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学习能力极强。戴维和史蒂芬合写过一本书,名叫《小野人》,书中把5~8岁之间的男孩子称作“大众情人”。在《家有儿女》一书中也提到过6~10岁的女孩子,她们正处于“探险的年龄”,敏感是她们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孩子也喜欢让父母开心,而且相较于幼儿时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大大增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所以也比较成熟,愿意学习和追随家庭的价值观。

表达要具体、清晰

心理学界的先驱让·皮亚杰将童年时期称作“具体运算阶段”,他说:这一阶段孩子通过参照具体的、现实的物体进行思考,具备了守恒、排列和分类的能力,但不具备假设和抽象的能力。这一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他们还不能应对各种“可能性”,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具体的物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上。

举个例子,你的儿子刚才打了小妹妹一顿。表达具体、清晰的父母会这样对儿子说:“好孩子不会打自己的小妹妹的。”然后让他到一边坐着好好反省。相反,如果告诉儿子说:“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就要想想,好孩子应该怎样对自己的小妹妹呢?”这幺说只会让孩子糊涂。总之,要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必须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跟他讲话。

留意自己的行为

上面说过,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具体化,通常会比较简单,一视同仁地看问题,包括如何看待父母。如果父母一方面在教育孩子要诚实,另一方面却在电话上对朋友撒谎说自己因为有事不能去参加聚会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孩子的榜样,尽管偶尔也有出糗的时候,但是要记住,这里讲的是习惯问题,父母一旦在孩子心中树立了某种形象,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制造乐趣

孩子们最喜欢探险。在夏令营,曾经把二到四年级的孩子带到休息室里,让他们一个个展示自己学到的餐桌礼仪。此外,在《现代的父母,古老的价值》这本书里,每一章的结尾都介绍了一种活动,目的是帮助父母们进一步加强自己想要传递的价值理念。现在大家也来发挥一下想象力:父母可以创造哪些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还能使得自己的口头教导更加有分量呢?

看到孩子的优点

最近有一位妈妈,女儿正上三年级。这位妈妈每说一句话,都会提到女儿做错的某件事。比如说,她会这样念叨,“你撒谎,居然跟我说没有家庭作业”,或者“我叫你打扫房间,你也不做”,等等。妈妈列数这些罪状时,小女孩的眼神逐渐黯淡了下来。其实,跟幼儿一样,这一阶段的孩子也想讨父母欢心。孩子做错了事,已经感觉比较气馁,如果父母再去念叨,孩子就会彻底失去信心。父母应该指出孩子的优点——而且应当一贯如此。如果孩子的举止表现了父母想要传授的价值理念,父母就应该说出来,表扬孩子,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强化相关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加深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

不管活动大小都让孩子参与

父母若想传达某种价值理念,就应该让孩子成为自己行动的一份子。举个例子,在纳什维尔有一个叫《贡献者报》的报纸,城里有一些现在或以前曾经无家可归的人,他们把报纸批发到街头巷尾去叫卖,以此来获取一点收入。如果父母想要帮助这些卖报的人,完全可以叫孩子们去买报纸,让孩子亲手把钱放到卖报人手里。这样做是不是有别于父母自己去买报纸呢?又比如说,父母已经决定在圣诞节帮扶一户特殊家庭,要给这家人的孩子购买礼物,这个差事也可以交给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说,孩子都想让父母满意,也渴望和父母待在一起。等到孩子们进入成长的下一个阶段,父母自然会怀念这些时刻,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机会,传达自己的价值理念。

腾出时间来

这一代人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后总是有很多时间去骑车、去外面玩儿,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空余时间好像越来越少了。除去上课和实践,很多孩子周一到周五晚上都排得满满的;周末呢,往往又安排了外出打球或其他的体育项目。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只好在大型活动之间抽出点时间,给孩子灌输一些价值理念。据了解,有些家庭会每周专门腾出一个晚上作为家庭聚会的时间,有的家庭则把每个季度的体育运动限制在一种以内。不管父母采取何种方式,孩子们总是需要时间给自己减压的。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接受某种重要的家庭价值理念,就应该事先做好计划,重点安排时间让孩子开展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