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峰,陈晓华,陈玉花北京联合大学基础部;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应用型大学推行导师制的必要性探讨

王信峰1,陈晓华2,陈玉花3
1北京联合大学基础部;2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3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高校推行导师制,是高教改革的有益探索。在应用型大学推行导师制是解决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应用型大学导师制推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导师要依据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实现“导”的多样化、多元化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

高校;导师制;个性化指导;学生成长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国家已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提升到了战略层面,而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教育中推行导师制,无疑是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一、推行导师制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因势成长

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在大学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从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上看存有诸多缺陷。课堂教学重视讲授和课堂互动而缺乏因人的具体指导,重视知识的学习,缺乏因人的学术指引;而实践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又是统一的标准,没有顾及到单独指导促进学生得到个性化成果。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缺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长进行具体指导的重要因素,这样也会造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疑问不能第一时间找到相应的指导老师寻求帮助的尴尬局面。

导师制作为三大教育模式之一,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德育统筹指导,这样就更好地贯彻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而这正是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必须具有的育人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就可以实现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成长需要,通过因材施教和柔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这个核心目标。

二、人才培养引入导师制带来的好处

高校的人才培养引入导师制,必将给学生成才、学校发展和服务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作为应用型大学,不只是要求专业设置要结合地方特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踏上社会后“会学能用”的培养目标,导师制将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有力保障。

首先,导师制不仅仅关注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问题,它更多关注的是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导师因人而宜制定培养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走上社会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服务社会。

其次,导师制鼓励导师“长期的”“有方向的”支持性关系。导师制鼓励的“长期的”“有方向的”支持性关系,也就是鼓励导师在长时间内有专门的定向的研究,专注于不同年级相同专业有某种共性的学生,这样在他们的大学生涯中,在对他们的指导过程中,不但能解决普适性的问题,更能把握和解决学生成长进程中产生的各种个性化问题,并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让解决方式日趋完美。

第三,导师制会把言传身教这个作用发挥到极致。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的挑选是严格的,他们一般都是在教学和学生工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他们的工作态度,学习状态会带动学生在求知路上树立良好的习惯,他们的淳淳善诱和教导会给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心理保驾护航,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导师制还能推进隐性知识的传承。大多数的学习方式传播都是显性知识,也就是能被总结进书本的知识。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长时间的密切接触,让他们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难以提炼的隐性知识,比如想问题的思路、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融入社会的能力等等,而这些隐性知识对人才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应用型大学这种独立的教学类型的飞速发展,相信导师制这种现代创新教育模式也一定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从而培养出思想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均符合社会发展人才。

[1]曾明.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新路,中国高等教育,2011.15、16

[2]贾绘泽.高校推行本科导师制的几个主要问题.教育探索,2016.10(总第304)

王信峰,男,教授,曾任教《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建模》《数值分析》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泛函分析,晶体生长,数学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与科学研究课题,主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多篇。

陈晓华,女,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参与多项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并发表多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

陈玉花,女,教授,曾任教《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与计算》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数学方法,数学教学改革与课程资源建设等。主编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