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平

简单自然教阅读

■王旭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爆炸,初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他们的眼界也越来越高,对事物的见解越来越独到。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语文教师认为,上语文课如果不能跟上形势,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多讲一些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恐怕会感到不好意思。

于是很多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呈现出这样的状况:教师越来越像一个杂家,PPT做了很多张,补充出关于作者和其他知识点的大量信息,另外还要加上一些精深的拓展资料等。而真正与本节语文课有关的知识分量却被削弱了,语文课越来越像放映课、新闻广播课、历史课、政治课、音乐课……老师成了点击PPT的工匠,成了信息的搬运工,阅读教学也便逐渐远离了语文的本真。

初中现代文阅读究竟应该怎样教?是哗众取宠,让热闹代替语文的思考;还是出于虚荣,贪图学生对教师知识面的“点赞”;还是回归语文的本真,遵循语文规律,教给学生一点语文阅读的思维方式?笔者根据30余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一点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看法,归纳起来是这样一句话:抓好现代文阅读的四个环节,紧扣文本,简单自然教阅读。

四个环节简而言之就是:随文识字,随文知象(包括人、事、景、物四类),随文析法,随文会意。紧扣文本即以文本为基本载体,所教文本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对象。简单即做到目标清晰,环节简单,可操作性强。自然就是不做作、不别扭,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愉悦。

一、随文识字——字词教学要简单有效

众所周知,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常规环节。初中的字词教学有自己的特点,课标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庞大的识字数量,使初中字词教学不可能像小学那样花费大力气,也不可能像高中那样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它必须是介乎两者之间,既要有老师引导,又要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叶圣陶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随文识字”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在阅读完整的文章中训练语言感觉,检阅自己的不足,从而完成对字词的认知。

常见“随文识字”的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实行起来很有效果,具体步骤是:根据文本的长短,教师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全文,学生对自己不太有把握的字词进行自学;自学完成后,教师再结合字词表进行默写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查漏补缺。这个10分钟可以是课外预习时间,也可以是课内阅读时间。

以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朋友》为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整理出如下不太掌握的字:噗噗、鬃、膝、诅咒、镶嵌。通过查字典,学生很快掌握了字音与字义。老师补充了在历次抽查中容易犯错的词——终身,将其与“终生”加以区别。这样,此课的字词教学便很快得到落实了。

随文识字的好处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学生可以将力气花在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有人质疑,基础差的孩子会不会滥竽充数,发现不了自己的薄弱之处呢?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是,老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这一点,对孩子们最容易错的地方着重强调,还可以利用书后字词表中的重点进行检测,便能使学困生也学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对一些确实存在认知问题的特殊孩子,可以降低要求,因人而异。将以上这些都考虑在内,字词教学就真正简单有效了。

二、随文知“象”——理解要自然透彻

一切文章都要有写作对象,初中阶段的阅读文章,往往会因为文体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写作对象。初中的文体一般分为三大类:记叙文、说明文与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对象往往是某个人(如《一面》中的“鲁迅先生”)、某一件事(如《卖白菜》中的卖白菜一事)、某一个景物(如《济南的冬天》中的景物)等;说明文的对象往往是一个知识点(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个建筑物(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个动物(如《松鼠》)、一种事物的原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议论文的写作对象往往是一种社会现象等。

总之,不论什么文体,文中出现的写作对象都是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应该把握的重点。我们希望教师的教学能够自然透彻,做到这点步骤其实很简单:先整体阅读,提炼总体印象;接着比较鉴别,斟酌正误;最后遵循规律,进行综合。

仍以《童年的朋友》为例,对外祖母形象的分析是这节阅读课的重点。“随文识人”第一步,通过初步阅读,学生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就可以罗列出如下词语:和蔼可亲、凶、可笑、无私、阳光、知心、温暖、肥胖、敏捷……

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抓住原句进行分析,概括特点。这些词语都出自文本,乍一看都对,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凶”与“可笑”这两个词语不准确,学生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

于是,我们就进入到比较鉴别的步骤,利用文本自然地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凶”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表情?做出这样表情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深入思考,自然回答出:“凶”是因为“我”打破牛奶瓶,外祖母故意装出来的样子,她是为了让“我”得到教育。因此“凶”不是外祖母的本质特点,它只是外祖母在特定情况下做出来的样子,这样的理解才是透彻的。同理,“可笑”所代表的内涵也可用类似方法推断出来。

很多词语被甄别出来以后,全无规律地堆在一起,学生很难记忆,接下来的步骤是遵循认知规律,进行合理整合。此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如果按照由外在到内在的顺序,选择最适合的词语罗列外祖母的特点,该选择哪些词语呢?学生通常会整合出这些词语:肥胖而敏捷(外在),和蔼而可亲(话语中体现的内在),乐观而无私(性格中体现的内在)。这样,外祖母形象就在学生面前一步步清晰起来,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也就做到了自然而透彻。

三、随文析法——手法分析要简单到位

语文课标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运用方法的前提是了解各种文体里有哪些常见的手法,这些手法也需要根据文体进行分类。

记叙文的手法分为三类:一是修辞类,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反问、设问等;二是表达方式类,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三是艺术手法类,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烘托、联想、想象、象征、动静结合等。说明文与议论文手法比较简单,前者专指10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作引用、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后者指4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这些方法如同大树上的枝丫,学生先要种下这样的知识树,然后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法可依”。

这么多手法,教师如果全部进行分析,学生肯定难以接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力争做到“简单到位”,即选择重点,分析到位。

《童年的朋友》全文涉及的重要手法有两类,一类是人物描写的,一类是表达方式的。对于前者,教师可以问学生:作者是如何刻画外祖母的形象的?学生选读课文1、6两节可知,作者主要对外祖母的外貌进行刻画,侧重描绘其眼睛;4、5两节则侧重语言描写。实际上,文章中还有神态、动作描写,教师可稍加提及,但不需要面面俱到,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教师需要花力气进行讲解分析的是表达方式,先让学生查阅词典,辨别表达方式的五种含义及类型,因为这是一个难点;再结合最后一段,让学生理解分析,充分体会抒情议论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样,关于“法”的学习就既简洁又到位了。

四、随文会意——思想内涵要自然渗透

语文课标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一般情况下,各文体的教学收获是有侧重点的,第一类的收获是认知上的,基于说明文这一文体;第二类的收获是情感上的,基于记叙文这一文体;第三类的收获是理趣上的,基于议论文这一文体。但是,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能让学生有三方面的收获:认知上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可以让学生对文中对象产生某种情感;理趣上的——可以让学生获得某种感悟。

当然,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得到这三方面的收获,但可以引导他们在读完全文后,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获得了哪些知识?(包括科学方面、技巧方面、生活态度方面)对所写对象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从文章中获得哪些启示?如果每阅读一篇文章,学生都能想到这三个问题,这种阅读就是一种深沉的阅读,文章的思想内涵就做到了自然渗透。

“随文会意”要求学生能够在深沉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自然渗透思想内涵,教师需注意要求学生时刻抓住文本,理解文章之意,不能凭空拔高或降低文本的内涵。

《童年的朋友》一课,知识上的收获是学会了人物的描写方法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情感上的收获是感受到“我”对外祖母有依赖、亲近、赞美等情感;理趣上的收获是即使遭遇不幸,也要乐观地生活。

需要提醒的是,一般的思想内涵分析侧重于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风格去全面了解作者的情思、理趣,读懂作者,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阅读感悟,这种理解才是我们需要的“随文会意”。

总之,阅读环节要简单,认识过程要自然,这是当下我们需要的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