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祥

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探索
——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为例

■戴小祥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需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除对生物学知识与技能要掌握外,还要学会科学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模型建构、科学发现史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科学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外,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其基本技能,体会其艰辛历程,从而涵养自身的科学情怀。那么如何让科学精神的培育真正走进生物课堂,笔者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几点心得。

一、选择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度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课题,导入时以中国气象频道《你杯中的一滴水的故事》展开,这滴水或许在阿拉斯加山上的冰晶里闪烁,或许被干渴的沙土喝掉,或许随着大气漂动化作雨滴坠入山中,随着小溪进入小河又奔向大海,又或许会变成巨鲸喷出的水柱……极具科学性又富有诗意的旁白,将学生带入到“生物圈的水循环”中,难易适中,学生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问题“绿色植物有没有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由此导出,学生可能提出许多种探究方法,但真正实践时,会出现许多在理想状态下没有遇见过的问题,而且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的综合,此时学生的思维才会真正被调动起来。“桂花树枝条、锥形瓶、带孔橡皮塞、清水、食用油、塑料袋、捆扎绳、记号笔”等材料在实验台桌面上的一一呈现,给了学生们探究的舞台,这才是我们要选择的。

因此,问题情境的选择要合适,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热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做出合理的假设,拓宽学生理性思维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一假设的提出,是此次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步骤,也是科学预见能力的集中表现。科学预见能力是个人多元智力中极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平日学习与生活中,要探究事物的信息量还不是很充分时,往往要靠推测来探索深入研究的途径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取两枝粗细相近的桂花树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分别插入到两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尽量接近瓶底”,学生对单一变量的把控理性务实,对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清晰。

面对问题“散失水分到底是叶片的上表皮还是下表皮的作用呢”,凡士林(一种在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副产品,有着很强的隔绝水分的作用,不让水分蒸发)的介入,使探究有了进一步的可能。“起作用的是上表皮”“起作用的是下表皮”,面对层层深入的新情境,学生们大胆做出多种假设,合理预期结果。在实验设计时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有学生提出可以四组实验同时进行:A组植物枝条不作处理,B组用凡士林涂抹叶片上表皮,C组用凡士林涂抹叶片下表皮,D组用凡士林涂抹叶片上下表皮。如此这般,不直接提供实验的结论,而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们大胆地做出假设,依据各自的实验原理,提出合理化的预期,然后亲自动手操作,检验自己的假设,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结果与结论。

三、构建学习型小组,主动开展科学合作

在开展“观察植物叶片表皮”活动时,每个学习小组有4名成员,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责任明确、任务驱动。每个学习小组的目标是明确的,制作蚕豆叶、青菜叶、菠菜叶的表皮临时装片,并进行显微观察,每位组员都有任务,有选用蚕豆叶,也有选用青菜叶或菠菜叶,有观察下表皮,也有观察上表皮,全员参与。四人组合,既避免了人太少、思想过于单一而实验不好完成,又防止人太多,想法太多,组内难以统一而又有人闲着没事干。

因此,在小组探究活动中,绝不可忽视学生的分工合作。组间综合实力相差无几,为小组间开展公平而有序的竞争提供可能。各个小组内都有各个不同水准的成员,这样,水准低的能跟着水准高的同学学习,能力强的又可以带动能力较弱的,组内就可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而提高认知水平、发现思维盲区,同时还可获得心理满足感、积淀浓浓同学情。

四、开展互动式交流,实现平等思维对话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强调互动,主要指师生之间的思维对话,此类对话中教师的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未必是完全平等的,现实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思维交流,常常被教育者忽视。事实上,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平等的,也就更容易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开展“观察植物叶片表皮”活动时,依据书本制取蚕豆叶下表皮的临时装片,通过低倍镜观察,有学生快速地寻找到了“气孔”,实证了蚕豆叶下表皮进行蒸腾作用的关键结构;也有学生通过青菜叶与菠菜叶的下表皮临时装片,得出类似的结论:叶片下表皮有气孔,可由此散失水分。似乎蒸腾作用与叶片上表皮关系不大。但也有组员在科学合作的过程中观察的是叶片的上表皮,在实践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蚕豆叶、青菜叶、菠菜叶的上表皮上也有气孔,只是单位面积上气孔的数量不如下表皮多。如此这般,让学生互动交流,开展平等的思维对话,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这一过程原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要经历许多次“假说——实证——假说——再实证”的反复过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得以提炼。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提出他们的见解与想法,允许学生们犯错误,有错误的观点提出,才有修正与改进的机会,这个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在科学与真理面前形成人人平等的意识。

五、适时评价与小结,把握学习终极目标

开展“观察植物叶片表皮”活动时,当小组代表汇报时,可以把学生的探究成果用实物投影仪呈现,也可用手机抓拍显微图像,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情况要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至少在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是有鼓励和支持作用的。最后,全班各个小组讨论完毕,教师对植物气孔可以给一总结:在植物叶片表皮上,气孔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课外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还会发现:一般陆生植物,单位面积上,下表皮的气孔数量会多于上表皮。

而对睡莲这一水生植物的跟进研究,学生们也认识到:睡莲下表皮没有气孔,而上表皮有气孔。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预期不相符的状况,或者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生成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预期的现象?影响其发生的内外因素又各是什么?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收获远远不止这一节课,能力也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价值标准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很大的改变。

总之,在核心素养下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我们要的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平等合作、勇于探究。

(作者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