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感悟诗人的赤子情怀
——《归园田居》与《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王磊

(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大声朗读,正音正义。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以读带品,以读激趣”,读出两首诗的“异”和“同”。)

对比阅读一:从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角度感受两首诗的“异”。

师:同学们已经读通诗歌,感知到诗歌的音韵美。那么,请大家再读这两首诗歌,试着从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角度感受它们的不同。

(此环节为自主学习,让学生借助注释,在书上圈点勾画。)

学生很快找到作者,却会忽视诗人所生活的朝代,不能很好地做到“知人论世”,只是简单地回答——东晋和唐朝。(板书: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师:那么,东晋是个怎样的朝代?

生:应该比较黑暗的吧。

师:我们初识陶渊明,是在——(生合)《桃花源记》。那么作者为什么把世外桃源写得如此之美?还记得老师的那句话吗?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梦想越明媚,现实越黑暗”。

生1:那么东晋就应该与桃花源相反,有战争,有剥削。

生2:桃花源里人们安居乐业,那么东晋时人们流离失所。

生3:桃花源里百姓和乐,东晋应是政治腐败。

师:战乱、腐败、剥削……在那个漆黑如墨的年代里,尤其让作者这样的知识分子不能释怀的是人命如草芥,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板书:“挂冠离去,归去来兮”)

师:那么提到唐朝,你会想到什么?

生1:繁荣、富足。

生2:自由。

生3:开明。

生4: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师:呵呵,你很聪明。

师:是啊,富庶的国家,开明的朝廷,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追梦、圆梦的舞台。二十五岁的李白,自然也是怀揣着梦想和滚烫的心出发了。

师:那么有谁看出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生茫然。

师:大家可以再读诗歌,再读题目,回归课本。

生1:根据诗题和书下注解①,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所作。

师:诗人的梦想如赤子般纯真,在必然破灭、没有办法改变之下又不想受到玷污,只有选择离开。那么李白呢?

生2:李白诗题有“别”,应该是送别诗。

师:谁送谁呢?

生3:就像书后附录《送友人》,是李白送别友人吧。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大家把诗歌再读一遍。

生4:老师,诗的结语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据此,送别的对象应该是李白自己。

师:那么,大家觉得李白离开家乡的目的是什么?

生1: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吧!

生2:游山玩水。

……

师:唐朝是以科举取士的,但是李白终其一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比较浪漫的说法是,李白天纵奇才,这世上没有人有这样的才情做得了他的主考官。但是李白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他漫游天下,企盼名动京城,直取卿相。(板书:“漫游天下直取卿相”)

(过程性板书:

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挂冠离去,归去来兮”“漫游天下,直取卿相”)

对比阅读二:从画面、诗风等角度品味“异”,从诗人际遇方面揣摩“同”。

师:请大家捧起书本,再读诗歌,这一次大家从画面、关键字句、诗风、诗人际遇等方面比较。这一次可以小组讨论。

学生描绘画面的时候,几近翻译。

教师进行了鼓励后,示范画面:清晨,诗人被一朵落花打醒,晨曦微露,透过窗棂,暖暖的。诗人扛起了他的锄头,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南山之下一片凝碧,只是仔细望去,呵呵,却是草盛豆苗稀。当月亮爬上山坡,诗人扛着锄头归来,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尽管那初凝的露水已沾湿了他的衣裳,但是,只要我愿无违,自是怡然自乐……

(学生重新小组交流修改、汇报)

师:那么,同学们觉得他们的诗风如何呢?

(注:由于此为中学阶段第一篇陶渊明的诗歌,学生有些茫然。那么就可以建议学生从李白的诗歌入手。)

生1:李白的诗歌里充满了豪情壮志,而且他的想象力也丰富而奇特。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我们小组觉得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因为正如老师说的那样,李白第一次出蜀,我们想四川为盆地,再大也有所束缚,而他现在恰如奔腾东去的江水一样,翻山越岭来到更广阔的世界。

师:很有见地哟。这确实能窥见李白不可遏止的豪情壮志。

生2:老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他好像是俯视水中月,水中月像镜子一样透明,我想那天上月也是肯定一样的空明。

师:有没有补充?后半句呢?

