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赵 玮

用中华传统塑造学生美好的修为——江苏省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国学礼仪特色教育侧记

■本刊记者赵玮

江苏省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坐落于沭阳县南部新城,是一所由沭阳、如东两地政府联合打造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样板学校。自2011年创办以来,该校秉持“做智慧人,行智慧事”的办学理念,以“人品书品、科学国学、才智才艺”为文化引领,充分借力中华传统,走出了一条国学礼仪特色教育之路,塑造了学生美好的修为。

环境营设:耳濡目染润心田

宽敞明亮的礼乐文化书法展厅里,书柜中陈列着与书法相关的各类资料,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空气中,还氤氲着淡淡的墨汁香。一张桌前,书法教师尹兆宽正在埋头创作。这是9月12日下午,记者在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看到的场景。“我们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见记者进来,尹兆宽放下手中的毛笔,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幅或娟秀柔美或刚健飘逸的书法作品,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据了解,自将“国学礼仪”明确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以来,沭阳如东实验学校首先在环境营设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结合开设的具体课程,建成了专门的教室,将其作为学生活动的固定场所。同时,考虑到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国学礼仪的熏陶,学校对每间教室的“国学园地”环境打造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班必须围绕国学吟诵、书法、文明礼仪典故、班级文明礼仪等方面加以选材,并定期更换版面内容。在此基础上,各班可以结合实际,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布置。“比如,有的班级将《大学》作为国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的班级则着重研读《论语》,这就既保证了全校步调的一致性,又不至于陷入单一固化的泥沼,彰显了个性。”杜永生副校长介绍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样的环境营设几乎体现在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广场前的台阶上有一尊孔子雕像,面朝校门,提醒学生自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要将国学礼仪牢记心头;校园里的很多道路都以与“国学”相关的人物命名,其中既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家,如苏轼、王羲之、袁枚、沈括,也有近现代在国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绩的名家,如季羡林、郭沫若,还包括沭阳当地的杰出代表,如清末才女刘韵清,学生行走其间,很自然地能够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智达楼一楼、二楼楼道中,分别以大幅展板的形式,按照礼乐文化的发展线索,描画出国学礼仪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从教学楼通往食堂的通道被打造成了书法长廊,名家介绍、书法名篇、师生习作等点缀其间;“八礼四仪”文化广场中,一块块宣传石刻上,国学经典、礼仪文化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供学生随时学习……

行走间,熟悉的《梅花三弄》的旋律响起。“它和《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一起,构成了我校早中晚及就寝时的‘每日四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方面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心灵得到滋润。”教科室副主任张杰告诉记者。

课程建构:循序渐进悟新知

“‘遵循孝道承传统’,请同学们对出下联。”课堂上,严建国老师出了这样一则上联。“谨记师言思恩情。”葛家乐同学很快对出了下联。“这个对句的平仄存在问题,‘谨记’一词失对,而且上下联间的关系也不够紧密。你再想想呢?”严建国给出了提示。经过一番思考,葛家乐对出了新的下联:“沐浴儒风秉美德。”“此对句立意较高,对得工整,读起来也很响亮,很好!”严建国赞赏道。

据介绍,为使学生能够对国学礼仪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在课程建构方面花了大气力,结合校情、教情、学情,着力打造了几门重点科目,楹联课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包括吟诵、书法以及其他各类课程。

在具体内容安排上,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课程设置既带有知识性,也讲求趣味性和操作性,即让学生在“入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愿学、乐学。以楹联课为例,其课程设置就以“传承、普及、实用、发展”为基本原则,首先教给学生关于楹联的起源与发展、分类、对句规则等知识,然后告诉他们应当使用哪些方法、从哪些角度赏析楹联,最后引导他们尝试进行楹联创作。“我们还经常会以专题形式要求学生搜集、展示相关的楹联内容,这样,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严建国表示。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还积极探索将国学课程与常规课程加以融合的路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史卫波老师承担着吟诵课程的教学任务,据他介绍,将吟诵引入语文课堂,可操作性非常强,尤其是古诗词吟诵。“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但通过吟诵,在节奏的起伏之间,古诗词的意义就会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史卫波说。

