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自古博大精深,无论是选材精致的南方佳肴,还是色艳味重的北方美食,最终殊途同归都讲究“色、香、味”俱全。

就算一道美食香味浓醇、味道极佳,但如果“卖相”不好也有可能直接影响食欲,毕竟一道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卖相。

此外,不仅中国,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以“色香味”当作评判美食的标准。其中“色”总是排于第一位。

相关论文

早于1951年,美国着名的营销心理学家路易斯·切斯金在其同年出版的书籍《颜色,以及它们能做什幺》中就曾说道:“一群人被邀请共进晚餐,晚餐有牛排、薯条和豌豆。一开始灯光很暗,客人们看不清食物的真实颜色。餐后,灯光恢复正常,人们发现牛排是蓝色的,豌豆是红色的,而薯条是绿色的。许多客人立即跑到卫生间去呕吐。”

这可不仅是一则趣闻轶事。据悉,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为何蓝色食物可能会让人产生厌恶感。来自牛津大学跨模态研究实验室的主任兼实验心理学家查尔斯元·斯宾,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期刊上发表一篇题为《蓝牛排的故事是什幺?关于蓝色食品的意外流行》的研究论文或许对此给出了答案。

虽然目前这项研究的结果仍有待商榷,但确真实反映了食物颜色可能对人类饮食习惯产生的影响。要知道,视觉会非常消耗脑力,这是因为视觉需要大脑中亿万条神经通力协作。这也是为何颜色、甚至卖相会影响人类其他感官的原因。

早在1939年的一个经典实验中,科学家就对人体感官做了相关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取来两种巧克力让参与者品尝。只是在品尝的过程中,参与者会在蒙住眼睛的情景下品尝这两种巧克力,结果表明,6名参与者在品尝后都认为两种巧克力的口味一致。

随后,科学家又让参与者在可见的情境下品尝两种巧克力,结果却截然不同,6位参与者的其中4位认为白巧克力的奶味更浓,而其他两位则认为白巧克力的味道更淡。正是通过这个实验人们发现,颜色或许会对人类的嗅觉产生影响。

有趣的是,在实验中查尔斯发现,虽然目前蓝色饮料和糖果越来越流行,但是对于肉类和鱼类来说,蓝色总会让人联想到使用了人工色素或化学添加剂,从而令人反感。

团队中的日本研究员表示,使用同等级食材的情况下,将寿司涂抹成蓝色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其口感的评级。这是因为,在鱼类或肉类变色后,人们总会下意识的产生食物变质或中毒等想法。

对此,查尔斯表示:“视觉有优先权,它们会给我们要品尝的食品预设出味道和口感来。视觉期望对我们品尝食物的感觉影响颇大。此外,仔细考虑食物盛放餐盘的颜色也可以促使我们趋向进食更少不健康的食物。”

2019年,《柳叶刀》曾发表过一篇关于人类饮食习惯现状的文章。文中指出,人类当前的饮食消费习惯从环境层面上是不可持续的,尤其是以动物蛋白为主要摄入来源的传统养殖业。

另一方面,普遍研究认为,人类每周摄入的动物蛋白不宜超过100克,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持续性饮食,还能最大限度降低因不良饮食习惯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问题。

因此,查尔斯认为,通过将肉类染成蓝色或许将是一条新的出路。众所周知,当今消费市场给肉类染色的行为早已“见惯司空”。比如在肉类中添加亚硝酸盐不仅可以延长质保期还能使肉类看起来更具诱人的粉红色。

美国色彩学家莫顿也曾表示:“当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时发现,紫色以及黑色的食物大多是有毒或者已经变质的,所以祖先们再遇到这些食物有意识的躲避,并由此产生了害怕心理。”

他补充说道:“同理,现代人也习惯性地认为紫色以及黑色的食物会变质或有害人体健康,曾有着名的糖果公司因为别出新意地推出过蓝色糖果,而收到很多‘变质’的投诉,被迫全部撤回。”

但如果将肉类故意染成蓝色呢?由于食物的味道不仅由味觉、嗅觉所定义,所以将肉染成蓝色,或许会减少食欲,从而实现减少人们对肉类的过量摄入。

虽然这或许并不简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给肉染色,以此从感官上促使人们可以形成更好的健康饮食习惯,起码比当前添加亚硝酸盐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