生3:“云生结海楼”,诗人仰视天上云霞变幻,那水中的倒影自然也是别有情韵。

师:好一个别有情韵,这一句让老师想到了郑板桥的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在这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独有的想象。

生4:诗歌最后一句,在诗人的笔下那“水”很多情。

师:除了多情,还有吗?

生5:这就是李白想象奇特的地方。他的视角很新颖,他不说自己对家乡深深眷念依依不舍,却别出心裁地说水多情,不辞万里地辛劳相送。

师:太精彩了,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物我相融?(板书:想象丰富视角独特)

师:既然如此不舍,那么李白为何还要选择离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生1:梦想。

生2:学而优则仕。

生3: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志。

生4:达则兼济天下。

师:是啊,青年时代的李白在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被自己的梦想所鼓舞着,他积极入世了。(板书:入世)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读全诗,然后自读陶渊明的诗,小组讨论后展示。)

生1:陶渊明的诗明显和李白的不同,很朴实。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都不需要翻译。

师:明白如话,就如现代汉语,如清风拂面。(板书:朴实清新明白如话)

生2:语言简单,就像他那简单的梦想。“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我却明显感受到诗人的快乐。

师:感受到诗人的快乐,除了这一句,大家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3:一个“归”字就能看出他当时的喜悦。让人感觉像一个迷路的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师:“归”来,找到了回家的路,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正如他在诗中吟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那他的“愿”是什么?

生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生2:不为五斗米折腰。

生3:有点像张岱的文人的清高自傲。

师: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加上当时的官场让他不得开心颜,所以他归园田说“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归去来兮,自然是满心的欢悦,面对劳作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板书:出世)

师:陶渊明舍弃了官场,最终得到了平和的心境,真是有舍必有得啊。那么李白呢,他舍弃了家乡,得到了什么?这一点两者倒很相似。

生1:皇上的赏识。

生2:大展宏图的机会。

生3:实现梦想的舞台。

(板书补充完整:

对比阅读三:用诗歌一样的语言畅谈两位诗人诗风之“异”。

师:在我们今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李白的仕途并没有一帆风顺。

师:《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以出世之心,崇尚自然田园,人淡如菊;《渡荆门送别》中的李白以入世之情,希望有所作为,一如盛世的牡丹,要盛放出自己的姿态。

师:如果说陶渊明是挣脱樊笼的倦鸟,那么李白就是即将直击云天的鲲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歌或对作者的理解进行仿写,小组讨论后交流。

小组1:如果说陶渊明是山间的一眼清泉,那么李白就是喧腾的江流。

小组2:如果说陶渊明是南山路旁的野菊,那么李白就是盛唐的牡丹。

师:建议改成东篱下的野菊,晋陶渊明独爱菊——(生合)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小组3:如果说陶渊明是林间的一缕清风,那么李白就是横扫大地的狂飙。

师:改成疾风如何?疾风知劲草。

小组4:如果说陶渊明是清新淡雅的翠竹,那么李白就是直入云霄的松柏。

小组5:嗯,我们的跟他们差不多。

师:呵呵,有没有人友情赞助?

小组1:老师,我们组又想到了。

师:好。

小组1:如果说陶渊明是湖上轻烟,那么李白就是山中雾霭。

师:好美的意境。

小组2:我们组也又想到了!

师:请说。

小组2:如果说陶渊明是静夜里隐藏在云后的疏月,那么李白就是遍照长安的朗月。

师:妙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啊!

……

师: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陶渊明在当时不像李白以诗名动天下,但陶渊明却是李白最崇敬的诗人之一。不论是道家的出世,还是儒家的入世,诗人们都有一片赤子情怀,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亮的一抹色彩。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