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波

披文入情巧用件 以点带面引阅读
——以《城南旧事》名著导读为例

■宋文波

“用件”,是指提供足够的材料信息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教师所讲的事物,其目的是服务于要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尝试选择用件,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收效良好。现以《城南旧事》名著导读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文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其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悟,抒发了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崇敬和怀念,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笔者引导学生由《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撬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着力点。

一、借题入文,紧抓全书阅读核心

笔者以题目为切入口,抓住“人”与“事”两个关键要素,引导学生从核心事件和穿插故事两个角度对整篇文章进行梳理。

师:从文章的标题中,你看出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围绕这两个人物,文中分别叙述了哪些事?

学生迅速从标题中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英子和爸爸。笔者顺势点出其实他们也是《城南旧事》整本书最主要的两个人物。

选准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文中围绕英子和爸爸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生1:英子参加小学毕业典礼那天,爸爸去世。

生2:爸爸在病床上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生3:爸爸因为“我”赖床而打了“我”。

生4:爸爸到学校给“我”送花夹袄和铜板。

生5:爸爸爱花养花。

生6: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汇款。

爸爸是英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去世是英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分水岭。阅读伊始,笔者紧抓住阅读的核心——父亲,引导学生梳理主要事件,把一篇长长的课文读成了短短的几句话,并适时地点拨学生,这就是“把文读短”,即面对长长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善于抓住主要人物,通过概括故事情节的方法使小说立体地“站”起来。“借题入文”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最便捷也最有效的方法。

二、析微辨异,探秘人物内心世界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一文中,父亲的坚强与隐忍、严厉与慈爱、宽容与细腻,“我”的稚嫩与成熟、多愁与顽强、惊慌与从容都展露无遗。笔者在这节课的阅读教学中,着意将品评人物形象最基本的方法——圈划批注落在实处。

1.抓住细节,深入体悟。

体会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出描写类型与方法,更要抓住关键词(有时是细节描写)深入体悟。

师:请从文中有关爸爸的几个片段中勾画出描写爸爸的语句,仔细品读,圈划批注,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生7:“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我在这句话中圈划出了“转过脸”“看指甲”等动作,从中我感受到了爸爸内心深处的苦痛。爸爸知道自己不行了,不可能去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但又不想把自己的痛苦表现出来,所以他想用这样的动作掩饰自己,想给“我”一个看手指的错觉。

生8:我圈划出了“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句话中有两个无声的动作——“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从中我体悟到爸爸怕“我”赌气不肯穿花夹袄时对“我”的细腻的疼爱。

2.巧妙替换,比较辨微。

人物描写往往在细微处传情达意。当学生圈划批注出文中饱含深情的语句时,笔者运用替换词语或标点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比较分辨中体悟人物心理。

师:文中“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一句中的“抡”能否换成“挥”?为什么?

生9:“抡”表示手臂用力旋动,换成“挥”力度不够,“抡”更能表现爸爸对英子的严厉。

师:“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这个句子能否换成“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或者“晚了也得去,不可以逃学。起!”?

生10:乍看差不多,实际上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原句中父亲是命令式的口吻,体现了他的威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样就更能表现出父亲是有意识地让英子“闯练”,体现出父亲的用心良苦。

在引导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将圈划批注落实到一个词语、一处标点、一种句式,让学生在细节的斟酌中推敲品味,从而一步步感受到成长中的英子背后有着父亲这个强大的后盾,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英子同呼吸、共成长。

三、以情导情,释放生命体验

在课外阅读的引读过程中,借助教学氛围的营造建立学习场,使学生能动地建构意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1.借助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骊歌》声中,英子告别了毕业典礼,也与父亲永别。恰当的音乐情境,合适的播放时机,歌词与旋律都完全贴合文章情境,故而能够最大强度地打动学习者的内心,从而达到教者所预设的将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的目的。

2.借助拓展诗歌升华情感。

“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击完时,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随着爸爸生命的陨落,时间的铁鞭一朵一朵击落开在英子心头的一树繁花,但飘香的灵魂终将超越时空,散发阵阵幽香,爱在缅怀中得到永生。笔者引用了汪静之的诗歌,将题目与文章、小说与现实、自然与生命巧妙打通,生命的陨落与成长、凋零与灿烂、稚嫩与老成在一瞬间转换定格,作者的、教者的、学生的生命体验得到了释放与升华。

毫无疑问,《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一文是解读《城南旧事》最好的“引子”,除了运用以点带面引读整本书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在统照整本小说的前提下审视作者的更多经历,还可以从小说标题中的“城南”之地、“旧”之时,深入解读作者“沉沉的相思”,从而使以用件类文本引导课外阅读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作者为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内容选择和实施策略的校本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