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勤章

回归自我 回归人文

■钮勤章

每年中考结束,媒体对作文题目的解读远远超越语文的边界,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对于作文题的过度地关注,给本就艰难突围的语文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语文人说作文,或许更加靠近语文本身。

展阅2017年江苏十三道中考作文题,颇有感慨:一是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感动,二是为作文回归到应有的方向而兴奋。我始终认为,作文是语文的内核不单单体现在分值上,更多地体现于作文价值本身。语文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听、说很难在考试中直接体现,只有读与写可以;而读与写的关系中,写是读的终极目标;事实上,读的价值最终还是通过写来体现。这就是科举时代只通过一篇文章来取士的缘由。

先说回归自我。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教育大命题,教育不关注学生本身,那是教育的悲哀。不论语文姓“语”,还是姓“文”,首先是学生的语文。所以,考查学生的作文水平,命题应该贴近人本身。令我欣喜的是,十三道作文题基本体现了作文的人之主体意识的回归。譬如今年连云港市的作文题——“大声说‘不’”,这个文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了。我想,考生看到这个题目,自己的生命体验一下子会被激发起来,因为在他们不长的生命体验过程中,有着太多的应该“说‘不’”而无法说出的机会。现在,就在这考场上,不仅可以说,而且要求大声说;说出来不仅不会受到惩罚,而且可以获得分数。我不得不惊叹于命题者的用心与智慧。再如,泰州市的作文题——“慢下来,会精彩”,也非常棒,把主体意识的触角由内而外做了一个延伸,“慢下来”是主体内心的呼唤,“会精彩”是一个评价:生命本不必这么匆忙,慢下来,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精彩。还有,宿迁市的作文题——“网里网外的世界”,呼唤考生关注周边的变化。那位靠网络起家的刘强东,那个改变了无数底层人命运的电商小镇,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网络改变着宿迁,宿迁受惠于网络。给宿迁的考生命制这个题目,是最恰如其分的了。南通市的作文题——“这里,也是我的舞台”,彰显主体追求,激扬青春价值。无锡市的作文题——“___是人生的必修课”,这实际是对考生自我成长的价值追问。镇江市的作文题——“偏偏是___(你/我/他/她/它,选填一个)”,这个“偏偏”具有很强的主体色彩。

再说回归人文。有人说“文学是人学”,其实,作文更是人文。中国在发展,不仅仅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文化底蕴更是了得。所以,这一届国家领导人强调文化自信,这也是对于当下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性的指引。我觉得,人文的回归,不是弄几个人文术语,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与思想,命制一些引领其精神向上的好题目。譬如,淮安市的作文题——“向阳春常在”,就是一道人文色彩浓厚的作文题,传递正能量,呼唤新文明,具有极强的人文张力。“向阳”的世界是“春”的世界,“春常在”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想追求。如何追求得到呢?唯有“向阳”!何为“向阳”?如何“向阳”?这就给了考生足够的发挥空间。类似的还有扬州市的作文题——“良言如春”,这个“春”字,既是一种隐喻,也是一种引领:倡导良言,呼唤文明。再如,苏州市的作文题——“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青春是属于考生的,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呼唤。值得一说的是盐城市的作文题——“给予”,促发考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对于习惯了“被授予”的独生子女,以“给予”来追问他们的人生态度,无疑是一种精神敲打与引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以,我以为人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诗意!本年度的作文题,有两道颇有诗意:一是徐州市的作文题——“平淡中也有诗”,二是南京市的作文题——“无情岁月有味诗”。前者追求一种绚丽、喧闹之后回归的宁静。而后者,在当下浮躁的时代,能关注平淡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从平淡中品味出诗意来,对于这些活泼的青春学子,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但是,人文精神的引领,关注平凡,留意平常,品味平淡的价值追求,方向还是对的。“无情岁月有味诗”之关键是如何理解“无情岁月”,“无情”之于“有味”,的确给考生以无穷的想象空间。不过,想象也并非不着边际,因为最后的落点是“诗”,岁月之诗,经历之诗,体验之诗,生命之诗……

总体看来,2017年江苏中考作文命题还是非常成功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的关注,着眼于审美追求与人文价值取向,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想象能力,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

对于2018年的考生,我想说的是,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需要经历三个过程:(1)获取写作信息;(2)贮存写作模式;(3)重新编码。怎么做?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予以强化练习,就一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真正拥有独特的感受现实的能力,要细心体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及其带来的种种感受与发现。其实,现实中处处都有写作的对象:一处自然的景象,一件实物(如建筑物、日用品等),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思绪,生活中人们的一句话(哪怕是只言片语),一幅图画(包括新旧照片等),一篇文章……如果细加体会,它们都可以引发某种共鸣,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一棵普通的橡树,吸引了舒婷的目光,作者通过观察与感受,赋予了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诠释了新时代的爱情观。此外,还需要我们“多情”与“善感”。我们见过大海,也沐浴过春光、见过花开,可是诗人海子对于大海、春光与花开的感受更加深入而独特,从而吟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写出个性化的文章,就得学诗人的“多情”与“善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情”与“感”表达出来。

(作者为江苏省作协会员,中语会全国首届学术先锋人物)