为满足部分学有余力或对某一课程特别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兴趣小组,给这些学生“加餐”。通过这样的措施,一批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蒋方达,九(25)班学生,他对书法特别痴迷,不仅临帖,而且对包括字体字形在内的书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比如,他曾分析王羲之作品《兰亭集序》中的笔画,并以此尝试推理各种字体的演进问题。“国学经典的精华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其对一个人的涵养积淀具有重要意义。”蒋方达告诉记者。

课程建构需要教师资源的有力支撑,对于这一点,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管理层也有清醒的认知。为此,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外出参加主题研讨活动:2014年5月,严建国、司舒怀等6位教师前往河南郑州参加了国学方面的专题培训;2015年1月,严建国老师参加了“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第六期主题研修班”培训;2016年3月,“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学校也选派部分教师参加了活动。通过上述培训活动,教师们得到了迅速成长,不少教师已经能够前往其他学校开设展示课、观摩课。“这样的课学生太喜欢了。”“希望史老师以后多来传经送宝。”……史卫波曾在泗阳县魏圩中学上了一堂国学经典吟诵课,带领学生吟经典、学礼仪,课后反响热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要求相关教师认真思考如何使得课程更加精细化的路径方法,着手编写相关校本教材,树立课程持续发展意识。“只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将我们对于课程建设的构想付诸实践。在这方面,学校将继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便利。”教科室主任仲伟东表示。

活动打造:回归生活促升华

“儒家食礼,博大精深;三敬(静,净)三无,重在养成。文明守礼,恭敬无傲;就餐专注,安静无声……”每次就餐前,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的学生都要在食堂外集体背诵“餐前誓词”,以此提醒自己在用餐时需注意的礼仪规范。

据了解,为引导学生将国学礼仪真正学以致用,沭阳如东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国学礼仪回归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升华。比如学生用餐,学校不仅要求他们背诵这段“餐前誓词”,而且进行了全程管理——定时间、定路线、定窗口、定餐桌、定位置,通过这样的“五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样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还体现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而相关礼仪规定,也在学校编写的《崇礼尚乐进德修身》礼仪手册中有着清楚的说明:“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并思索,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动作,不发出各种声响,更不能取笑他人,要通过真诚的眼神、表情和掌声给发言者以鼓励。”(《课堂礼仪篇》)“对长辈,心诚敬;礼貌称,显文明。唤亲戚,论辈分;陌生人,看年龄。”(《称谓礼仪篇》)“自己的同学、朋友来访,应热情迎接。初次来访,应向父母逐个介绍,然后把最佳座位让给客人,可用茶水、糖果、玩具、图书等招待。”(《待客礼仪篇》)……“我们力图将对学生国学礼仪的培养从课堂延伸到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每一方面,使他们时刻意识到要做一个有修为、有涵养的新时代文明人。”杜永生说。

沭阳如东实验学校先后开展了“主题班会弘礼乐文化”“演讲比赛强礼仪意识”“征文活动深礼仪内涵”“形象大使展礼仪风采”等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对国学礼仪的认知。而这些活动的成效,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史老师,你开的吟诵课真是好啊!张愈学了吟诵后,比以前懂事多了!”九(7)班学生张愈的爷爷拉着史卫波的手,动情地说,他还把自己拍摄的吟诵视频拷给了每一位学校领导。“这是今年学校‘吟诵节’上的场景。张愈的爷爷全程观看,并做了摄像。这充分说明国学礼仪教育是有意义的。”史卫波说。

此外,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沭阳如东实验学校还充分利用早晚时间,要求学生进行“晨诵暮省”:早自修时在教室里吟诵国学经典10分钟;晚自修时再用20分钟时间写反思笔记,反思一天来的所言所行、所学所悟。目前,“晨诵暮省”也已成为学校国学礼仪教育的亮点之一。

5年来,沭阳如东实验学校踏实前行、扎实积淀,先后承办了宿迁市委宣传部、市妇联联合举办的“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现场会”,2015年第三届全国礼乐高级研修班活动等区域性、全国性高层次主题活动;被确定为“中国书法特色学校”“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可以说,在国学礼仪特色教育之路上,学校越走越自信。“我们将进一步彰显国学礼仪办学特色,熏陶、感化学生的心灵,努力谱写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展望未来,康承满校长如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