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十二

逃离无聊生活需要多久?杨梅竹斜街给出的答案是:498米。

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的煤市街出发,斜斜向西走到延寿街,498米,刚好走完一整条杨梅竹斜街。北京的道路方正规整,斜街显然跳脱规则之外,在四平八稳的框架上增添了妙趣横生的一笔。

杨梅竹斜街的妙,首先体现在命名。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已载有“杨梅竹斜街”。相传,此地曾有一位名动京师的杨姓媒婆,她所住的街巷因此称为“杨媒斜街”,后谐音雅化成“杨梅竹斜街”,平添几分书卷气。民国时期,世界书局、正中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国印书局七大书局齐聚于此,一本本带着油墨味的进步书刊、科技读物、外文图书在这里诞生,不少进步人士往来其间,领风气之先,上演了一幕幕近代出版史上的传奇。

杨梅竹斜街中段坐落着清末四大商场之首的“青云阁”,外表犹如一台轿子,看上去颇为文雅,鲁迅、周作人、沈士远、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等众多知名学者时常在这里品茗会友。《京华春梦录》中对青云阁有一段精准的描述:“小轩数楹,位置雅洁,檀楠几椅,鼎彝杂列,夕阳将坠,座客常满,促膝品茗,乐正未艾……”更为此处添上一段风雅韵致。

第二妙,则来自老街的蝶变新生。大栅栏是京城文化的缩影,从金、元、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这里保留了历史延续最长的城市肌理及街区风貌。自2011年启动“大栅栏更新计划”后,杨梅竹斜街被当作街区保护修缮新模式的试点,以多元的姿态探索城市微更新,引入新兴业态,唤醒了停滞的旧街。

在杨梅竹斜街改造项目中,引入的“内盒院”和“胡同花草堂”两个概念颇为吸睛。内盒院即老房子内部塞入新房子,在保留老建筑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而胡同花草堂,则是以旧物和植物打造社区公共生活美学。

还有一妙处,在于未曾磨灭的人文市井气。如今的杨梅竹斜街以城市底蕴和文化业态,正契合当下City Walk的热潮,达成人与城市的交互。

杨梅竹斜街被年轻人誉为“宝藏胡同”:这里有历史——坐落着书局旧址、湖笔大师戴月轩故居、评剧名家新凤霞故居;有情怀——经营着一众老北京民俗商品和传统工艺品小店;有格调——咖啡馆、书店、画廊与古董店,充满艺术气息;有生活——路边满墙的绿色植物、摆满旧物的杂货铺和街景相辅相成……一切都显得文雅如诗,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