技馆微博粉丝不超过1万。而在官网建设方面,全国各省市科技馆均开设了官网,大部分网站内容能及时更新。

通过对上述三种方式和传播内容比较分析:一是官网建设基础较好。由于网络科普起步时间较早,网站作为科技馆宣传主窗口被公众熟知,网络科普以发送场馆信息为主,主要是场馆介绍、活动宣传、以及科技馆的工作动态等,呈现较为单一的传播形式,缺少与公众交流互动的平台;二是微博微信平台建设发展较快,由于自媒体独特的优势,推送的信息类型更为丰富,与公众互动性较强。信息的推送与接收较为便捷,利于公众“短平快”信息的获取。各地科技馆对微博微信平台的建设和投入更加重视。三是科普信息化的层次较低,传播的内容主要是科技馆新闻宣传、社会热点延伸解读、科技馆活动预热与报名、科普知识和科技前沿的解读。因此,可以看出科普信息化工作对于各地科技馆而言才刚刚起步,仍具有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3、科技馆科普信息化的几点意见

科普信息化是科学普及传播在新形势下的方式创新,但仍然离不开对传播理论的遵循。各地科普场馆作为推进科普信息化的主阵地,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加强科技馆硬件投入

信息化工作的推进离不开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及场馆本身的高度信息化。因此,科普场馆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完成场馆的网络全覆盖,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场馆信息化水平。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把握好信息化的总体架构和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网络建设包括场馆数据流量及带宽分析、网络安全方案等;硬件设备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集成器、移动终端等的合理配置;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办公系统等的规划,搭建统一、互通的集成化平台,使得信息实现互联共享。

3.2筑牢创新人才的大本营

科普信息化对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先陈旧的人员和专业结构已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移动时代。因此为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科普工作者,就要求科技馆在人员选拨、人才储备等方面应有前瞻意识,要有所侧重,吸收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互联网、计算机等相关相近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队伍。同时,加强对在职在岗人员相关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习、脱产学习等系统性的学习方式,主动涉猎相关知识。只有不断更新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将晦涩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用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更迭不息的新事物新形式。

3.3营造信息化的氛围

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变化,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只有理解和熟练掌握一项事物或技能,才有可能达到创新的程度。现阶段,虽然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47%,移动互联网成为发展的主力军。但大多数科技馆的管理高层或老员工都是60、70后,其中一部分员工对互联网熟悉程度和认知度不足。因此单位要鼓励员工主动尝试新事物,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只有决策者和实施者对科普信息化有认同,才能动员全馆融入“互联网+”与信息化的浪潮。

3.4转变科普活动思路

信息化为科技馆实现展品信息、游客信息、活动信息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也让同行间进行数据的交流学习与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一是要求科技馆的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要弱化观众的概念,认识到观众与科技馆展品、活动、乃至管理上进行互动的可能性。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展品提创意、为活动划构想,融入到科技馆发展的各领域,用众筹的观念经营科技馆。二是要求科技馆在科普活动的策划宣传阶段,要更加注重互联网的作用,搜寻热点、了解动态、善于用当下流行的事物与表述形式,让科普贴地而行,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终端和多样的展示手法,引领展品展示和活动方式的变革。三是要求科技馆推送的科普信息具有科学性,科技馆作为科普工作的排头兵,所传播信息的正确性尤为关键。高品质、高关注度的科普知识将会持续有效的“圈粉”,扩大平台的关注度。为保障信息的正确性,合肥科技馆充分利用合肥作为科教城市的资源优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中科大为科技馆的科普剧、科普临展以及自主编辑的资源进行科学性鉴定,确保传播内容的科学性。

3.5多开发适合科普信息化的科普活动

科普信息化的推进,有助于点对点、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科普活动开展,让定制科普服务成为可能。科技馆要充分挖掘平台可运用的技术方式,在开展面向大众提供科普服务的同时,推出网约式定制科普服务。如提出数个主题科普选题,供公众报名选择,根据公众报名情况,开展主题式科普活动,提升科技馆的关注度和科普精准度,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活动模式,使科技馆时刻保持开放、共享的活力。

4、结语

科普信息化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经验少,缺乏可参照和借鉴的发展实例。因此在理论建设、方式方法和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科普工作的推动作用,科技馆在此方面还需更深层次的探讨。

[1]胡俊平.科普信息化的内涵、影响及测度.科普研究,2015 年1期

[2]谢广岭.信息化时代中国科普传播的现状调查、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10月

[3]童慧.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