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绝大多数美国大学,都会轻易批准新生推迟入学的请求。事实上,“空缺年”在美国是个时尚。即高中毕业被大学录取后,申请推迟入学,利用高中到大学之间的“空缺年”修炼自己。成熟一些后再去读书。其实道理不难想象:美国大学的学费贵得惊人,孩子不成熟,进了大学不知道自己干什幺,岂不白白浪费钱?

急急忙忙地出国,不仅仅破坏了大学学业,也扰乱了中学、高中时代的成长。我曾有个学生,思考能力非常强,英语阅读也很出色。17岁眼看要留学了。但SAT去培训机构一测,才1400多分。我告诉他,这个分数大大低估了他的实际水平,因为许多考到1900分的学生,阅读也不比他强太多。但他一下子心里慌了,顿时乱了方寸。

其实,他很信服我的教育理念:不死记硬背,埋头通过英文学知识、自然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词汇量,临考最后两个月专心突击一下应试技巧即可。但是,他面临危机,觉得通过大量阅读的办法提高已经来不及了,决心埋头刷题、背单词一年,虽然明明知道这样背下来的单词考完马上忘掉。这一年的苦行,在教育上基本是浪费。

如果推迟一年行期,多一年强化阅读训练,立即海阔天空:SAT能够拿到理想的成绩,英语的实际水平也上去了,进大学后适应力强得多。何乐而不为?可惜,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孩子即使知道我讲的有道理,也不会照着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拼命刷题、迷信考试的人,其实最不信考试。比如,在SAT、GRE的考生中,你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单词背一下对付了考试就可以。反正许多单词太偏僻,一辈子再不会碰到。记住也没用。”我们这些反对应试教育的,反而更相信这些考试:考试里出现的词汇,分明都是大学里的常用词汇。

美国人很实际,用什幺考什幺。不会拿生僻的词汇难为你。为什幺你觉得这些词汇太生僻?因为你接触的大学层级的读物太少。需要强化阅读。为什幺大家都说考完后一辈子不会第二次碰到这样的词汇?因为这些人进了大学也不怎幺读书,或完不成阅读,当然难得再碰到大学的常用词。

我一向告诫学生:如果靠自然阅读能在SAT上考出个体面的成绩,就说明你大致能适应美国的大学。这时再追加两个月应试培训,大幅度提高一下分数,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是理性选择。但是,只求分数,牺牲自己真实的英文水平,那无疑是自欺欺人。到了大学就会为之付出代价。

当年我准备留美,目标很简单:拿下博士学位,在美国大学拿到教职。这目标看似简单。但要知道,美国的文科博士所面临的,从来都是最糟糕的就业市场:一个教职上百个人抢,大家都是博士,而且一大堆是常青藤的博士。这对我这种当时英语还要从头学的人,简直是异想天开。

然而,我居然一步一步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进入博士课程,拿到教职和博士,最终成为终身教授。一切似乎顺利得出奇。除了运气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从来都是宁慢勿快,不跟风,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

当时出国恍如逃难,大家争先恐后,见到第一个机会就义无反顾。我则闭门学英语,修炼阅读,甚至连考试都不去想。我的道理很简单:出国读书,归根结底一周总要有几百页的阅读量。如果自己连20页都不能读,出去岂不是自欺欺人?结果,我慢人好几年,但一步进了耶鲁,经过头几年的挣扎,适应得也不错,最终得到了几位教授的赏识和提携。 事实上,中国学生长期沉溺于应试,对美国大学缺乏起码的学业准备。比如,美国大学的课程喜欢布置期末读书报告或论文。我辅导的几个考分挺高、并进入名次很好的学校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知道读书报告应该怎幺写。这样糊里糊涂地出去,对父母的血汗钱是否有些太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