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志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重,患者可出现全身乏力、弥漫性腹痛、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进入酸中毒失代偿阶段,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呼气有腐烂苹果味等症状,后期则出现严重的脱水现象,危及患者生命[1]。DKA 治疗原则为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降血糖。其中胰岛素是治疗DKA 的主要手段,其通过对内源性葡萄糖生成、脂肪分解、生酮作用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来阻止DKA 进展。近年来研究指出,相比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胰岛素泵治疗DKA 可加快患者病情康复[2]。为进一步明确胰岛素泵在DKA 急诊治疗中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0 例DKA 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本院急诊科收治的70 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按照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5 例采用CSII 治疗者为观察组;35 例采用CVII治疗者为对照组。

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龄27~68 岁,平均(50.13±7.12)岁;糖尿病病程1~15 年,平均(7.13±5.13 年);入院时血糖17~30 毫摩尔/升,平均(23.63±2.13)毫摩尔/升,HbA1c9%~13%(10.12±3.12)%。

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7 例;年龄28~69 岁,平均(53.46±7.25)岁;糖尿病病程1~17 年,平均(7.56±5.01)年;入院时血糖16~33 毫摩尔/升,平均(22.93±2.63)毫摩尔/升,HbA1c9%~13%(10.15±3.05)%。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组一般情况接近,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DKA 临床诊断标准者。(2)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字者。

排除标准:(1)同时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的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器质性障碍者;(2)合并乳酸酸中毒者;(3)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立即给予常规急救处理,包括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液。

对照组给予诺和灵R[生产厂家: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91007;规格:3 毫升:300IU]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为0.1U/(千克·小时),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血糖,并以此为依据对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当血糖降至<13.9 毫摩尔/升,可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胰岛素混合滴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比例4∶1,持续静脉滴注,直至患者尿酮转阴,改为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以患者血糖及进食情况为依据,对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

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生产厂家:美敦力糖尿病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213140346]24 小时持续皮下泵入诺和灵R,泵注速率0.5~1.0U/(千克·小时),动态监测血糖,当患者血pH 值恢复、尿酮转阴,胰岛素泵注模式可在进餐后改为基础量加餐前加大剂量模式。其中基础量为24 小时总剂量的50%,餐前加大量为24 小时总剂量的50%,根据血糖情况实时调整每日基础量和餐前加大量。

两组治疗期间,若患者发生血钠升高、血钾降低、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及时进行纠正,按照常规抢救原则进行补液,积极处理病因,防治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每隔2 小时检测患者手指末端血糖,靶血糖值为7.8~11.0 毫摩尔/升)、尿酮转阴时间(每隔2 小时检测一侧尿酮体变化,记录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每隔2 小时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酮体改变情况,目标值为<0.5 毫摩尔/升)、PH 值恢复正常时间(血液pH 值7.35~7.45为正常)、胰岛素使用总量、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低血糖判定标准为空腹血糖<2.8 毫摩尔/升)。

(2)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小时血糖(2hPG)、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入院PFG、HbA1c 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组一般情况接近,有可比性。

2.2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 值恢复正常时间更短,胰岛素使用总量更少,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差异显着,P<0.05。

2.3 两组FPG、2hPG、CO2CP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FPG、2hPG、CO2CP 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FPG、2hPG 均较治疗前降低,CO2CP 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CO2CP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CO2CP 水平比较()

FPG(mmol/L)2hPG(mmol/L)CO2C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5)19.63±2.13 10.39±2.06 24.12±3.02 10.32±2.05 16.25±4.13 24.63±2.31对照组(n=35)18.93±2.63 11.12±2.01 24.36±3.09 11.11±2.04 16.31±4.08 23.93±2.19 t 1.224 1.501 0.329 1.616 0.061 1.301 P 0.225 0.138 0.744 0.111 0.951 0.198组别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慢性血液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糖尿病可分为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与其他类型糖尿病4 个大类,其中2 型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约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1 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2 型糖尿病则主要出现在成年时期[3]。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机体全身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从而累及心、脑、眼、肾等靶器官及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病程进展过程中,患者可能由于胰岛素抵抗激素的异常升高、胰岛素重度缺乏等现象引起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糖综合征等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其中DKA 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住院率、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DKA可见于血糖控制不佳的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中,其中以1 型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

DKA 为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外伤、感染、应激等诱因作用下出现的胰岛素相对缺乏或绝对缺乏,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氨酚等拮抗胰岛素的异常升高而引起的脂肪、蛋白质、糖类代谢紊乱,从而表现为高血糖、酮症酸中毒。DKA 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且常可合并其他多系统病变,包括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如不及时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生命[4]。故尽早识别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急救措施,对于挽救DKA 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

DKA 治疗原则是积极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脱水,降血糖及防治并发症。在病程中,DKA 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失水,积极补液能够在改善患者肾脏灌注的同时降低血糖浓度。尽管补液能够使血糖得到一定程度下降,但胰岛素治疗对抑制脂肪分解、生酮作用和促进血糖正常化作用较低。外源性胰岛素进入人体后,与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胰岛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促进脂肪酸和肝糖原的合成,从而对肝糖原分解、酮体生成产生抑制作用。胰岛素还能提升脂肪、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率,从而降低血浆葡萄糖浓度。胰岛素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治疗DKA 时,传统给药途径通常为短效胰岛素静脉注射。但此种给药途径存在药物剂量和速率把控难、血糖波动大等缺点,在治疗过程中,若给药速率过快,可能导致血糖迅速下降,进而使血浆渗透压陡降,从而诱发低血糖甚至脑水肿等并发症。低血糖是DKA 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低血糖时,心脏供氧、供血开始下降,尤其在合并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中,常常诱发心肌梗死、心率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低血糖还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对于本身合并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而言无疑导致死亡率的升高。此外,严重的低血糖会引起低血糖性脑损伤,长期、反复的低血糖甚至引起脑功能不可逆性损伤。由于静脉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DKA 存在较高的低血糖发生率,因此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胰岛素泵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胰岛素泵微量泵注胰岛素非常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特点,在降低患者血糖的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是重要的胰岛素给药途径之一,其通过人工智能对胰岛素剂量、输注模式进行控制,利用脉冲释放技术,以基础量、餐前大剂量两种给药模式对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特点进行模拟,持续不间断地向人体泵注胰岛素,还能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的波峰和波谷,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PG、2hPG、CO2CP 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尿酮转阴时间、血酮达标时间、PH 值恢复正常时间更短,胰岛素使用总量更少,人均低血糖发生次数更少,充分说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注给药在DKA 患者急诊治疗中应用价值高,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