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安

成龙成凤,不如成人

■周国安

家长把自己的宝贝孩子交给学校,都是满含期望的。有的家长期望孩子成为一个学业优秀的人,最好每学期都拿三好学生,每次考试都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奖,进最好的小学、中学,进而上最好的大学,最后找个好工作,而所谓的好工作,无外乎金融之类,因为这类工作赚钱多。在“一切向钱看”的今天,这种期望很有市场,也很具代表性。

还有的家长也希望孩子学业优秀,但因为自己有较多的社会生活阅历,知道在学校里第一名,未必走上社会也第一名,“泯然众人矣”的“状元”太多了。他们知道,要在社会上立足、发展,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他们深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他们不仅重视子女的学科成绩,也期望孩子拥有多种才艺,具备良好的修养、优雅的举止,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他们送孩子去名校,主要奔的不是名校的教学资源,而是名校的同学圈。这种期望,在东方人情社会里颇有市场,本质上,它是前一种期望的现实改良版。

这两种期望的背后动因是一样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待孩子能优秀、杰出,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完成自己未尽的梦想,光耀自家的门楣。

这两类家长,大约占到八九成。于是问题来了,因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可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合格的劳动者,但也是芸芸众生中难称杰出的普通人,真正成龙成凤的少之又少。这一路下来,家长的期望正像漏气的气球,由满怀期望到略感失望,到大失所望,到犹不死心,到彻底绝望。如果父母是虎爸虎妈,硬逼着孩子往出类拔萃的小径上去挤,由此衍生的悲剧媒体不是时有报道吗?

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家长把学校当作了社会精英的培训机构。1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曾经针对德国教育技术化的倾向,不无担忧地指出,如果都是为了谋职进行教育,最后只会剩下速成教育和深造教育,它们的目的都是让受教育者成为能够赚钱的生物,这实际上是对教育的毁灭。

或许,我们家长应该抛弃对学校教育功利化的期望,回到教育的初衷,认识到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把孩子送到学校,只是期望他能够成长为真正的人。而真正的人,按照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只有四条,即:真实、善良、健康、快乐。

以此观诸各名校,张伯苓时代的南开中学(下文简称老南开)算一个典范。据说,有人问时任“教育部长”的胡适哪所学校好,胡适回答,你看我们把孩子送去哪个学校,哪个学校就好。当时,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都送到老南开读书。老南开有着严格的品行教育,“镜箴”对学生面容、穿着、仪表、风度、心态都做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老南开重视体育,学校只有1000多名学生,却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3处器械场以及两个带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老南开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学术、摄影、演讲、书法、绘画、歌咏、刺绣等课程,校长张伯苓还和学生一起玩课间游戏,有时候还亲自登台参与表演话剧……这些指向的都是培养人,培养一个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人。

这样的老南开,没有唯一“智育”,将学生训练成刷题机器,以提升名牌大学的升学率,却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袁家骝、叶笃正等数不胜数的精英和栋梁。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我虽然只在老南开念过两年书,但老南开给予我的基本训练方面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老南开教育之所谓的“高贵”,指的并不是生活上的奢侈和安逸,也不是目中无人和颐指气使,而是对于“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的高素质要求。

可能有人觉得老南开的做法放诸今日有些不切实际,但懂教育且诚实的人,大概不会反对下面的判断:长远来看,一个在宽松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比一个在模式化教育流水线下复制出来的、只懂考试的孩子,更具潜力,也更容易成功。

多年前,作家张晓风曾经不无忧虑地写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将给他怎样的教育?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张晓风之问”,是很多有远见的家长的心底共鸣,应时时回响在我们今天诸多标举“素质教育”口号的教育者的耳际。

(作者为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